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议 | 离开学术圈是种怎样的体验?

文摘   2024-11-05 09:28   德国  

前言

本文转自我在该知乎问题下的回答,以及其他几个高赞回答


1 我(留德华叫兽)回答

离开学术圈,

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深思熟虑且充满复杂情感的决定。

在学术圈中,

我们通常被鼓励追求知识的深度,

解决科学问题,

甚至为了推动领域的进步而付出巨大努力。

然而,决定离开这个曾经梦寐以求、熟悉的环境,

去探索其他可能性,

则可能意味着一种重新定义自我的过程。

这种转变涉及情感、职业、社会身份的重塑。

可以说,离开学术圈既充满挑战,

也带来成长的机会。


离开学术圈意味着一种身份的转变。

学者的身份不仅是职业,

更是一种社会认可的标签。

对很多学术工作者而言,

“学者”是他们在社会中被认可的主要身份

甚至在一些领域是他们的核心自我定义。

脱下这个标签,

不仅会带来身份的转换,

还可能伴随着一定的自我怀疑和不安。

在学术圈中,

一位研究员或教授往往因其学术成就获得尊重,

但离开学术圈后,

这些成就可能变得不再被外界直接认可,

甚至会发现这些技能在其他职业环境中难以直接应用。

这种心理落差,

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适应。


开学术圈的另一个挑战在于职业的转型。

学术研究需要的技能,

与其他行业所需的技能通常存在显著的差异。

例如,学术研究强调深度、逻辑分析和耐心,

而很多行业更注重快速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和商业敏锐性。

对许多离开学术圈的人来说,

这意味着要重新学习新技能,

以便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

这种重新学习的过程,

可能让人既感到压力又感到成长。

学术工作者习惯了长期项目的缓慢进展,

而转到企业或创业公司,

短期的绩效压力和高效的工作节奏可能带来不适应感。


然而,离开学术圈也带来了不少积极的变化。

很多人发现,

离开学术圈后,

他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学术研究的竞争压力和不断寻求研究资金的焦虑,

常常给研究人员带来极大的压力。

相比之下,

很多行业提供的工作稳定性更高,

收入水平相对更好,

员工福利也更有保障。

此外,离开学术圈后,

许多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其他兴趣爱好,

甚至去实现一直未能实现的个人目标。

这种转变让人感到生活更加平衡,

不再被学术研究的高压所束缚。


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看,

离开学术圈也意味着可能会失去一些原有的圈子和资源。

在学术圈内,

人际关系通常建立在共同的研究兴趣和学术追求上,

离开后可能会逐渐疏远。

然而,这也为拓展新的职业人脉和社交圈子提供了机会。

很多人转型后发现自己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交网络和更为多元化的职业人士,

从而开拓新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此外,离开学术圈后,

有些人会发现自身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进一步释放。

在学术圈内,

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往往受到学术规范的约束,

离开后,

有更多的自由可以去探索不同领域、尝试新的创意。

虽然失去了原有学术圈的支持,

但也获得了更广泛的职业选择和灵活性。

一些人转向教育、咨询、非营利组织,甚至创业,

利用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分析技巧,

在新领域中重新找到定位。

对于坐标德国的我来说,

拿到博士学位的那年刚好30。

211应用数学本科,美国50左右运筹学硕士,

全球Top 50数学与计算机博士(组合优化、图像处理方向)。

2018博士毕业,

投了少许博后和运筹学和计算机视觉国内和德国的工业界职位。

2个以为很有希望的博后双双杯具(因为期望太高只申了个位数),

为了避免失业不得不火速考虑工业界,

却因为当年市场火热1个月内收获3家大厂offer!

1,几个有代表性的Offer

(口头)Offer一:

国内某厂运筹学/供应链算法研发岗,

第一年整个package 60W 人民币左右+当地人才计划约92W,

工作强度不得而知,据说没有996那么严重。



Offer二:

德国某车厂自动驾驶部,

计算机视觉算法的产品研发工作(产品落地为主),

整个package 7W欧元左右(约合56W人民币)。



Offer三:

德国某Tier 1研发总部,

安防、机器人、无人驾驶的计算机视觉研发科学家(科研发paper为主),

整个package 7.5W欧元左右(约合59W人民币)。



18年的时候AI、无人驾驶整体形势还算可以,

最后选择了第二个Offer。

对无人驾驶最感兴趣,以及想进纯粹的工业界看看,

希望自己的模型和算法直接跑进下一代的汽车里。

2,为什么工业界

绝对不是因为工资的关系(我读博期间年薪就有5w欧元)。

最主要的原因是本人太弱鸡paper太少,

学术界不要俺啊~~

另外,呆在学术界太久,

换个大公司的环境看看,

去到业界看看真实的数据、场景和需求,

把科技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产品。

拓展知识面--学术界除非你是大佬,

否则小团队只能研究非常小的领域和课题,

无人驾驶系统则需要数百号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通力合作。


3,德国业界的工作强度

带薪年假30天(即6周),

每周工作时长40小时不加班。

弹性工作制:我司每个月10天可选择在家办公。

上班打卡,超过8小时的加班时间可以用来调休,

或者换算成工资,

但每天上班时长不得超过10小时(否则劳工局会找公司麻烦),

体验就是:比读博、搞科研轻松多啦!

过了德国大公司的半年试用期就转成了“终身”合同,

有点类似于国内的国企,

对我来说就是可以有更多时间做斜杠青年咯:)

当然咯,工作2年后,

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和实习生发表了3篇论文,

其中2篇是博士期间未完成的工作,

均发表在了领域内的顶级刊物。

不过这也是后话了(算是为自己的学术生涯画上圆满句号吧)。


最后,离开学术圈是一种带有复杂情感的体验。

它既可能带来身份的迷失和转型的压力,

也可能带来生活质量的提升和新的成就感。

很多人反思后会发现,

离开学术圈并不意味着放弃知识,

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去实践所学,

去发掘生活和工作的更多可能性。

每一个离开学术圈的人都有独特的离开原因和选择方向,

但他们共同点是:都在努力探索新的可能性,

用自己的方式去继续追求意义和成就。


2 伏罗希洛夫射手的回答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483177/answer/2417419133


何史提的回答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483177/answer/37860629


Dr.施德龙的回答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483177/answer/2412303051

最后,欢迎关注

我每周日在视频号举办的【直播连麦咨询】
无论你想申请海外本科、硕士、博士(后)
还是想通过各种方式逃离内卷、润
亦或是高中、大学生对于专业和职业规划迷茫
都欢迎点击预约,在每周日晚上免费观看直播:
如果想要与我1V1连麦咨询

请点击下文加入【连麦直播陪伴申请VIP群】:

每周日晚【直播1V1连麦咨询】:欧洲/北美/全球留学移民咨询&教授专家视频访谈




硕博、科研交流群


关注公众号


· The  End ·

往期推荐 Recommended readings


    号主简介


    @留德华叫兽:系美国Clemson大学数学硕士(运筹学方向)、Ph.D. candidate,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德国海德堡大学数学博士(离散优化、图像处理),读博期间前往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IBM实习半年,巴黎综合理工访问一季。现任德国无人驾驶资深研发工程师。

    读博期间创办【运筹OR帷幄】技术、【DIY飞跃计划】留学|科研社区并运营至今,2020.08创办【DeepMatch】硕博|海外AI交友社区 ,知乎|B站 | 今日头条|微博等平台科普自媒体创作者(超100w关注者)。


    私人订制咨询:欧洲/北美/全球留学及AI/DS/运筹学私人订制/专家联合咨询

    直播连麦咨询:每周日晚【直播1V1连麦咨询】:欧洲/北美/全球留学移民咨询&教授专家视频访谈

    也欢迎同步关注我的抖音/B站/微博/小红书/蓝鸟X留德华叫兽,防止失联。


    留德华叫兽
    六分教育,四分科普,聚焦硕博/留学/海外/科研--德国数学博士,斜杠青年,无人驾驶资深研发工程师,副业自媒体\x26amp;三个社区(留学科研辅导/留学海归硕博交友/运筹学),全网100W+关注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