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洪:从打下建设第一桩时就埋下了中大文化之根
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系列之
“我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共成长”访谈(九)
编者按
世纪中大,山高水长,百年芳华,薪火相传。站在百年华章的新起点上,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从建设启用至今已度过四分之一世纪,从一块璞玉雕琢成如今的璀璨明珠。
为迎接百年校庆,弘扬百年中大精神,还原历史、讲述历史,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联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珠海市中山大学校友会推出“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系列之‘我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共成长’”访谈活动。
忆往昔,日曛雨濯赴山海。抚今朝,奋楫笃行不曾怠。我们将邀请见证及参与了珠海校区成长的诸位建设者、领导、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倾听他们讲述心中珠海校区的难忘故事与记忆。
访谈嘉宾
访谈嘉宾:林俊洪
林俊洪,现任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曾任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党委书记,中山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兼珠海校区学工办主任、兼珠海校区党工委副书记,珠海校区党政办副主任。
访谈时间:2024年7月10日
采访学生:程雯雯,汤美静,欧阳欢 哲学系(珠海)2023级本科生
指导老师:黄丹萍 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采访地点: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东校园信息管理学院
汤美静:林书记您好,我们是来自哲学系(珠海)的同学。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中山大学即将迎来百年校庆,您作为珠海校区诞生成长的亲历者,我们非常荣幸能够采访您,希望能就珠海校区的建设与发展与您交流!
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到珠海校区工作的?能否请您分享一下当时刚到珠海校区的场景和感受?
图1 林俊洪书记在采访中(黄丹萍摄影)
林俊洪:首先感谢你们前来采访,我给大家讲点图片故事吧!我是2000年4月到珠海校区党政办公室工作,于2020年6月离开旅游学院,在珠海校区整整工作了20年。最初抵达珠海校区时,整个校区是大工地,几十个项目同时在开工,上千工人奋战在工地,一些建设工地24小时不停,最早一批建设者已在1999年9月开始就进驻校区了,他们是最辛苦的一批,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道路、绿化、生活配套、办公条件,包括通信设施等都很不完善,条件很艰苦。那时的建设者,包括施工单位、建设管理、后勤保障的团队,以及协调地方关系,推动珠海市与中山大学制度政策落实的领导和老师们,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图2 珠海校区早期的状貌(林俊洪摄影)
中山大学举校齐心协力建设珠海校区,而令人感动的是珠海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和市民倾力支持珠海校区建设。校区建设列为政府头号重点项目,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督办,各职能部门到校区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问题,地方政府悬挂校区开学倒计时。讲几个小故事吧。那时我协助办公室副主任李思泽老师开展宣传工作,有一次我到珠海特区报社资料室去复印资料(那时珠海特区报、珠江晚报、珠海电视台及驻珠各大媒体都有大量关于珠海校区建设的报道或者开设专栏,我要定期收集各种报道材料),资料室一位管理员女同志说:“你们中大十年前早该来了!”轻轻的一句话却让我当时大为触动!甚至影响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深深感受到珠海市普通市民对中大的期盼和厚望,觉得必须努力工作,中大要办好校区才不辜负珠海老百姓的期盼。校区2000级开学时候,整个珠海市街道、机场、码头、边检站、车站乃至政府办公楼到处彩旗飘扬,欢迎横幅高挂,珠海市人民像过盛大节日一样迎接中大新生。那时私家车还不多,有包括远在珠海西区斗门的市民驾驶私家车上路,在机场、车站、公交站看到中大新生、家长就主动义务接送到校区报到,现在说起来还令人泪目!还有一件有趣的事,那时缴学费是要带现金的,而且校区还没有柜员机,有一位学生因只带了银行卡没带现金,交不了学费,情急之下,他竟然拨打了110报警求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派出所真的派了警车把他接去银行取钱,然后再把他送回来。这件小事可以说明珠海市上下对中大真是厚爱有加啊!
图3 相关驻珠部队官兵支援珠海校区建设,协助做好学校开学准备工作(林俊洪摄影)
图4 唐家镇镇政府在街中心树立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开学倒计时(林俊洪摄影)
图5 中山大学2000级学生开学前夕,《珠海特区报》剪报
汤美静: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建设可以说是中大与珠海市在新世纪之初的“良缘佳配”,您怎样看待当年珠海校区建设的意义?
林俊洪:珠海校区的建设是在二十一世纪之初,我国高校跨区域多校区办学的一个典范,对开启高校大规模扩招、提高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支撑国家新世纪人才战略开拓了先例和路径。后来我做珠海校区学工办主任,每年开学给学生开讲座,就是讲珠海校区建设历史,我讲三个背景,一是国家在新世纪人才战略大规模扩招的需求,二是中大康乐园适应不了高水平综合型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需求,三是珠海市建设特区二十年缺少高水平大学和文化支撑的需求。我想这就是校区建设的意义。校区建设本身就是异地多校区办学的一个创新,建设过程中也有许多制度上管理上的创新。举个例子,边防证制度。那时,全国老百姓到深圳特区、珠海特区是要办边防证的,有点像我们现在去港澳要办港澳通行证。中大2000年要开学了,几千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进入珠海特区怎么办?广东省公安、武警、边防等相关部门急学校所急,主动来校区协商,最后决定,中山大学的新生凭录取通知书直接进入珠海特区,并开通新生通道,家长在专门窗口快速补办边防证。这一决策不仅解决了新生和家长们的进出问题,也为后来深圳经济特区、珠海经济特区边防全面开放开了先例。
图6 2000年6月13日,相关部门领导到校区与杨晓光副校长(图右中)商讨新生及家长进入珠海问题,图中作会议记录者为林俊洪(李思泽 摄影)
图7 2000年9月10日上午10时,中山大学2000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在珠海校区架空层举行(林俊洪 摄影)
汤美静: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故事很感人,开学之后,校区还是一张刚铺开的白纸,在教育和管理上也会有很多让您难忘的事?
林俊洪:建设一个新校区首先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校区落成之后,校区的教育、管理和文化建设就显得更加突出了。学校在校区落成伊始,就明确提出建设“原汁原味中山大学”这一定位。李延保书记亲自指导校区文化建设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讲一个小故事,2000年9月12日,珠海校区迎来第一个中秋节,李延保书记专程从广州赶到珠海,和杨晓光副校长当晚在校区草地与军训官兵和同学们共度中大传统风格的中秋节,师生围坐草地,在红水桶里点上蜡烛,亦歌亦舞,甚是祥和快乐。第二天,李书记专程跑到草地,发现昨晚草地没有留下垃圾,特别高兴,对珠海校区新生的文明素质大加赞赏。李书记还亲自召开校区学生党员干部会议,向学生骨干讲述校区建设的意义,校区文化如何建设,同学们应该如何担当使命和发挥文化建设的作用。李书记还亲自邀请卞小贞、崔玉善、吴玉霞、胡松华等著名艺术家到校区开展“艺术与人生讲坛”,还邀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等一批名家大师来开讲座或者学术交流。
讲一个小故事,2000级一名同学叫梁锋,给黄达人校长写了一封信,提出了加大中大宣传力度、引进高水平人才、增开工科专业等意见。黄校长对此非常重视,亲自批示:“像梁锋同学这样的同学应该表扬”,后来校区教务办、学工办对梁锋同学给予鼓励,教务处为此专门印发了《教学简报》,对梁同学的来信做了答复,向全校通报了情况。
富有中大传统的“中山大学中外优秀文化系列讲座”在珠海校区延续,2000年10月9日晚,黄国文教授开讲校区第一讲——《漫谈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各院系也开讲系列讲座,10月8日,陈春声教授主讲历史系第一讲《史学与以史学为业》,每次讲座都吸引了大批同学们,火爆时候同学们都挤到讲台前了,甚至趴在窗口,同学们旺盛求知欲感动了许多老师。学校也精心组织了一批名家名师到校区上课,比如黄天骥老师一到校区就成为媒体记者采访的对象。讲一个小故事,学校在社会贤达支持下设立了凯思奖学金,从2000年开始每年奖励优秀新生,一年1万元,四年共4万元,记得有一位安徽来的家庭困难学生,同母亲到校区报到时身边只有600多元,急得哭了起来,后来在老师们帮忙下,了解到他是200名凯思奖学金获得者之一,母子俩破泣为笑。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杨晓光副校长在岁月湖餐厅吃早餐,看到一个年轻人随手将一个空水瓶扔到岁月湖里,他马上叫住年轻人,让他将水瓶捞回来,那人不从,他也不认识杨校长。杨校长说,你不听是吧,卷起裤脚自己就准备下水,那人一看慌了,最后配合岁月湖餐厅员工大家合力将水瓶打捞回来。我想说的是,校区最早期的文化积淀,是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用心呵护和打造的,校区的文化从打下基础建设第一桩是就埋下了中大的种子!历届学生尤其2000级开始的最初几届学生,犹如在白纸上画画,为校区文化积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图8 2000年10月6日,黄天骥教授等一批中大老师先期到校区了解教学环境,在教学楼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林俊洪摄影)
图9 任剑涛教授在主讲中山大学中外优秀文化讲座
(林俊洪摄影)
我们经常说,中山大学2000级学生第一年在珠海校区是上无师兄师姐,下无师弟师妹,很多都是他们开创出来的。2000级的新生报到工作,是由100多名广州籍的新生提前一天到校区接受培训,第二天投入到新生迎接新生的志愿者服务中。学校的第一次国庆节升国旗校旗、第一次中秋晚会、第一次迎新晚会、第一个社团、第一本学生杂志、第一个艺术节、第一个辩论赛……无数的第一次都是他们创造出来的。尽管条件不完善,但同学们积极向上,充满活力,而正是这样的环境,培养和锻炼了同学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创新性。今天,珠海校区最早的学生已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那样的光辉岁月也让校友们念念不忘。
图10 2000年9月6日下午,踏进珠海校区的首批广州籍新生提前到校接受迎新培训,第二天投入到迎接新生工作里去(林俊洪摄影)
图11 2000年10月8日,中山大学珠海校区2000级同学第一天上课,课间时间同学们趴在栏杆聊天(林俊洪摄影)
图12 2000年10月8日,中山大学珠海校区2000级同学第一天上课,课间时间同学们在踢毽子(林俊洪摄影)
图13 2000年9月23日,中山大学2000级迎新晚会在图书馆广场举行,军训官兵和3300多名新生共同参加(林俊洪摄影)
图14 2000年10月1日~7日,国庆节期间,珠海校区对珠海市民开放,吸引了数千名珠海及附近地区市民来校区参观,2000级学生志愿者在校区建设沙盘为前来校区参观的广大市民作讲解(林俊洪摄影)
图15 2000年10月22日,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在珠海校区演讲之后与师生种下纪念树(林俊洪摄影)
图16 中大的中秋节传统,围坐草地,红水桶里点上蜡烛,亦歌亦舞,图为珠海校区同学们在榕园草地过中秋节(林俊洪摄影)
图17 珠海校区最早成立的学生社团之一—中山大学校报珠海校区记者站同学合影(林俊洪摄影)
图18 2000年12月31日晚,珠海校区图书馆广场,同学们载歌载舞庆祝新世纪来临(林俊洪摄影)
欧阳欢:请问当时珠海校区的学生工作有哪些创新举措或特色活动呢?
林俊洪:从学校提出办“原汁原味中山大学”,到打造和积淀校区文化,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培养理念。“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理念在珠海校区得到很好的落地和实践。
图19 同学们在图书馆勤奋学习(林俊洪摄影)
我给大家讲几个社团建设的案例。雁行社是校区全体做勤工助学的一个共同团队,我理解最早创立这个社团的老师们起名的含义,意思是大雁飞行,鼓励做勤工助学的同学们你不是孤独的,你是和群雁飞行。那时,校区许多管理部门、教辅单位编制和岗位有限,学生助理是一个很重要的补充。学生助理不仅缓解了管理岗位紧缺问题,同时也给同学们提供了难得的宝贵的实践锻炼和能力培养的机会。
雁行社后来进一步壮大了,成为了数百人学生助理的团队,举办了诸如20人21足运动会和年终总结晚会等活动。20人21足是一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协作精神的运动,将20人的脚绑在一起,从一开始举步维艰,经过训练之后能够疾走如飞,甚是让人感动!500多名师生,组成20几支队伍,飞奔在运动场,场面很是壮观。东校区建设之后,成立了三余社,理念上也是一脉相承的。
图20 雁行社“20人21足”运动会(林俊洪摄影)
讲一下宿管会,全称叫宿舍管理委员会。每栋宿舍楼下都设有一个精心装饰的文化室。那时,同学们可以在这里读书看报,这里举办朋辈心理交流会、校友交流会、书画琴棋等文艺活动,还有,就是解决宿舍里作息不一致的矛盾,需要开夜车的同学可以到文化室学习,不会影响按时作息的同学。宿管会的同学负责管理文化室,整理书报刊,开展宿舍楼文明宿舍评比,在宿管阿姨午餐或者晚间洗澡时候替她们值班20分钟。我觉得这20分钟是了不起的,体现了大学生对身边普通群体的关怀,这可能才是教育的本质。我始终认为,宿舍不仅仅是一个睡觉的地方,它还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我做学工办主任时候,举办了一个活动叫“主任有约”,每周周四晚上9点到10点半,我到宿舍楼的文化室跟同学们聊天,每周在不同楼栋文化室轮流,到我离开学工办一共做了139周。为什么选这个时段呢?这个时间是同学们从教学楼图书馆上课学习回来的时间,他们进了楼看到一位老师坐在文化室,想聊就聊,不想聊扭头就上宿舍。聊学习、生活、专业看法、大学生涯规划、未来职业规划、对校区提意见建议等等,每次几个人或者数十人不等,也有1个两个人的时候,但有一条,就是同学愿意,不能拉观众,我觉得每周1个半小时总是值得的。
图21 林俊洪在学生宿舍文化室开展“主任有约”交流活动
(林俊洪摄影)
图22 宿管会邀请珠海市“金话筒”获得者殷亚敏老师做客学生宿舍“周末聊天室”(林俊洪摄影)
党员义务服务队由党员带头,同时欢迎入党积极分子和非党员同学加入。他们积极参与公益服务活动,如维护校园秩序、整理校园内的自行车停放、清洁校园环境等,这些都是他们服务校园、奉献社会的生动实践。
欧阳欢:请问您在与学生的工作及交流中,有哪些记忆深刻或有趣的故事可以和我们分享呢?
林俊洪:在珠海校区的教学楼,曾经有一个由学生们自发创办的公益创业项目——互助书屋。每年,在毕业季或者搬迁的时候,许多学生的书籍无法带走,互助书屋学生团队主动上门将书收走,经过整理放在书屋,以1~2折的价钱卖给新生或者喜欢的同学,所得收入全部用于支教项目或者其他公益活动。校区管委会很支持这个公益创业项目,将教学楼架空层的一间房间提供作为书屋,保继刚教授等老师还主动将自己的书捐到书屋里。应学生的请求,我拍摄了一套珠海校区的明信片给书屋售卖,一本明信片印刷成本5块5,售卖12元,每套明信片书屋能赚6块5。
图23 互助书屋(林俊洪摄影)
还有一个共享单车“小绿”的故事,这可能是中国最早公益共享单车的雏形。有一个台湾籍叫林晴湄的同学,她组织了一个团队把毕业生们和搬迁学生留下的旧单车回收,送到维修店维修,涂漆成绿色,在榕园广场、荔园广场、教学楼、图书馆等定点设置安放点,投放“小绿”给同学们免费使用。这个同学还自己印刷了一本人物专访集,她的采访对象包括宿管阿姨、食堂打饭阿姨、送快递小哥、学校门口小贩和餐馆老板等等普通人物,这个同学后来保送到了北大读研究生,毕业后在IBM工作。讲这些关于学生的故事,我想说的是,校区的文化建设,学生是主体。
图24 珠海校区“小绿”公益自行车启用仪式,校区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林俊洪摄影)
图25 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来源: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学生工作办公室、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团工委)
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这张宣传画在我做学工办主任期间一直挂在榕园4号大门口,那时,学生管理体制有点不一样,各院系辅导员集中在榕园4号办公。我的理解是,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久久为功的,学生工作者、辅导员老师对学生要有爱心、耐心和恒心,这是我和辅导员老师们共勉的话,希望我们每天上下班都看到这句话。
程雯雯:您作为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早期建设者,见证了校区从初创到如今的繁荣发展。可否请您谈谈珠海校区近些年来的发展变化的感受?
林俊洪:如今的珠海校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区的大规模建设、先进的设施和完善的条件让我惊叹不已。
在学科布局方面更加完善了。现在,珠海校区已经有20个学院,涵盖了“深空、深地、深海、深蓝”等多个学科领域,这使得珠海校区已经成为了一个较完整的、有底蕴和实力的大学校区。同时,在人才培养也是本硕博完整体系培养,天琴中心、南海海洋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要科研机构坐镇,包括院士等大批人才队伍入驻,中小学、幼儿园也为人才引进配套进一步完善,珠海校区是一个有底蕴和有实力名副其实的大学校区了,对中大新一百年发展一定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结语
通过林俊洪书记的深情讲述,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这句话的重量。林书记与众多建设者以及学生们一起,怀着真挚的感情,一步一脚印地为建设初期的珠海校区添砖加瓦。
在林书记的讲述中,我们感受到了珠海校区的学生传统和独特的育人文化,师生们将活跃的创造力与校区建设及公益事业紧密结合,一点一滴实现的无数个“第一次”,也了解到珠海校区建设的25年里隐藏着的那一段真实而璀璨的岁月。
珠海校区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还会有无数学子走进它的怀抱。他们将携带着前辈们留下的传统与文化,迈向更为光明的未来。
本期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系列之“我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共成长”圆满完成!感谢林俊洪书记为我们分享的精彩故事!
图26:林俊洪书记与采访小组成员合影(黄丹萍 摄影)
来源|哲珠新媒体
文稿|程雯雯 汤美静 欧阳欢
图片|林俊洪、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
编辑|李颖妍
初审|韩 珩
审核|许 丽
审核发布|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