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生的突破,千万别补弱(二)

文摘   2024-06-29 18:30   山西  

好久都没说过话了,明儿打算说点东西。

讲讲《论语》吧。

明晚8点,打算直播讲点《论语》,腾讯会议软件,一共只有1个小时,因为免费时长就1小时,哈哈哈。

先讲45分钟,剩下15分钟进行答疑。

好长时间没有讲过话了,也不知道明天嘴皮子是不是还够利索。

如果不利索了,你可别笑哈。

这是会议号——#腾讯会议:828-434-244

别来早,来早了会消耗会议的时间,那就没法保证一小时了。

当然,如果你忙,就不用来捧场了,也不用问了,没有录播。

因为咱主打的就是一个草台班子瞎对付。

但是吧,估计不过以后不会这么干了。

因为不能老是瞎对付啊,以后得拿出点真本事了。

哦,对了,最近又开始看《富豪谷底求翻身》了,以后会继续更新这个系列了。

预告完毕,回归正题。

偏科的中等生

偏科中等生,其实简单分就偏科两种,即原来的文理科。

偏理科的,往往数学比较好,物理也行,但语文与政治普遍不行。

偏文科的则正好想法,往往语文不错,政治也很好,但物理和数学不太行。

这通常解释是,有些人偏理性,有些人偏感性。

但事实上,我见过很多偏理科的学生,多少都有点轴,想问题比较死板,这怎么也跟理性不太沾边。而大多数偏文科的学生,倒是非常敏感,可想问题时,都搞不太懂思路是啥,这也不好说感性。

因此,在我眼里,其实并没有什么感性理性之分,更多的是信息获取能力和模型思考能力之间的差异

对于偏理科的中等生来说,他们普遍获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

比如跟他们说话,明显能看出非常强的直男风格,说起话来一是一二是二,一点没有含蓄之美,也不太容易听出来言外之意。

我个人倒是很喜欢这种风格,因为交流的效率高。

但不得不承认,有些时候,说话还是含蓄点好,否则容易惹麻烦。毕竟水至清则无鱼么。

正是因为信息获取能力比较差,所以偏理科的学生看政治题语文题的时候,基本上看不出来什么深意,这题都有啥意思,材料当中又暗示着什么。

但事实上,能出题的人,都是语言使用的顶尖高手,别说一句话,就是一个逗号,一个句号的位置,基本都是精心安排的结果。

可惜这些人对文字不敏感,更无法感知文字细节背后的深意,所以这些人基本文科类都不太行。

偏文科的人,则更为倒霉一些,他们主要是模型思考能力不行

其实无论是物理还是数学,本质上都是用公式构建模型,然后根据模型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想要考接近满分的分数,肯定需要创造力,需要灵活使用各种知识,尤其是对各种定义,有着毫米级的理解能力,能找出细微的差别,构建的模型,往往都是根据题目定制的。

但如果只是要80%的分数,那其实能把常用的解题套路使用清楚就可以了。

可惜偏文科的学生,往往连这都做不到。核心原因是抽象思考能力不行,无法理解公式的结构,不能够进行灵活的代换,只会死背公式细节和套路,做题只会照猫画虎,条件稍微一变,立马就不行了。

但轮到文科内容,他们往往对文字的敏感性比较高,再加上文科答题,耦合性低,并不需要上下句能够严丝合缝的连接上,但凡差不多就行了。

这时候,但凡手里有五分胜算,然后直接散枪打鸟,命中率都会很高,所以历年文科二本线都比理科高,原因就在这。

偏科的解决办法

目前常规的解决办法都是传统的中庸思路,即弥补弱项。

比如偏理科的,老师通常会建议他们加大阅读量。因为从理论上来讲,人读的多了,确实会提升文字的敏感度,从而改善信息的获取能力。

偏文科的,则往往建议重复做题,因为做题本身就是个熟练度的问题,做的多了,手熟练了,自然也能搞成。背后的原理就是模型拆了建建了拆,确实能提升模型的构建能力。

可惜这种方法,效果往往不太好

否则哪来的那么多偏科生。

核心原因是,思路本身就不对

比如偏理科的,本身阅读能力就差,还让大量阅读,如果能训练出来,那自然是一飞冲天,但如果训练不出来呢,人会变得更糊涂。毕竟人本身就菜,还非要上强度,可不就是这么个结果么。

偏文科的则更倒霉。因为大量做题是为了总结规律,从而简化知识体系,实现减负。

可他们做题,往往是为了记住各种各样的套路。这些套路本身还是比较相似的,那记忆成本简直不是一般的高,最后的效果不是一般的烂。

因此人如果有弱项,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直接去弥补弱项,而是想想怎么能利用强项,绕过问题

像偏理科的学生,别老去想,怎么能提升敏感度,而是把文字也当成模型,看看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这些主次关系,构建出模型,回答的时候,就可以按照模型回答了。

偏文科的学生,则别做大量的题,反而是降低难度,做基础题。在做的过程当中,感受公式的变化,找到那种可以掌控公式变形的感觉,后面的事情自然一通百通了。

如果有钱,能找到高级老师,那还有更快的解决办法。

偏理科的学生,老师直接告诉你,读题的时候该注意什么,基本上题读完了,答题的框架就有了,剩下就是从文章中找到相应的材料进行填充。

偏文科的学生,老师则会在一堆类似的题当中,直接展现公式如何运用,如何变化,让他们直接看见那种变化的过程,记住那种变化的感觉。

当然,如果还有更牛逼的老师,那还有更牛逼的办法。

对于偏理科的学生来说,直接准备好各种相类似的材料和题,告诉孩子这些细节如何区分,以及背后的原理是什么,然后让孩子尝试模仿写作。这会在短时间内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对于偏文科的学生来说,直接进行公式的连续推到,让他们清楚的看见公式是如何变化的,又是如何衔接的,从而直接记住公式的使用条件和变化节点。

那剩下的问题就简单了,比如如何找到这种老师

哦,你说这问题啊,那就不归我管啦~

毕竟我写此文,只是为了预告明天讲《论语》而已~

陈思录
我想写本书叫《陈思录》,后来发现不够简洁明了,于是改名叫《陈述》。你可以理解为,我在写回忆录《陈年往事》,也可以觉得我写诗集《陈吟至今》,有人说我写的其实是《陈芝麻烂谷子》,还有人说是《陈皮》。我觉得他们说的都不对,其实我只是在写《陈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