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去世引爆民国最精彩权利斗争:黎段打架,张勋得利?
体娱
2024-11-05 08:04
广东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引发了一个迫切问题:由谁来继任大总统职位?北洋系除了徐世昌外,其他将领大员多拥护段祺瑞接任总统。段祺瑞
段祺瑞属于实力派,被称作“北洋之虎”,这段时间也是他一直在“扶危定倾”。若按照约法,副总统接任大总统,或按照名分,袁世凯遗嘱令黎元洪接任,由黎元洪接任总统,远比段祺瑞名正言顺。徐世昌给他分析了利弊,总统之位还是给黎元洪为好,他什么也没有,做傀儡也有经验,西南和广东都在挺他,万一闹得太僵,战端再启可是不妙。再说,若你为总统,冯国璋势必不甘,自启阋墙之争,北洋难逃分裂命运。现在你以总理执掌军政,以责任内阁之名,行军事裁断之实。于是大总统就“让”给老黎,段祺瑞落个顾全大局的好名声。黎元洪
1916年6月7日,黎元洪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随后,黎大总统投桃报李,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段总理一上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袁世凯的总统制政体,改回到民国初年的内阁制政体。他必须这样做。护国军以及孙中山要求北京政府必须恢复《临时约法》,恢复国会,组织新内阁,要不然他们就继续闹独立,不归附中央。而内阁责任制对段祺瑞有利,内阁制下,内阁总理说了算,只有少数事情需要总统签章。既能让南北停战一统,又能得到实惠,段祺瑞有什么理由不改?《临时约法》和内阁制恢复以后,各省取消了独立,护国战争到此结束。当上总理后,段祺瑞依然霸占着陆军总长的职位。段祺瑞对于掌握军权的陆军总长一职向来是当仁不让。段祺瑞自命为北洋正统,是袁世凯的嫡系继承人,老觉得自己有枪杆子撑腰,并不把黎大总统放眼里。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是段的心腹,虽有干才,但锋芒毕露。有一次徐树铮拿着福建三个厅长的任命书,让总统黎元洪盖章,黎元洪问这三个人怎么样,还没说完,徐树铮就说:“总统不用多问,快点盖章,我很忙,没时间。”黎元洪很难堪。黎元洪也不想当橡皮图章,于是他联合北洋系的第二号巨头冯国璋,来共同对抗段祺瑞。府就是总统府,院就是国务院。他们争夺的焦点,实际上是谁是一把手,谁能说了算的问题。民国的宪法章程原是以美国为模板的,总统为最高权力决策者。孙中山为了限制新任大总统袁世凯的权力,塞入了欧洲式的内阁制。国务总理近乎第二个总统,结果当然是政府内部两座山头。袁世凯在世时,可以利用北洋领袖身份控制国务总理。基本上让府院意见一致,局面不至失去控制。等他一死,大总统和国务总理之间的对立就凸显出来,并最终导致了北洋当局的结构性瘫痪。在要不要参加一战对德国宣战问题上,双方斗争最是激烈。段祺瑞认为,一战刚刚开始的1914年,情势不明朗,中国选择中立是必须的。但现在时局不一样,美国对德国宣战并派兵参战,协约国最终战胜同盟国是必然的。此时通过宣战参战,加入协约国阵营,以期收回国家利权、增进国家声誉,提升国家地位。以梁启超为首的原进步党和研究系,也拥护段的主张。而南方军阀如云南督军唐继尧、广西督军岑春煊、广东督军陆荣廷,包括孙中山都反对宣战。所反的实际上是北洋系这一政治实体,而非参战案这个政策。参战案反映出,段祺瑞是务实的,南方军阀是有私心的。既然总统府与国务院反复扯皮,国会议员也就分成总统派和总理派,每日都为宣战问题进行漫长论战,就没定论。这时一个新闻给了段祺瑞致命打击,英文《京报》披露:中日正在秘密议定价值不菲的军事借款,段祺瑞在国会所做关于中日之间绝无秘密外交的承诺,完全是一个谎言!好啊,你段祺瑞冠冕堂皇说打德国是为了争回利益,原来是受日本人指使。更令人意外的是,一向软弱可欺的黎大总统突然挺直了腰杆,下令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和陆军总长的职务。段祺瑞很没面子,一向争强好胜的他很不服。公开指出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造成民国史上第一次的宪政危机。之后段祺瑞去了天津,在他的策动下,安徽、奉天等八省先后宣布独立。迫于形势,黎元洪请督军张勋入京调解,以平衡段祺瑞在北洋军队中强大的势力。张勋率军进京调停,路过天津,专门下车拜访段祺瑞。段祺瑞很严肃地对他说:“你若复辟,我一定打你!”1917年7月1日张勋拥立溥仪,复辟帝制,举世哗然。段祺瑞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发出讨伐张勋的通电,在马厂誓师,并与冯国璋联电数张勋八罪,发表讨伐张勋檄文。段祺瑞十分得意,在功劳簿上又给自己写下了重重的一笔——“三造共和”,“二造”是逼袁世凯退位,“一造”是逼清帝退位。经过此番波折,政治由内阁主导转向武人主导,并随着北洋军阀的分化,武人干政愈发严重。1917年8月14日段祺瑞宣布对德、奥宣战,收回两国的租界,加入协约国,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中国前后输送约二十余万劳工赴欧助战,这些廉价的劳动力终以数万条生命为代价,为中国赢得了战胜国的地位。
观局者
观察商业变局,讲述企业故事,从企业成败中论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