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2024》总决赛阵容
对于《歌手2024》总决赛阵容,黄宣和许钧被淘汰,网上出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看法。一种认为“节目进程中淘汰了几乎所有曲风上能带来不一样审美和风格的音乐人,这不是审美倒退什么是审美倒退”,另一种认为“最后的胜出者肯定是符合这个市场实际需求的,你太小众本身就说明你的音乐无法引起大众的共鸣”。乍看起来都很有道理,而这背后提出的问题要远远超出一档节目,甚至超出音乐的范畴。请听我一一道来。一是大众娱乐的审美标准处于急速变化的时期。大众越来越依靠眼睛和耳朵感受的直观刺激,而非大脑的理解、思考与联想获得享受。20 年前这个趋势已经表现得十分明显。这是后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现在断言为倒退还是精简,也许为时尚早。而且,从听三个小时的交响乐变成听一个小时的专辑,到听一首电台单曲,再到只能听 15 秒钟的彩铃;从听四小时的演讲到看一本小说,再到上网冲浪浏览新闻博客,最后只能看 140 个字的短信,人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朝着接受简单、直接的信息变化。这些都是事实,如果视其为一种倒退,那么这种倒退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木已成舟。一如娱理工作室某一期文章里所说:“在娱乐时间愈加碎片化的今天,谁还愿意给音综留下一首歌的时间?”何况评判歌手们的演绎的依据不是审美,而是“感动”;大众听审团的标准只有“哪首更能打动你?”只要能让大众听审团投下一票,即便唱功、编曲、音乐性、审美等等方面有所不足又有何妨?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也是我在之前的多期评论里反复说的——与其说排名代表了歌手的排位,倒不如说代表了听审团的审美标准和组成成分。因为音乐审美标准因人而异;打分和排名的一小部分取决于各位歌手的选歌、改编和演绎,一大部分则取决于听审团的收听习惯、听歌路径、教育经历、审美标准、当下心境乃至方方面面的总和。如《淮南子·人间训》所言:“非歌者拙也,听者异也。”同样的声音在不同人听来有不同的解读,音乐的情感体验终究是以听者为核心。
由此,集体化的审美标准逐步破碎,个体审美标准间的区隔越来越大。娱乐节目丰富度越是增加,艺人和节目火爆的时长越会迅速缩短。过去的“爆款”和“流行”在范畴和力度上也不再相同。最后,音综只是商业节目,经济为先的情况下让它们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显然超纲了。各个节目组都在大众审美变化和推介更佳审美标准之间努力找平衡,和平台方朋友们聊天时,经常深深感受到即便他们,在时代思潮的变化面前只有存在深深的无奈。只要大众需要的是“杀时间”的“娱乐”,而不是“提升自我”的“知识”,感性压倒理性,各种段子、搞怪、戳心戳泪的内容必然爆火。这趋势不但存在于大众娱乐圈,而且会深入各个垂类——饭圈、说唱圈、摇滚圈、金属圈……无一可逃。
“一流作品的熏陶,高层次品味的塑造,使群体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美的音乐创造出能欣赏音乐美的大众,又促进高水平音乐的发展,形成一种美的循环。反之,则会让群众在低层次的音乐中‘久闻其臭而不觉’,再由低水平的群体鼓励非美、负美的传播……”
——《音乐美学通论》,502页
并不完全同意这段话的标准,但是同意其逻辑。人类集体和个体的审美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个圈子之间产生了更大的区隔。有人坚持过去,有人坚守自我。如果听众不改变自己的追求,节目和艺人现阶段能做的就非常有限。我们只会在网上看到越来越多的争执。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审美标准到社会站位,莫不是在时代浪涛裹挟下从东到西,又从西到东。
这篇感想写的不长,却也不短,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最后?
欢迎关注、点赞、分享、收藏和点击右下角“在看”星标。
每次看到首页大图,及避免错过推送,可进入公众号主页,在右上角选择“置顶公众号”或“设为星标”。
硬摇滚/金属乐唱片及 CD 现货/预订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闲鱼店铺
相 关 阅 读
《歌手2024》第九期:谭维维翻唱的《人间道》摇滚吗?
《歌手2024》第八期:谭维维的新歌实现了很多人的梦想
《歌手2024》第七期:“哪首更能打动你”已经七期了……
《歌手2024》第六期:尚雯婕冲榜失败公平吗?
《歌手2024》第五期:对决的是歌手,更是音乐类别与听审团的匹配度
《歌手2024》第四期:为何打分让人意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