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八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   2024-10-30 15:58   安徽  


10月30日上午,“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八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在省政务服务中心举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王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程光林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NEWS

新闻发布会现场(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 王炜(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程光林(许梦宇 摄)




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 王炜

近年来,全省人社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主题主线,坚持不懈稳就业、促创业、惠民生、强人才、保稳定,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坚持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千方百计保持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认真落实“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要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1-9月份,全省城镇新增就业70.4万人。注重统筹重点群体就业、重点企业用工和青年人才招引,实施“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组织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推进“三级三方服务千企”行动,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

视频制作 | 虞结志

我们扎实推进创业安徽建设,大力释放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省政府出台“皖创22条”,整合推动各类资源、平台、要素向创业者集聚,2022年以来,共发放创业贷款350亿元,支持科研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创业40余万人次。举办3届创业安徽大赛,以赛造势、以赛聚才、以赛兴业。打造《创业在安徽》创投服务电视节目,进一步浓厚创业安徽氛围,吸引更多人来安徽创新创业、成就梦想。

我们不断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深入实施“数据找人”计划,截至9月底,全省城镇职工养老、城乡居民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749.01万人、3388.75万人、950.31万人、708.29万人。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失业保险金计发比例提高至最低工资标准90%,进一步兜牢民生底线,让更多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我们认真落实人才兴皖工程部署要求,增强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2023年,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增加26.2万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3.3万人。实施“万名博士后聚江淮”行动,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815家,在站博士后4262人。推进技工强省建设,截至2023年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724.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17.4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0.01%。

我们持续推进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省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健全完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制度体系,扩大数字监管覆盖面,打好“治欠保支”组合拳,积极保护农民工劳动所得、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推进调解仲裁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建设,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质效有效提升。

我们坚持常态化制度化加强行风建设,进一步优化人社服务和营商环境。实现“三公里”就业圈城乡社区全覆盖,社银合作“就近办”服务网点拓展至4000余家。积极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退休等2个“一件事一次办”实现线上办理,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集成服务事项207项。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部署,持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切实增强人社领域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释放发展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作出人社部门的积极贡献。


答记者问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请问人社部门针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方面有哪些举措?


王炜

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省委、省政府将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作为全省50项民生实事之首高位推进。我们以实施“家门口”就业三年行动为引领,强化产业、创业、就业“三业联动”,推动人民群众“好就业”“就好业”,将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全省呈现高校毕业生净流入、农民工持续回流的良好态势。

视频制作 | 虞结志

一是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施“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深入开展“人才安徽行”“招才引智高校行”“青年学子安徽行”系列活动,全年提供政策性岗位20万个左右、市场化岗位不少于60万个。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优化吸纳就业补贴、扩岗补助等政策。

二是多措并举引导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强化返乡创业、劳务品牌、职业技能、劳务协作“四轮驱动”,开展“接您回家”“春风行动”等活动,全省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保持稳定。

三是部门联动助推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举办“退役军人就业服务月”活动,促进退役军人积极就业。以城乡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等为重点,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精准实施就业帮扶,兜牢民生底线。

四是加快构建高质量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就业公共服务下沉基层,高频次举办“2+N”主题招聘会,通过就业大篷车、就业夜市等“小而美”的招聘活动精准送岗。创新开展社区“三公里”就业圈建设,积极推广直播带岗、入企探岗等新模式,助力指尖流量变“就业留量”。

五是全力保障重点群体劳动就业权益。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深入开展规范用工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强化劳动保障监察,依法查处就业歧视、欠薪欠保等违法行为,持续营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



安徽交通广播记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请问,我省在劳动者工伤权益保障方面有哪些考虑?


程光林

我省多措并举全力保障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等劳动者工伤权益。

一是积极稳妥将更多人群纳入多层次工伤保障范围。在积极推进以工程建设领域按项目参保、高风险行业参保为重点的工伤保险扩面参保的同时,不断探索将更多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人员纳入多层次工伤保障范围。工程建设项目一直是广大农民工重要的就业渠道,考虑工程建设项目农民工就业特点,我们积极推进工程建设领域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保障农民工权益,近年来项目参保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障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超龄就业人员大多为灵活就业人员,也包含了部分超龄农民工,我们研究明确将不满65周岁没有领取职工养老保险的超龄就业人员纳入工伤保险保障范围;我们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促进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政策,目前基层快递网点参保率达90.52%。对于在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和同城货运等平台就业的广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我们正在做好基础调研、政策研究和省级集中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积极争取纳入国家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范围。

视频制作 | 虞结志

二是创新推进补充工伤保险发展。2023年10月,我厅会同省财政厅、省交通厅、省总工会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补充工伤保险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将补充工伤保险保障范围扩大至包括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在内的各类就业人员,解决各类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和其他灵活就业群体职业伤害保障缺位的问题。目前我省16市均已上线补充工伤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截至9月底,全省补充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6.09万人、参保企业9572家。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主动作为更好地保障劳动者工伤权益。

一是巩固完善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制度体系,认真落实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制度要求,研究完善工伤保险费率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保障工伤保险基金安全稳定运行,确保工伤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二是继续探索有关人员参加工伤保险政策,加强政策研究,按照“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稳妥扩大工伤保险保障覆盖范围。

三是大力推进补充工伤保险发展,重点针对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在内的就业群体,持续加强政策宣传,进一步提升政策知晓率,为更多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多层次工伤保障。

四是积极筹备争取顺利纳入国家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结合我省实际建立适合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需求的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加强与基本工伤保险制度、补充工伤保险制度相衔接,让各类劳动者纳入相应的工伤保障范围。



新华网记者

近年来,我省实施了创业安徽行动,请问,这一行动进展如何?下一步还有哪些安排?


王炜

创业安徽建设两年来,全省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整体性谋划,协同性推进,创新性开展,持续推进各项工作走深走实。

一是协同联动的创业体系更加健全。统筹创业安徽资金及系列活动,人社等20多个部门联动部署创业安徽专项活动,全省上下合力开展创业活动1.2万余场。

二是人才奔涌的创业市场更加壮大。发挥安徽科教、人才优势,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两年来,支持高校毕业生等各类创业者40余万人次,其中科研人员创业者3万人次,高层次创业团队超3000个。

三是能级提升的创业平台更加广阔。“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助力科技产业人才培育。认定20家省级创业研究院,发挥“创业智库”作用。全省共有省级创新创业孵化载体1460余个。

四是点燃火种的创业投资更加多元。全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省级种子基金等政府及社会资本超2万亿。2023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150亿元,位列长三角地区第一。

五是合作共赢的创业环境更加优化。实施企业开办提升行动,升级“皖企服务云”,完善省创业服务云平台,推出“创业一件事一次办”,省级政府透明度指数排名第三,企业开办时间等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全国“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安徽省排名第5位。

六是敢闯敢拼的创业气质更加鲜明。创新打造大型创业服务类节目《创业在安徽》,传播创业精神、激发创业活力、讲好创业故事、营造创业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以创业城市建设为引领,完善创业政策体系和创业工作机制,强化产业、人才、平台、能力、资金、服务等全要素创业保障。深化重点领域创业,建设多层级创业孵化平台,为创业者提供针对性、阶梯式培训,打造更加繁茂的基金丛林,发挥创业担保贷款助力创业作用,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潜能。



中安在线记者

请问,如何适应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进一步提升社保经办服务的便捷性、可及性?


程光林

全省各级人社部门秉承“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使命担当,聚焦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用心用情用力办实事解难题,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一是实施“数据找人计划”,推动高质量参保扩面。自2022年10月起,我省启动“数据找人”计划,以新业态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为重点,精准实施不同类型人员扩面方案,我省经验做法被人社部称为“精准扩面的安徽样本”。

二是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创新管理服务模式。拓展社银合作“就近办”。已与建设银行等8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全省“就近办”银行网点已达4000余家,58项社保服务可在银行网点办理。推进综合柜员制改革。整合分散办理的社保征缴、养老、工伤、失业、社保卡等业务,建立“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一体化运行模式。推进待遇资格“无感认证”。通过完善认证体系、创新认证服务、加强认证调度等,实现参保群众领取待遇资格认证“不打扰”“自助办”。

三是践行“民呼我应”,开展暖心社保服务。建立“特事特办”工作机制。对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全省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已全部设立“办不成事”窗口。打造“全景式社保服务”。健全完善社保经办服务体系,拓展深化全国统一平台、各级政务平台、经办窗口平台、社银合作平台、基层服务平台应用,大力推行“网上办”“掌上办”“免申办”“一次办”“就近办”“综窗办”“容缺办”“兜底办”,实现29项高频事项“省内通办”。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运用“安徽社会保险惠民生”“社保政策周周讲”等融媒体宣传平台,广泛宣传社保政策,让服务对象更多知晓政策,推动政策宣贯落实。



安徽日报记者

请问,我省在推进博士后制度机制建设和管理服务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王炜

2024年4月7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万名博士后聚江淮若干措施》。省财政每年投入1.3亿元用于博士后专项工作。

一是优化各类资助模式,实行扩面提档分级。首次将在皖高校、科研院所流动站招收的博士后纳入资助范围,按照招收规模给予180万元至1200万元的资助;对博士后生活补贴予以提档升级,按照ABC三档,分别给予2年共30万元、16万元、10万元博士后生活资助。按照科研水平择优给予20万元、10万元、3万元科研资助。

二是探索设站制度改革,充分赋予地方自主权。建立市人社部门负责、省博士后管理工作办公室备案的设站审批制度。对各市符合建站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不限制设站数量。支持各地探索开展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将有设站需求但尚不具备条件的企业纳入工作站培育库开展设站辅导。

三是加大企业建站支持,增强博士后留企吸引力。申请进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博士后,进站年龄可放宽至40周岁。企业为博士后支付的住房补贴、安家费及科研启动经费,可按规定在税前扣除。企业引育用留博士后,在民营企业所得税扣除项、国企利润考核、博士后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出站后首次在安徽省内企业就业的博士后给予30-40万元留皖生活补贴。

四是建立博士后联合体,解决企业招才难题。发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围绕制约产业和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采取“联招、联考、联育、联用”模式,由高校或科研院所博士后流动站或有独立招收资格的工作站招引博士后,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共同使用博士后,共同开展科研项目联合攻关。

五是开辟联合培养计划,拓宽博士后引育渠道。实施安徽省博士后青年人才国际联合培养计划、海外博士后青年人才引进资助专项,开展博士后国际交流引育。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建立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安徽联合资助专项,并给予每人2年共18万元专项生活资助。



安徽经济报记者

请问人社部门在指导企业工资分配、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有哪些举措?


程光林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权益,我们将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要求,加强宏观调控指导,不断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切实增加劳动收入占比,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动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一是做好“提低”工作。发挥最低工资标准的“提低”作用,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加强执行情况评估,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保障低收入劳动者更好地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加大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力度,提供针对性帮扶举措,引导参加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通过市场化渠道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按规定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做好兜底工作,保障劳动者有收入。

二是做好“扩中”工作。坚持在市场条件下更好地发挥政府指导作用,健全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分职业、分岗位等多维度的工资价位信息,让劳动力市场可参考,工资协商有标准,提升重点行业、重点群体的薪酬信息指导效率。落实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指导企业与职工开展工资专项协商,建立合理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稳定职工收入预期。推广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引导企业建立以岗位价值为导向,以劳动者技术技能、贡献水平为依据的薪酬分配体系,促进技高者多得。

三是合理调节过高收入。持续深化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和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常态化开展国企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加大对国有企业各级负责人薪酬、津贴补贴的监管力度,加强社会监督,不断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指导企业将薪酬分配向科技人员、技能人才和生产一线劳动者倾斜。

四是做好“安薪”工作。严格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综合运用数字监管、信用惩戒、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等方式,有效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加大对违法欠薪行为的打击力度,全力保障劳动者工资报酬权益。



人民网记者

安徽制造强省建设、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请问,人社部门在这方面有哪些工作考虑?


王炜

省委、省政府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部署实施人才兴皖工程,把培育高技能人才、建设技工强省作为重大任务来抓,截至9月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超77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超240万人。

一是坚持高位部署,不断健全技能人才政策体系。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支持技工强省建设若干政策》《安徽省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构建了我省技能人才政策的“四梁八柱”。

二是坚持聚焦重点,不断重塑技能培训工作格局。出台数字经济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育项目实施方案,印发2024版就业技能培训目录及补贴标准,启动首批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等级评定,积极打造“乡村工匠”“民宿管家”“皖美护工”等技能培训品牌。

三是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技能人才培养根基。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委、省政府领导联系技师学院制度。全省92所技工院校紧密对接新兴产业和新技术、新职业,优先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现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专业。

四是坚持改革赋能,不断提升技能人才评价质效。累计备案各类技能评价机构1000余家,涉及职业(工种)1400多个,颁发等级证书270多万本,形成布局合理、错位发展的评价体系。扩大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自主权,印发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指引,组建高技能人才工程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

五是坚持竞赛引领,不断营造技能成才浓厚氛围。出台职业技能竞赛实施办法和竞赛工作指引,在全国率先打通“以赛代评”最后一公里。多点布局赛训基地,加强竞赛集训和选手激励,广泛开展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着力营造优良的技能人才生态。我省选手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夺得2金1铜,取得我省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最好成绩。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新技术、新职业、新技能,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为培育壮大安徽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坚实的技能支撑。



安徽商报记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请问人社部门将如何更好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程光林

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推进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社保等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是推动服务标准供给更加全面系统。加快推进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梳理人社领域所有待建标准,构建包括服务提供标准、服务保障标准、政策待遇标准的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逐项编制外部服务指南、内部操作规程,推动标准制定实施实现业务全覆盖、地域全覆盖、服务对象全覆盖。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行业发展需要等因素,适时调整优化服务标准,兜牢民生底线。探索制定长三角等区域人社基本公共服务跨地区协同标准,推动更多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提升区域一体化服务水平。

二是推动人社服务效能更加优质高效。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着力提升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水平。扎实推进人社服务快办行动集成改革,全面实施提速办、简便办、社银合作就近办。聚焦群众办事急需,简化办事材料,优化服务流程,推动更多人社领域服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

三是推动服务平台建设更加便捷便利。坚持标准化和信息化、数字化一体建设、一体推进,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痛点难点纾解,优化升级省集中信息系统,及时将标准化成果融入信息化系统,实现业务办理“入口、出口、接口”“三统一”。落实数字人社、数字安徽建设要求,推动依托省政务服务平台和省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持续推进线下服务大厅和综合窗口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真正做到全省人社公共服务“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让服务行为更加规范、服务过程更加高效、服务结果更可预期。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发布会内容



来源:安徽发布

统筹策划:张波

审核:汪于存

技术支持:安徽新媒体集团




安徽人社
发布信息 解读政策 回应关切 服务民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