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半的小孙女,老是说:“我好无聊呀”!背后的原因竟然是什么呢?
大家好,我叫冯红霞,今年暑假,5岁半的小孙女从老家来海南看我,大家都特别的开心。小孙女从两个月大时一直和我生活在一起,去年才回去。
为了迎接小孙女的到来,我早早就给她买了几套书,还有她最喜欢的绘画的工具,包括一些她喜欢的玩具,还有她爱吃的零食,甚至还给她报了一个培养自主阅读习惯的课程,反正是把能想到的都给她准备好了,就等着小孙女来了好好陪陪她。
孩子刚来的那几天,由于店里比较忙,当时实战班的工作也比较忙,每天下午小家伙都会喊:“我想出去玩,我很无聊,难道让我无聊死吗?”
起初,我并没在意,以为这只是孩子的玩笑话,毕竟,小孩子一会说个这,一会说个那,不能事事当真,然而,当这份渴望逐渐演变成一种近乎“抗议”的行为时,我才意识到,汤圆的心情远比我想象中更为迫切。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主持线上学习,小家伙推开门挤了进来,我不由得紧张起来,怕她发出声音影响会议,谁知越怕啥,越来啥,小家伙爬到沙发上,从沙发上跳到床上,又在床上跳来跳去,我示意她安静下来,她完全不顾我的暗示,声音非但没有停歇,反而更加变本加厉,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大声喊她:别跳了,太危险了!她竟然不听,动静越来越大,还伴着鬼脸,不断的发出“约约约约约,你来呀,你来呀,你来追我呀”各种故意搞怪的声音,我感到一股怒气在心中升起,那是一种被打断工作节奏后的烦躁,也是对孩子不理解自己处境的无奈。我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怒火,但那份愤怒与失望却像潮水般汹涌而来,让我几乎要失控。“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我在心里抱怨着,甚至有那么一瞬间,我真的想给她一个教训,让她知道自己错了。终于我忍无可忍,猛地站起身,声音中带着几分严厉,大声吼道:“汤圆!别闹了!奶奶在开会呢!”那一刻,所有的理智与耐心仿佛都没有了,我只觉得一股怒气直冲头顶。“汤圆!你给我下来!现在立刻、马上!”我的声音不由自主地又提高了,带着前所未有的严厉。汤圆显然被我的反应吓了一跳,脸上的笑容逐渐凝固,眼眶里开始泛起了泪花。但即便如此,她也没有立即从床上下来,只是站在那里,在我的连哄带骗下,汤圆终于同意离开房间,显然脸上有一丝不情愿。会议结束后,我冷静下来反思自己,孙女说她好无聊,这样的话说了不止一遍,却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我不由得想起大春老师的一分钟,第1609条《有效的陪伴不是空间的距离,而是心与心的距离》,对于5岁半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每一次“无聊”都是成长的呼唤,是对家长陪伴与关爱的渴望,而我们并没有花时间真真正正的陪她一起玩,而是在用物质来弥补这一年对孩子情感的亏欠。想想这里是她从小长大的地方,在她两个月大的时候,一直到去年过完4岁生日都是在这里生活的,所以在她的记忆里,这里就是她的家,她想出去寻找她以前玩过的地方、去过的地方、吃过的地方,而我们由于忙,没有陪她出去。终于有一天,我们带着她去了就近的白沙门的海边,小家伙看到大海,眼睛瞬间就亮了,迫不及待地换上了泳衣。迈着欢快的小脚丫奔向了大海,毫不犹豫的跳到水里,与海水来了一个亲密的拥抱,她时而欢快地拍打着水溅起一片片的浪花,时而潜入水中,海水的清凉瞬间驱散了夏日的炎热,也带走了小家伙所有的烦恼和无聊。我能感受到她从里到外的快乐,小家伙玩累了回到沙滩上,又开始了她的另一项乐趣--挖沙子,她跪坐在沙地上,小手紧握着铲子,一铲一铲的挖着,不知疲惫,不一会儿就挖了一个小沙坑,让我把腿放在坑里,用沙子埋成了一个大沙包,“奶奶奶奶,你把腿拔出来!”她兴奋地指挥着,当我将腿从沙坑中拔出来,小家伙更是笑得合不拢嘴。她迅速捧起一把沙子,小手轻轻一扬,沙子落在我的脸上,我假装狼狈地抹着脸,而小家伙则笑着跑开等我去追她,她一会儿跑到沙滩上玩耍,一会儿又回到水中与海浪嬉戏,她的动作太快了,我只能抓着她的手,怕海浪太大危险,谁知她趁我不注意,自己蹦蹦跳跳的又冲进旁边的海里。没想到这一片海域水底都是锋利的生蚝壳,小家伙由于跑着冲进去,两只脚受伤直接跌进水里,连手带脚和膝盖全部血流不止,心疼死我了,当时赶快用油做了紧急处理,虽然受伤了,但是她没有哭闹,看得出来能出来玩的这种快乐远远大于这种疼痛。如果我们长期忽略孩子的需求,孩子就会用调皮捣蛋、故意捣乱来引起我们的注意力。如果这些行为被我们指责说“不懂事”,还发火吼她,以后她有什么需求还敢说吗?长期忽略她会感到孤独和被忽视,以后会变得内向、沉默,甚至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可能会认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从而学会隐藏真实的自己……作为家长的我们,陪伴孩子的成长,不是人陪在孩子身边,而是从情感上去关心和陪伴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读他人的故事,照自己镜子...
您的每一次留言,都是对Ta人最大的鼓励;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对自己成长的见证!
编辑:钱多多 审核:邓三
分享、点赞、在看,3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