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多次动用稿费资助他人,令人注意的是,这些资助几乎都是300元。
1972年12月,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小学教员李庆霖致信毛泽东,反映他的一个插队务农的孩子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以及作为父亲的苦恼和不平。这封来信使那时深居简出的毛泽东受到很大触动,看后流下了眼泪。用毛泽东自己后来的话说,这封信写得“相当好”,“我摆在这里几个月,经常看,看了三遍半,这才下决心写回信。”李庆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李庆霖的晚年像这样的事情,毛泽东的一生中还有很多次。1953年,毛泽东的堂弟毛泽荣(小名胜五)进京看望毛泽东。分手时,毛泽东赠送生活费300万元旧币(折合现币300元)。1962年7月,长沙市税务局干部张人价和湖北财经专科学校教授张人惕致信毛泽东主席,向他报告父亲张有晋故去的讯息。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张有晋担任过该校数学教员。1960年,国务院文史研究馆集体合影,一排左起第五人为张有晋。 7月19日毛泽东复信:“惊悉有晋先师因病逝世,不胜哀悼。谨此致唁。”“另奉薄仪一份,聊助营奠之资”。这次毛泽东为先师故去所备的“薄仪”依然是300元人民币。 无论是对自己的故旧、朋友、老师还是素不相识的农民,也不论是在50年代、60年代还是70年代,毛泽东总是以300元相赠。这是为什么呢?虽然毛泽东自称300元是“薄仪”,“聊补无米之炊”,但实际上毛泽东也深知300元在当时的中国的价值。毛泽东的工资原定一级,每月六百多元。经济困难时期,毛泽东主动提出把自己的工资由一级降为三级,直到一九七六年逝世止。所以毛泽东赠送的300元人民币不算很多,但也不算少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百”是一个不多也不少的适中数字。中国还有一个成语“三百瓮齑”,指长期以咸菜度日,生活清贫。这里的“齑”字指咸菜,三百瓮咸菜,是形容数量多少的一个比喻。
再比如,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三座奇丽的高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各种选本中,流传最广的是清代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近代词学大师朱孝臧的《宋词三百首》,现代曲学专家任中敏、卢前的《元曲三百首》,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都选编了三百首。 看来,300这个数字是一个适中的数字,再多也未必记得住,少了可能会损失精华。在唐诗中,“三百”这个数字出现的次数也很多。“三百”总是被用来当作一个“幸运”数字入诗。也许正是如此,历史上有幸获得过毛泽东资助的人们都获得了不多不少的300元。
|
— THE END —
“酷”吏,傅政华!
县委书记陈行甲!
傅晓田风云对话秦大使!
秦刚夫人,貌美如花,多才多艺,精通茶道……
“腐败分子”孙志刚和“全国劳模”许家印的同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