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的这个花帘,不是现在绣花的窗帘,而是早年农家的常用物品,主要用来晾晒东西。不过,现在已不多见。
我家屋后,有一片竹林。
深秋时节,父母就选一些拇指粗细的竹子,齐根砍下,去掉枝叶,截成等长的竹竿,每根两米多。
然后,用细小而结实的尼龙绳,将它们紧紧编结在一起,就跟打草帘子似的。
一天下来,两条四五米长的花帘,也就做好了。
我不知道,用竹竿编成的东西,为啥叫“花帘”?我查过资料,但没有文字记载。
我曾见过有人家用花帘摊晒棉花和花生,“花帘”一词,是否与此有关呢?我寻思,每个地方的叫法,也许未必一样。
老家人叫它“花帘”,我就姑且跟着这样叫吧。
每年立冬前,农户人家都要将萝卜、大头菜和红薯切成很多片儿,摊铺在花帘上,慢慢晾晒成干儿,作为全家人度冬的食物。
那时候,田地多的人家,都有好几条花帘。趁着深秋的暖阳,在门前场地上,摆开“一字花帘阵”,上面晒满了各种干儿,看上去就让人无比羡慕。
毕竟,在食物稀缺的年代,食可果腹就是莫大的幸福。
用花帘晾晒东西,最大的好处就是透气,水分蒸发较快;在潮冷的天气里,不用担心那些干儿会轻易的变质发黑。
如果用一条新编的花帘晾晒萝卜、大头菜、红薯之类,日后细品起来,还隐隐有一股竹笋的清香呢。
入冬之后,遇上晴好天气,母亲便会在院子里摆放两条长凳,搁上两根毛竹,将花帘展开,平放在上面。
然后转身回屋,抱出棉被,平铺在花帘上。
一条花帘,可摆放三四条棉被。
平铺的棉被,与阳光无死角地亲密相拥。
一天下来,棉被收集了满满的阳光,棉絮变得异常膨松。
晚上,棉被盖在身上,散发着太阳干暖的味道,人体就像被阳光抚摸着,冬夜变得不再寒冷。
年底做馒头,花帘无疑是个好帮手。
刚出笼的馒头,热气腾腾,需要晾凉后,才能存放。
如果放在不透气的桌面、木板或竹匾里,底部的热气散不出去,容易黏面破皮。
即便不停地翻动,也不能确保馒头品相完好。
而放在透气的花帘上,散热极快,只要适时翻动一次,馒头便会完整无缺。
不少人家做馒头时,还会蒸些糕条,将其切成薄片,散放在花帘上,晒上几个好太阳。
待其干透了,用蛇皮袋收藏起来,能吃到来年麦收时节。
说到用花帘晾馒头,我想起老人们讲起的一段往事:
渡江战役前两个月,北方大部队南下。
每天都有好多解放军从村头马路上经过。
老百姓便将家里的面粉、大米全都拿出来,连夜做成馒头、糕条和炒米,还煮了好多鸡蛋。
然后,就用一条又一条花帘,将它们摆放在路边,慰劳长途跋涉的解放军。
一眼望去,头尾相接的花帘,就像一条蜿蜒的长龙,绵延十几里路,场面很是壮观。
以前,村里有个风俗,嫁女儿时,都要准备嫁妆。
有的人家,会特地做一条花帘陪嫁,贴上大红喜字,取意“花好月圆,好运连连(帘)”。
有一年,村里两户人家同天嫁女。
婚后,一女子贤惠持家,日子过得红火有味;另一女子好强耍泼,闹得全家鸡犬不宁。
后者父母教育她,谁知她竟抱怨:“人家日子过得好,是因为有花帘陪嫁,你们当时为啥不给我做花帘……”这咋好呢,拎不清了,无辜的花帘倒成了“罪魁祸首”。
可是,日子都是自己过的,好与孬,都握在自己手里,并不是花帘晒出来的,这能怨天尤人吗?
我工作以后,经常回老家,发现用花帘晾晒的人家,变得越来越少了。
如今几乎看不到了。
那天,我和邻居聊天说到花帘。
他说,现在没有了竹林,土地也流转出去了,哪里还用得上花帘呢……我不禁怅然若失。
那些用花帘晾晒的日子,怕是一去不复返了。
主播|云 鹤
作者:沈 亚
编辑·原创美术:董正彧
复审:刘皓宁 胡 佳
终审:鲍 晶
投稿邮箱:21637634@qq.com
合作伙伴:江苏省朗诵协会
©江苏工人报社新媒体、狗耳巷工作室
(注:部分背景音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请作者与我们联系获取稿费或要求删除。)
星标“江苏工会”
娘家人与你第一时间相见
“江苏工会”微信号
“江苏工会”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