江西南部,于都河畔,水波荡漾,岁月悠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8.6万余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人民的支持下,静悄悄地完成了一场规模宏大、彪炳史册的战略大转移。从此,中国革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这条长征路,浸染着烈士们的鲜血,写满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任时光荏苒,经久不衰、荡气回肠。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江西新闻客户端推出《90年的回响》专栏,刊发记者深入于都采访的长征故事,在重温历史中,追忆那段峥嵘岁月,感悟长征精神,探寻老区人民坚守初心,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谱写新时代荣光的生动实践。
伟大长征精神,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于都县城东北30公里,段屋乡寒信村古树悠悠、河水蜿蜒。岁月流逝,鲜红的底色在5.1平方公里的村子里,愈沉愈深。这抹红色,是英雄留下的血色。
“1931年,彭德怀同志就在我身后的这片沙滩上,召开了千人干部群众大会。”寒信村原党支部书记肖福春回望沙滩,将记者的思绪带回那个革命年代。
当时,红军战士分路深入段屋乡等地,书写张贴标语,宣传发动群众参加革命,号召群众把地主家里的粮食、钱物分发给贫农。11月,刚到任的雩(于)都县委书记金维映陪同彭德怀来到寒信村,召开了有部队和地方干部参加的联席会议,讨论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政权、扩大红军、支援战争等问题。之后,他们在寒信村的梅江大沙坝上召开了千人干部群众大会,号召群众团结起来闹革命,动员青年踊跃参军、支援战争。
“那会儿,村里有一大批青年农民加入了红三军团,跟随彭德怀转战南北。”肖福春介绍。
寒信村深厚的红色基因,远不止于此。“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争取了人心,革命的种子在此撒下。
▲召开千人干部群众大会的沙滩。摄影丨全媒体记者熊祖颐
该村距离长征“零起点”铜锣湾仅有5公里,由于村里明清祠堂较多,成为部队驻扎的主要场所之一。
1934年10月,红一军团二师进驻寒信村休整。当时,村民主动让出宽敞的房间给红军住,在祠堂铺垫门板、稻草让红军战士过夜。村里组织妇女帮助红军缝洗衣服、被子,组织群众打草鞋,村民积极筹粮筹款、踊跃送子参加红军。
“红军到我们村时,不少战士或打着赤脚或鞋子被磨破了。”肖福春听老一辈说,当时只要是能动手的、有劳动能力的,老老少少都参与到为红军战士打草鞋的行动中。卸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的肖福春,主动成为村里的义务导游,讲解寒信村的红色故事、宣扬红色文化。
一双双简单的草鞋,是老区人民送给前线战士的心意。红军出发长征时,寒信村人打了1000多双草鞋,战士们穿着草鞋踏上了长征路。
10月16日,红一军团从驻地出发长征,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的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等从寒信村出发,迈出了战略转移的第一步……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前短短5个月,赣南苏区人民捐献了被毯2万床、棉花8.6万斤、布鞋5万双、草鞋20万双和军费150万元……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苏区人民倾尽所有,支援革命战争。
90年飞逝而过,伟大长征精神深深印刻在寒信村村民心中。近年来,该村利用红色文化底蕴,持续挖掘盘活当地红色资源,《半条被子》《大道薪火》等革命题材影视剧均在寒信村取景拍摄。
推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