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关注我,加★星标★
我发现,在有件事上,我对俩娃好像有点“区别对待”。有天晚上,她写完作业以后都已经9点了(以前都是8点),一边收拾书本一边跟我抱怨:一听这话,我脑海中立刻警铃大作,心想可不能厌学呀,心理导师即刻上线:哎呀,没什么大不了的。小小作业,你还拿不下嘛,别那么垂头丧气的~
再说五年级了,作业多不很正常?很多人10点都写不完呢。你挺厉害了。
你跟初中的大姐姐们比比,你这点作业量已经很幸福了。
……
可CC,还是一点听不下去。那表情显然就是:妈,你赶紧闭嘴。但是隔天早上,又发生一件事,让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我要送DD上幼儿园的时候,他瘪着小嘴跟我说: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我懂,妈妈也不想上班啊!”“你需要一个拥抱吗?我可以抱抱你。”对CC,我只希望让她这种糟糕的感受赶紧消失,只想尽快帮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赶紧的、该干嘛干嘛去!而对DD,我却是真的理解他、接纳他。难过就难过一会儿,想哭你就哭一阵儿...能让我时不时的在老二身上照照镜子,觉察自己养老大的心态。咱身上像是开启了什么探测雷达,但凡人家向我们展示一点负面情绪,就立刻触发一个自动化程序——发现孩子不高兴,解决这个不高兴。
没考好就没考好,你往好处想啊,还说明你知道自己哪里没掌握好呢!别郁闷了...和朋友闹别扭而已,别太放在心上了!过两天肯定和好!不然你可以主动破冰....老师就批评了两句,她也是为你好,别人她还不搭理呢,你应该这么想...
但如果你也跟我一样,有相差几岁的二胎,或者是你回想孩子摇摇晃晃学走路、奶声奶气叫妈妈的阶段,就会发现:孩子哭了、委屈了、难过了...我们往往都是脑子还没来得及反应,身体已经先一步出动了。哪还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千言万语到嘴边就一句话,“哦~哦~来,妈妈抱抱!”你不会想跟一个两岁的孩子说:
“别难过了,凡事多往好处想!”
“幼儿园有什么不好的,你已经比小学生幸福很多了”!
惭愧的说,其实是我们自己没有对待“小孩子”的那种耐心了。讲真,看到孩子的情绪、理解并接纳他、再陪他从消极中走出来,确实是件需要消耗精力的事情。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的母爱光环还比较强大,还没有“疲”。当然,他们自己的问题也比较少,不太触及你的神经,无非是吃喝拉撒玩那点事儿。但大了,孩子的任务多且重要,我们要操心的事情越来越多,他们所展示的情绪也越来越复杂。作业还没写完,书包还没收拾,琴还没练...哪还有时间让你emo啊~我得赶紧说点什么、做点什么,让你开心起来、积极起来!我得让你满满的正能量啊!久而久之,再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儿,再有什么年少的烦恼,他也不会再跟你分享了。因为他们需要的,并不是烦心事儿的解决方案,而是情感支持。就像是CC,她跟我抱怨作业多,肯定不是想让我给她讲道理:
她仅仅是想要吐槽一下,就像是拉着小闺蜜一起吐槽他们共同讨厌的那个人一样。结果呢,娃本来把你当闺蜜,你却浑身都是“爹味儿”,满口都是过来人的经验和道理,搁谁谁不反感?还是徐志胜说得好哇,讲道理是上价值,不讲道理才是情绪价值。这事儿要往更深的层面讲,其实我们急于把孩子从负面情绪里拉出来,也是一种剥夺。
孩子真的不需要时时快乐,他们也需要和那些不那么正能量的事情相处,从而练就自我修复的能力。但如果你把快乐当成目标,那不自觉的就会把孩子的负面情绪,视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人一当了父母,就忍不住自我膨胀,总想挑战不可能。你不要觉得我前面说的都是大事,孩子经历的都是小事,没什么值得难过的。他丢一个奥特曼,跟你股市蒸发30% 的情绪浓度,都是一样的。如果你真的希望孩子长大后过得快乐,你就必须重视这些,从小伴随它的各种消极情绪。一个孩子,如果不知道怎么调节挫败感,不能接受妒忌是人之常情,不知道怎么处理悲伤,她以后是很难真正快乐的。人生不可能是没有负面情绪,而是首先能跟这八九的不如意和平共处,然后更愿意多看看一二。如果你总是着急把孩子从不快乐中解救出来,他就失去了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也不能帮助孩子拓宽他的舒适区。你看起来很伤心,你看起来嫉妒了,你看起来有点羞愧……你把孩子的感受描述的越具体,他就越能洞悉自己的情绪,学会处理。简单理解,就是能否用更丰富的词汇来细分自己的感受。识别出自己更细微的情绪后,才能针对性的解决。就像是面前好多把锁,但你知道哪把钥匙开哪个锁头。
考试没考好时的郁闷,不能只概括为郁闷,还有丢脸的成分。
就得拿出“厚脸皮”心态——那咋了?我只是这次暂时没考好,还有下一次,我好好复习,说不定下次就进步很多!妈妈夸了姐姐却没有夸我时,我的哭闹,是因为嫉妒,因为也想得到关注。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比如直接告诉妈妈,我今天表现也很好,也想要妈妈夸!我和队友争执时的愤怒,不只是表层的愤怒,背后是不平衡和委屈。我需要对方的补偿,可以是发红包、买个包、或者是带一天娃解放我一天...
孩子的“理由”越详尽,情绪颗粒度越精细,解决起来就越轻松,动用的心理能量就越低,因为只应付这一个小颗粒就够了。这是孩子自己调整情绪的部分,至于你想输出的那些建议、鼓励、开导,不要急,等孩子走到情绪之外,冷静下来,再给也不迟。更何况,有些时候,那些所谓的“不开心”背后也没有什么需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今年夏天,《我的阿勒泰》大火的时候,里面有一句台词很打动我。“哈萨克文化里,人与人之间,产生友情,或者爱情,是由于被看见,所以在哈萨克语中,我喜欢你,意思是‘我清楚地看见你’”。我们和孩子之间能否产生深厚的情感链接,她们能否像我们敞开心扉,我们又能不能静下心来倾听,全都开始于“我看见你”。所以,孩子长大了、成熟了,不该是我们无视TA的借口。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养育CC&DD两姐弟,带领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做“中国好父母”!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