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凡洪|一路同行

文摘   2024-12-30 17:44   黑龙江  

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十离职干部休养所退役老兵李瀛洲

95岁老兵李瀛洲1948年入伍,1988年离休,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一直在部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用笔和照相机、摄像机记录下许多典型人物的形象。他说:“更多普通官兵和人民群众的形象是印刻在心里的。那些温暖的面孔、高大的身影随处可见,是路标和方向。在革命道路上,是他们引领和鼓舞我前进的。”

军旅作家焦凡洪采访李瀛洲

李瀛洲原名李万之,老家在辽宁省庄河市。他从记事起,看到的是街上四处插着日本“膏药旗”。后来,日寇被赶走了,又来了国民党兵,与土匪一起欺压老百姓。正在读书的李万之,感到书包里装满屈辱和苦难。
1946年夏,学校放暑假,李万之和一位炊事员爷爷负责看护学校。一天,学校来了5个身着黄军装的士兵,打着绑腿,威武朴实。领队的王班长对炊事员爷爷先敬礼后说话:“我们是东北民主联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现在学生放假了,我们想在这里借住一下可以吗?”炊事员爷爷从未见过当兵的说话这样客气,便愉快答应:“这些房子你们随便住。”
战士们放下背包,立刻打扫校园。他们在一间教室打了地铺,把随身带的武器和其他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到了吃饭时间,每人从干粮袋倒些豆子出来,喝白水,嚼炒黄豆。对此,李万之感到惊讶,炊事员爷爷也十分感慨。当地老百姓有一段顺口溜:“日本鬼子下乡,人畜一起遭殃;国民党兵进屯,鸡鸭猪狗丢魂。”可眼前的这些战士知道学校有厨房能做饭,却不打扰。
炊事员爷爷对王班长说:“吃饭咋能光嚼黄豆哩,这东西吃多了胀肚。”李万之说:“我们有粮,给你们做饭!”王班长感动地说:“谢谢!那我们吃饭先记账,最后一起交伙食费。”
由于粮食紧张,炊事员爷爷和李万之把高粱米饭、苞米面粥计划着做。每次开饭时,王班长总说有事处理,让其他战士先吃,自己最后才端碗。李万之看出来,这是班长先让战士们吃饱吃好……
王班长带战士在学校住了一段时间后,要转移到另一个村执行任务。李万之主动联系,让他们住到村里的二姑家。
李万之与战士们结下深厚感情,经常跑到二姑家看望他们。王班长对他讲:“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为人民革命的。让老百姓过好日子,革命战士就要打仗时不畏强敌、迎着困难向前冲。”从王班长的话语中,李万之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
天冷了,二姑为战士们烧了火炕。那时,王班长带着10多个战士,一铺火炕睡不下,有几个人需要打地铺。战士们都抢着睡地铺,让战友上热炕头。王班长说:“听我分配,新战士都到炕上睡,老兵轮流和我睡地铺。”班里有一个“解放战士”,王班长对他说:“你虽然是老兵,但身体弱,必须上炕。”李万之悄悄观察几个晚上,每天夜里王班长睡得最晚,一直躺在离门口最近的草铺上……
经王班长介绍,李万之认识了宋连长。这时,有一股土匪20多人,对东北民主联军干部战士威胁很大。李万之熟悉当地情况,主动到各村侦察,了解这股土匪的人员、武器情况和活动规律,向宋连长汇报。宋连长带战士一举消灭了这股土匪。
王班长在剿匪战斗中冲锋在前、作战勇敢,受到上级表扬。一天,他找李万之谈话:“你想不想加入我们的队伍,和我们一起战斗?”
这是多少天来李万之心中早就萌发的一个愿望!他立即表态:“想,你看我行吗?”
“行!你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王班长边说边递给李万之一杆枪,“你背上试试。”
李万之背起枪,兴高采烈地跑到二姑面前喊道:“我要跟着王班长走喽,我要参军!”

李瀛洲为焦凡洪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

“我绝不同意你去当兵。”父亲把李万之带回家,大发雷霆。父亲和家人紧盯李万之,不让他再与部队的人来往。
从军之路被父亲堵死,却拦不住李万之心中的美好向往。王班长和宋连长常常出现在李万之的梦里。王班长在饭桌前让战士先吃饱、休息时让战士睡热炕、打土匪时英勇作战的情景,宋连长为穷苦农民分田地的情景,使他一次次醒来难以入睡。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产生:在家无法加入革命队伍,那就到别的地方找共产党。
母亲去世早,李万之从小与大哥李聘之关系最好。大哥在长春谋生,李万之决定:“偷偷找大哥去,他一定会支持我参军。”
1947年端午节,李万之离家出走。他知道长春在北方,坐火车可以到,但他身无分文,没法乘坐任何交通工具。于是,他沿着铁路线一直往前走。饿了,就到附近村落要口饭吃,或到田野里找野菜野果充饥;困了,就蹲在屋檐下睡一会儿,或钻进桥洞里躺一晚。他挨过打,遭过野狗袭击,鞋子磨烂了就光着脚走,蹚河流、钻隧道、穿丛林,不停向前……他觉得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就在前方。
艰难行走3个多月,李万之终于到达长春,累饿交加,昏倒在一家挂着“瀛洲旅店”招牌的店门前。旅店店主是一位慈祥的大叔,给破衣烂衫的李万之喂了水和饭,李万之醒了过来。
历经艰辛的李万之睁开眼睛,看到一张和蔼的面孔,像见到亲人一样。他把在家的经历和来长春找大哥参军的愿望,向店主大叔一股脑儿倾诉出来。
店主大叔听后说:“你是个有志气的青年,想参加共产党的队伍好啊,我们旅店就让国民党兵给害苦了,眼看就开不下去了。你奔的是一条光明大道。”
李万之只晓得大哥在这座城市当裁缝,其他一概不知,这可怎么找?店主大叔给他换上干净衣服,安排他夜晚住在旅店,白天带上干粮先找到大哥,再去参军。
在店主大叔的帮助下,李万之走街串巷,四处寻亲。经过10多天寻找,他终于眼含热泪地与大哥拥抱在一起……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大哥送19岁的李万之到东北野战军当兵。这时,李万之想起那位可亲可敬的店主大叔。与大哥一起生活后,他曾去“瀛洲旅店”看望好心人,可是那块招牌已经不见了……为了记住店主大叔,李万之在入伍登记表的姓名一栏,郑重写下自己的“新名字”:李瀛洲。

李瀛洲带作者和干休所工作人员参观荣誉室

“打仗时不畏强敌、迎着困难向前冲。”李瀛洲记住了王班长的话。入伍后,他把王班长和宋连长作为行进的榜样,处处向他们看齐。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李瀛洲在辽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工作。文工团所在地安东(今丹东)市,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重要集结地,李瀛洲和战友们经常到各部队慰问演出和教唱歌曲,进行宣传鼓动工作。他们送走一批批志愿军官兵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在川流不息的队伍里,李瀛洲几次看到有的背影像王班长、宋连长,可走近一看,又不是。哦,他忽然感悟:在这支被誉为人民子弟兵的队伍里,有无数像王班长、宋连长那样的人。
望着英姿勃发、壮志满怀的战友跨过鸭绿江,李瀛洲非常羡慕,多次询问文工团领导:“我们啥时候也过江上战场?”
1952年5月,李瀛洲所在部队接到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命令。这时,李瀛洲在东北军区坦克3师6团运输队任文化教员。他听到消息后非常兴奋,可运输队宣布参战人员名单时,却没有他的名字。他被定为留守人员。
李瀛洲急了,决定争取这次参战机会。他把军装穿戴整齐,迈着坚定步伐,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走进指导员办公室:“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指导员笑了:“你这个文化教员真行,请战都唱着歌来。”
李瀛洲说:“我不光会唱歌、做宣传文化工作,还会开坦克、开汽车,到战场上能完成各种任务,请批准我上前线!”
指导员说:“我们知道你的决心。这次名单没报你,主要考虑你身体太瘦弱。”
“我是瘦,但没病,身体棒棒的。为了参军,我曾经从辽宁庄河走到吉林长春。”李瀛洲动情地说,“如果不让我去,我会像当时参军一样,在后边追你们。”
指导员显然被李瀛洲的精神打动了,说:“我们再向上级请示一下,争取满足你的愿望。”
李瀛洲终于如愿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运输队主要担负为一线部队运送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的任务。由于我军缺少制空权,敌机的轰炸对运输队的行动构成极大威胁。李瀛洲协助运输队领导对官兵搞好防空教育,把执行任务中遇有险情的处置措施和注意事项编成快板,说给大家听;写在黑板报上,让大家掌握。
一天,运输队接到上级命令:向前沿阵地紧急运送一车炮弹。这时,运输队大部分车辆和驾驶员都在外执行任务。就在指导员思量派谁去完成这一重任时,李瀛洲站了出来:“我去!”
指导员满意地说:“好!我们的文化教员能请战,能应战,也一定能胜战。我再派一名副驾驶员协助你。”
李瀛洲驾驶装满炮弹的卡车飞奔上公路。行驶一段路程后,突然传来飞机的轰鸣声。副驾驶员说:“不好,敌机来了!”李瀛洲脚下紧踩油门。
敌机发现地面目标后,开始低空飞行,投掷炸弹。
李瀛洲一边驾驶车辆一边琢磨:“车开得再快,也没有飞机快,必须甩掉它。”他观察公路前方,有一条小道通往山坳。虽然路窄也得闯,他猛打方向盘,将卡车驶离公路。敌机无法这样急转弯,急速向前飞去,投下的炸弹使公路尘烟滚滚。
汽车颠簸着沿小道冲下公路,和敌机玩“捉迷藏”。由于李瀛洲驾驶技术过硬,车辆安全停在山坳里。副驾驶员望着公路上的浓烟说:“太危险了!李教员,你真是能文能武。刚才如果不这样紧急处置,咱们就和这一车炮弹一起‘报销’了。”李瀛洲说:“我们光荣了是小事儿,但我们不能不完成任务!”
李瀛洲继续驾车,及时把炮弹送到了一线官兵手中。听着战友们向敌人打出的隆隆炮声,李瀛洲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由于李瀛洲的突出表现,上级为他记三等功一次。
在抗美援朝战场,望着军功章,李瀛洲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大哥和店主大叔,仿佛又看到了王班长和宋连长。他们就在路的前方,他一直在与他们同行……

活到老,学到老

文原载《中国国防报》长城副刊

责编:李媛媛

摄影:白羽、叶双

作者简介:焦凡洪,山东省齐河县人,1978年2月入伍。曾仼原23军高炮团战士报道员、政治处书记,军宣传处干事,工兵团宣传股长,集团军纪委办干事,原沈阳军区文化处长、宣传部副部长,抚顺军分区政委,军区文艺创作室主任、白山出版社社长等职。著有文学作品集5部,发表文学作品200多万字,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3军战友网》投稿

微信:L315488188

邮箱:systv@163.com

23军战友网
战友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