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中大 中珠印象|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系列之“我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共成长”分享会嘉宾现场分享回顾

教育   2024-11-09 15:02   广东  


  2024年11月2日,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系列之“我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共成长”分享会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六号楼二楼讲学厅举行。分享会的嘉宾现场分享环节邀请了带领珠海校区建设者们热火朝天,用十个月时间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奇迹的中山大学原副校长杨晓光、校区有关部处和直属单位负责人代表、活动访谈者代表和校友代表参加。各位嘉宾在现场分享了他们在珠海校区建设中的感人故事,以及与珠海校区共成长的时光记忆。

  担任分享环节主持人的是中山大学百年校庆办公室主任罗晶,她是中山大学2000级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本科生,也是珠海校区第一届学生。她表示,非常感谢这样一个珍贵的机会,回到她梦开始的地方——珠海校区,给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一场时空之旅,既是回顾过去,更是展望未来。

主持人:中山大学百年校庆办公室主任罗晶

  首先分享的是中山大学原副校长杨晓光。1999年,时任中山大学副校长的杨晓光负责了珠海校区的建设工作,此后他历任佛山市副市长、纪委书记、市委副书记、政协主席等职,目前已退休。他在现场分享中提到自己重新回到珠海校区时的感受:“其实说句实在的,你要不是告诉我,不是说进了中大珠海校区的校门,我真的不敢认这个校区了,真的是变化非常大。”

分享嘉宾:中山大学原副校长杨晓光

  当年,杨校长带领一批建设者仅仅用十个月时间就建成了珠海校区,创造了一个奇迹。他认为,这个奇迹的实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我们中山大学很努力,参加校区建设一线工作的同志们不辞劳苦;二是珠海市的大力支持,这是我们能成功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看到珠海校区现在的发展,杨校长很受鼓舞,百感交集。

  回顾与珠海校区共成长的经历,杨校长总结了八个字的经验:“专注、执着、规范、多思”。他认为,珠海校区的顺利建成,靠的是全体工作人员不辞辛劳的专注,靠的是面对难题时勇于攻关的执着,靠的是始终坚守工作规范、干干净净地建设,靠的是遇到情况时多动脑筋、克服困难的多思。

分享会节选一:中山大学原副校长杨晓光

  第二组现场分享的嘉宾,是校区有关部处和直属单位负责人代表。他们分别是网络与信息中心主任何海涛,图书馆珠海校区馆馆长王晗和财务处副处长李俏。


  网络与信息中心何海涛主任回忆:“我来到中山大学已经25年,实际上和珠海校区的年龄是一样的。我24岁进入中山大学工作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比较大的事情,就是参与珠海校区的建设,那时候的很多事还历历在目。我和珠海校区还有很多共成长的空间,也还要继续和珠海校区共同成长。当时,我只是作为一个建设者,很多决策是领导去推进的。”

分享嘉宾:网络与信息安全中心主任何海涛

  何海涛主任说:“记得当时我们李兴国老主任围绕‘是否要在珠海校区学生宿舍建设网络’给时任校长黄达人写了一份建议。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建设网络是大趋势。传统的模式是让大家到公共环境上网,例如广州校区南校园就有一个大机房供同学们上网。1999年,互联网进入中国才五年左右,当时在高校宿舍这样大规模地建设网络,对于中国高校来说应该是个先例。珠海校区是高校异地办学中较早一批建成的校区这种大规模的宿舍网络建设也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某种意义上,在中国信息化领域,这也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图书馆珠海校区馆馆长王晗介绍自己是2000年进入中山大学工作的,在南校园经过十多年的历练和实践之后,在2017年加入珠海校区,成为一名“新珠海人”。王晗馆长在分享中提到:“我来到珠海校区之后,恰逢‘十三五’珠海校区学科建设的发展时期,图书馆在这个阶段有一个非常大的、跳跃式的发展,我们的文献资源,包括纸质和电子资源都有一个飞速的增长。我们原先在图书馆大楼只占了一半的楼,大概有不到100万册的藏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藏书已经达到250万册。现在图书馆大楼东侧一半已全部装修完毕并交还给图书馆使用了,我们的场地越来越大了。”

分享嘉宾:图书馆珠海校区馆馆长王晗

  王晗馆长说:“我们的服务已经拓展到能够服务科研团队的科技查新、项目申报立项、知识产权等方面,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链条上能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服务了。还有,我们在‘中山大学号’船上建设了一个全国首创的、由大学自身建设的海上图书馆,让我们在海上漂泊的‘第六校园’上充满书香。我们还在校区各处设置了8台自助图书馆,实现了在全校区范围内随时借还图书的功能。我对珠海校区这几年的大发展感到非常地自豪。我本人在整个大的环境转变下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成长。希望在图书馆的支持下,我们校区的学科建设之路走得更稳更好。”


  财务处李俏副处长表示,自己是珠海校区2001级本科生,是比较早见证了珠海校区发展的中大人;同时,从一个被服务者到现在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她也一直陪伴着珠海校区共同成长。她回忆到:“记得当时新生报到集中在教学楼,财务部门在二楼的一个大课室,有十几位老师在工作。这么多年,校区财务服务在发展,从‘有形的’传统服务形式发展为‘无形的’、更加便捷的服务形式。得益于此,现在新生报到时可以提前在线上办理很多财务手续,报到当天基本上就不需要财务部门的人在现场了。近几年,财务部门不仅推进了线上报销、全电子化发票办理、财务报表线上打印等便利化服务手段,而且还在各个校区推行统一标准、同等质量的财务服务,让在珠海校区的师生们能享受到和南校园同样的财务服务。”

分享嘉宾:财务处副处长李俏

  李俏副处长说:“从财务数据上看,珠海校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珠海校区新建初期,2002年的财务核算量只有不到4,000笔;我们预计,今年珠海校区的财务核算量将达到52,000笔。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珠海校区经济活动数据快速增长的背后反映了珠海校区人员的增加、人才的汇集,以及教学科研活动的高度活跃。财务部门也会继续倾听师生和职能部门关于财务服务需求的心声,继续创新财务手段,为珠海校区更好发展提供更好的财务保障。”

分享会节选二:校区有关部处和直属单位负责人代表

  现场分享第三组的嘉宾是参加了我们系列访谈活动的当年珠海校区各个领域的建设者代表。他们分享了自己在珠海校区最难忘的事。


  发展规划办公室综合管理处处长李达亮,于2001年本科毕业后被录用为珠海校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流动编制助教,工作2年后继续在本校就读研究生。他的访谈《以做研究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已在相关公众号刊出。(点击蓝字查看访谈详情)

分享嘉宾:发展规划办公室综合管理处处长李达亮

  他在本次现场分享提到:“回想起在珠海校区最难忘的经历,我觉得还是当时在(教学楼)A区实验室五楼工作时又热又没有空调的经历。这段经历是我后续开展研究,包括从学生身份顺利转变到工作身份的基础。来到珠海校区以后,我接触了很多新理念,通过自己的摸索做了一些实验技术的创新改造,写了一些实验文章,还编了教材给师弟师妹使用,这些经历为我后面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让我养成了把研究的态度带到自己工作上的习惯。”

  他还提到:“我后来到了学校的政府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工作,参与做出了全国高校最早的全流程电子化采购系统,而且是所有采购方式全覆盖的数字化采购。在这方面,我们一直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这是令我们自豪的;可以说我们做到了全中国高校的第一。在珠海校区实验中心的工作经历为我后续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物理与天文学院高级实验师穆翠玲,于2000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到珠海校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物理实验室工作,是实验中心最初招募的应届毕业生之一,参与了实验中心的创建工作。穆老师回忆:“作为实验中心的第一批建设者,一毕业我就来到了珠海校区实验中心。因为异地办学的模式,实验中心是全国首创的全校公共跨学科平台。当时硬件条件很艰苦,建设压力很大。我们实验中心的建设有一个硬指标是2000级学生要上实验课,必须要保证这些学生的实验课程正常开设。”

分享嘉宾:物理与天文学院高级实验师穆翠玲

  穆老师提到,“当时就一个理念,我们一定要保证这件事情能做成。最终,大家真的是克服了种种的困难才把实验中心建设起来。记得当时有几百台电脑到货了,没有送上去安装的条件,电梯不能用,中心主任让我们所有人员排队像接力赛一样,把这几百台电脑一台接一台送到了三楼实验室。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实验室从无到有、到开设了几十门实验课程,保证了新生实验课教学顺利开展,真的非常不易。我当时来的时候,教学楼刚刚盖到第三层;等到盖到第五层,我就搬到那里办公了。这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那里办公,不曾离开过教学楼A区五楼的物理实验室。我在这里见证了校区的发展和腾飞。”

  穆老师说,“我刚来珠海校区的时候,唐家人说,中大是凤凰山脚下飞来的一只金凤凰,现在它是大湾区一颗璀璨的明珠。我觉得我能在中大工作这么多年,在教学楼这里,我感到很幸运,也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周磊,2005年进入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就读本科,其中两年在珠海校区学习,两年在南校园学习。本科毕业后,他于2009年至2011年回到珠海校区,担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2辅导员。此后他先到南校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再回到珠海校区海洋科学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又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做了三年博士后,最终于2021年回到珠海校区从教。他的访谈《持续充实自我,陪伴与见证学生的成长》已在相关公众号刊出。(点击蓝字查看访谈详情)

分享嘉宾: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周磊

  周磊副教授说:“我和珠海校区不仅仅是四进四出的缘分,我和太太也是在珠海确立的关系;她于2019年到珠海中大附小工作,(我们的)孩子也在珠海成长。我的学习、成长、工作都和珠海校区息息相关,在这里的每一天都特别快乐和充实,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同事多年来对珠海校区的贡献。”


  艺术学院教师周莉,2000年7月从音乐学院毕业入职中山大学,成为艺术教研室教师。周莉老师回忆道:“当时珠海校区刚建成,(时任)团委书记朱孔军书记派阮映东书记和我来珠海校区工作,职责是美育工作艺术老师,同时兼顾珠海校区团工委的部分学生工作。”

  周莉老师提到:“来到珠海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珠海校区的学生合唱团,当时新生有300人报名,最后招了80人组成珠海校区第一届合唱团。那时排练场地不是很充裕,学生们喜欢跑到我的住处荔园4号楼来排练,那个房子客厅特别大,同学们就在那里唱歌、拉小提琴、二胡、诗朗诵;那栋楼经常是笙歌鼎沸,同楼的老师也喜欢跑到我住处来看同学们排练。那种时光真的很美好。”

分享嘉宾:艺术学院教师周莉

  周莉老师说:“岁月都会流逝,我们都会老去,但是这颗和学生在一起的心,成长的心,是不会变的。2001年,随着榕园学生活动中心的建成,我们合唱团有了一个固定的排练室,在榕园饭堂三楼,那里也成为了历届合唱团的一个家。我带领中珠合唱团积极参与了各种艺术活动和艺术赛事,获得了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奖项。这也是我和二十五届学子共同成长的一个成果。”

分享会节选三:参加活动访谈人代表

  最后一组的分享嘉宾是校友代表。他们分别是珠海市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汉明和教育发展与校友事务办公室主任黄瑞敏。


  珠海市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汉明校友讲述了自己和中山大学的故事:“当年我考了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研究生,但是没有去读,先来到珠海面试工作。一下高速公路,看到珠海校区的教学楼像火车一样,令人很震撼。不过考虑到家庭情况,且就业的工资待遇也很诱人,就想着先工作吧。到2003年又因为机缘,我读了中大法学院研究生。”

分享嘉宾:珠海市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汉明校友

  张汉明校友曾经在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科技创新局工作,现在在高新区工作。他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非常关注珠海校区的建设与发展,对学校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他提到,“在人社局工作时,我非常关注驻珠高校的留珠率问题,现在我们中大的毕业生留珠率也高了很多;到了创新局工作后,了解到我们校区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方面做得非常有声有色。到高新区工作后,主要负责教育这方面的工作。校区的南方海洋实验室、天琴中心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活动也非常多。”

  最后,他表示:“我们的合作会越来越深,师资力量参与地方建设的程度也会越来越深。我们很多企业和地方政府都有校友参与建设,非常深地感受到中大作为我们珠海高校的领头羊,做了很多积极工作,我们校友也愿意给大家做好服务。”


  教育发展与校友事务办公室主任黄瑞敏校友谈及自己和珠海的缘分:在珠海就读中学期间,她见过这一片土地最荒芜的样子。今天的分享会让她想到了三句话:

  第一句是“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在十个月的时间里,珠海校区有了拔地而起的大楼,有了栽种的小树苗,到今天有了绿树成荫的林荫大道,有了这么多大师、人才的进驻,有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这个过程让我们体会到了其中的不易和艰辛,也给了我们每一个人精神的力量。

  第二句话是“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她认为这八个字,是珠海的胸怀,同时也是中大的担当。当年,珠海把当时已经定名为“珠海大学“的这片土地,这个最好的地段,给了当时最好的学校——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也顶住了异地办学的压力,在当时交通距离实际很遥远的地方建起了一个校区。这是一所大学和一座城市的双向奔赴。

  最后一句话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奇迹——从十月怀胎建成一个校区的奇迹,到现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学科齐备的奇迹——其实是一代又一代中大人,一代又一代珠海人在这四分之一个世纪里的激情奋斗中创造出来的。她相信,在中山大学新的百年征程中,珠海校区能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分享嘉宾:教育发展与校友事务办公室主任黄瑞敏

  黄瑞敏主任说:“希望,今天我们青年学子,25年后,或者用不了25年,你们也是其中的分享者之一,你们的讲述也会给这个校园,给这个校区更多的希望和未来。作为中山大学校友会秘书长,希望通过校友会平台,把校友和母校、校友和校区更紧密地联系起来,非常感谢珠海校友会各位骨干校友们一直很奋力的奉献。”

分享会节选四:校友代表

  最后,主持人罗晶主任以中山大学校友之歌《山高水长》的歌词将分享会引入尾声。歌词的第一句是:“你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讲了许多年”。她表示,这个动人的故事已经讲了前面的一百年,更要接着讲好后面的一百年。我们中大的故事,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需要我们的老师同学们,我们的校友们一起来书写!

参会嘉宾合影


来源|珠海校区管委会 哲学系(珠海)

“一带一路”研究院 珠海市中山大学校友会

文稿|尚余子铭 杨天虹 黄丹萍 陈剑龙 陈浩东

图片|黎笑言 姚元琦 王志远

编辑|陈浩东

初审|韩 珩

审核|许 丽

审核发布|屈琼斐

中山大学哲学珠海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