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在春晚上杀疯了

文化   社会   2025-01-29 23:14   北京  


杭州再次上了大分。

几天前,杭州公司DeepSeek用国产大模型轰动全美,引爆了AI的新浪潮。

紧接着,又一家杭州公司在2025年春晚上成为了主角。

张艺谋导演的舞蹈《BOT》里,出现了春晚上第一批不穿裤子的演员。

16 台来自杭州宇树科技的 Unitree H1 机器人,穿上了小花袄,转起了红手绢,高潮之际,红手绢丢在空中,又稳稳了落在了“手里”继续旋转。

高科技赛博朋克和乡村土味,被诡异的结合在了一起。

墙里开花墙外香,日本人素来喜欢看中国春晚,口碑远远好于他们的年度盛典《红白歌合战》。

这一次,准点收看春晚直播的日本网民倒是嗅出了“合战”的味道,他们在弹幕中刷着“中国技术”和“日本败北”,甚至觉得中国在展示某种“先进兵器”

先是AI大模型,又是神奇机器人,杭州走在了全人类的前面。


杭州六小龙
DeepSeek爆火之后,制作《黑神话:悟空》的游戏科学公司(同样在杭州)创始人冯骥,将其称为“国运级别的科技成果”。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也发声了。
在感谢冯骥之后,他提到了和宇树科技CEO王兴兴的一次会面:
说来特别巧,上周在云栖小镇的创业者夜宵摊上,我还和宇树科技的王总蹲在马路牙子啃烧烤-一他们给四足机器人装的那个动态平衡算法,看得我们团队直拍大腿。后来强脑科技的韩总过来拼桌,三句话不离脑机接口与具身智能的融合可能,烤茄子还没上桌,我们已经开始在白纸上画异构计算架构了。
宇树科技也不是第一次出圈。
去年12月,他们的B2-W轮足机器人就火爆了一把,并且惊动了马斯克。
在马斯克转发的视频里,这些机器人完成了各种不可思议的特技大屏幕动作。
在崎岖不平的树林上穿梭自如,从陡峭山坡上俯冲而下,在水中快速滑行,还能以侧空翻的方式越过障碍物。
这充满未来感的一幕,正是中国科技企业不断创新的成果。
以前,美国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代表着行业的尖端,能够做出如后空翻之类的特技动作,被各大科技媒体视为机器人产业的未来,被软银集团以30亿美元收购。
然而多年过去,波士顿动力陷入经营泥潭,日薄西山,最后被软银放弃,2020年底作价10亿美元“贱卖”给了韩国现代集团。
现在,宇树科技接过了机器人科技的接力棒。
当DeepSeek的AI大模型,加上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再加上游戏科学的艺术设计,会是什么样的梦幻场景,梁文锋做了令人心动的遐想。
这就是杭州最迷人的地方吧,所谓"六小龙"从来不是六个孤岛。上个月游科的艺术总监还帮我们调试过3D场景生成模型,而群核的渲染引擎正在让我们的数字人拥有更生动的微表情。

或许在不远的未来,当宇树的机器人踩着云深处的步态算法走来,搭载着强脑的神经接口,运行着DeepSeek的认知引擎,用群核构建的虚拟世界作为训练场-一那个我们幻想中的具身智能,就会从西溪湿地的晨雾里跌跌撞撞地走向人间。

梁文锋提到的”杭州六小龙",正是杭州近年来风头最劲的六家科技企业。

两家AI公司,两家机器人公司,一家游戏公司,一家脑机接口公司。
杭州不仅有情意绵绵、古色古香的西湖,让叶童和赵雅芝完成相遇,它还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未来城市。
千年等一回。


机器人

1978年10月,邓小平首次访问日本。

他参观了新日铁的君津钢铁厂(后来成为上海宝山钢铁厂的样本)、日产的座间汽车厂、松下的茨木电视机厂等。

邓小平对日本工厂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很感兴趣,并反复的提了一些细节问题。

引起邓小平关注的,正是日本工厂装配了机器人的先进生产线。

日产公司的座间汽车厂当时刚引进了机器人生产线,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上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汽车生产厂。在参观过程中,邓小平得知该厂人均每年汽车生产量为94辆后,深有感触地说,这个工厂比中国最先进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人均年产量竟多出93辆。
在参观结束后,邓小平发表即席讲话中提到:“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了。”

这句话,被海外媒体评价为“下定了改革开放的决心”。

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会谈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在20年内要将中国经济翻两番的雄心。

机器人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上个世纪,这个概念就如火如荼的发展。

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剧作家卡雷尔·凯培克在他的科幻情节剧《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中,第一次提出了“机器人” (Robot)。

1950年美国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写下了小说《我是机器人》,展示了人类对这一新科技的躁动不安,人们不知道这会是一个宠儿,还是一个怪物。

40年代后期,美国橡树岭和阿尔贡国家实验室开始研制遥控式机械手,1958年,Unimation公司设计了第一台机器人。这是一台用于压铸的五轴液压驱动机器人,手臂的控制由一台计算机完成。

到了1980年,全世界已经有2万多台机器人在工业生产线上运作,这些机器人并不像科幻作品中人形机器人一样炫酷,外表看起来仅仅是一些有很多关节的机械臂。

尽管技术进步很快,但机器人的工业化运用并不太顺利。

这个时期,发达国家的工业正在快速向第三世界转移,投资人和工厂主们发现,在韩国、台湾乃至东南亚有足够便宜的劳工,用机器人取代工人去生产鞋子、纺织品等低端商品,在经济上不够划算。

上世纪的机器人让人留下更深印象的是一些文化娱乐产品,比如美国的《变形金刚》,日本的《高达》系列,冲击着人类未来梦想的边界。

然而,机器人还是确立了在高技术行业中的优势,在需要高精度加工的场合,以及险恶的工作环境下,它们的潜力远比人类大的多,并海洋开发、空间探索和核工业中得到了应用,并且进一步推广到了汽车、电子3C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行业。

甚至可以说,在全球产业链转移的浪潮中,工业机器人流向哪里,先进工业就流向哪里。

世界工厂

2013年,中国大陆安装了36500台工业机器人,首次超越其它发达国家,跃居世界第一。

这也预示着中国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高端产业发起冲击,“8亿双袜子换一架飞机”彻底成为历史。

此后,机器人被广泛运用在汽车、电子、机电的生产中,并随着新型机器人的研发,不断的渗透进其他行业。

此后11年里,中国牢牢占据了机器人销量第一的宝座,且优势不断扩大。

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是否先进,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工业机器人密度——工厂里每万名工人会配置多少台机器人。

2013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只有25台/万人,不到日韩的1/10,而到了2023年,已经达到了470台/万人,达到了全球平均水平的近3倍,上升至全球第3位,仅次于韩国和新加坡。

人均密度都如此高,乘以中国工业巨大的体量,就是天文数字般的生产力。

随着中国工业快速推进自动化和现代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10年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加了三倍,主要都卖给了中国大陆。

2022年,全世界工业机器人安装量突破55万台,仅中国大陆就安装了29万台,排名第二的日本仅有5万台。

近年来,全球一半以上的工业机器人都在中国组装和销售,最终安装在中国工厂里,”世界工厂“的成色当之无愧。

截至2023年末,中国已有62座”黑灯工厂“,厂内的生产、存储、搬运、检测环节大多无须人工操作,智能化管理,自动化生产,即使在深夜的黑暗中,工厂仍然保持运作,永不停息。

尽管工业机器人快速推进了中国的产业升级,但还是有一个痛点——这些机器人此前多来自外企。

日本发那科、安川、瑞士ABB、德国库卡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凭借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工业化生产经验,市场占有率长期在50%以上,如果考虑到谐波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占有率会更大。

2016年,中国美的集团收购库卡,一度被德国媒体视为挖走了工业4.0的核心部门。

同时,新松机器人、埃斯顿、埃夫特、迈赫股份、瑞松科技等中国公司,也在快速的推进机器人的国产化。

2023年底,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达到52.45%,首次反超了外资品牌。

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不断向流程更复杂、更需要定制化的领域迈进,已不仅仅局限于工业,逐步延伸向各种更有想象力的领域。


未来

梁文锋发文的最后,对未来做了期待。

记得那晚分别时,冯总把竹签子往啤酒瓶里一插,说了句:"你们搞AI的得把灵魂价格打下来啊。"

现在想来,真正的“国运“或许就藏在这些街边摊的油烟气里:一群不信邪的傻子,用代码当砖瓦,拿算法做钢筋,在资本与质疑的裂缝中,硬生生垒出通向未来的栈桥。

宇树的机器人踩着云深处的步态算法走来,搭载着强脑的神经接口,运行着DeepSeek的认知引擎,这会是什么样的未来。

未来将至,科幻正在变成现实,下一个接力棒,也许会交到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等杭州企业手里。

也许真的有一天,《EVA》和《人形电脑天使心》里的机器人,都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比起科幻来,我们更喜欢把科幻变成变成历史。

希望中国能多一些,这样不信邪的傻子,开出一条未来的栈桥。

希望他们能承载中国人的野心。


-END-

蓝钻故事
硬核阅读,引领我们上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