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钱江晚报
12月13日,话题“王妃网红们集体删除视频退网”登上全国热搜第四,文娱类热搜第一。
近日,中国青年报曝光了“网红涌进联合国打造人设”后,曾经掀起“王子的小王妃”热潮的账号也被发现集体删视频退网了。
调查发现,“老公有颜有权有钱”“怀了小王子的骨肉”是这些账号“流量密码”。她们在视频中通常穿金戴银,在豪宅豪车拍摄视频,同时还会向观众展示自己“怀孕”的肚子。
图/极目新闻
让人“意外”的是,“王妃”们明明“穿金戴银”,却干起了直播卖货。无论是“法国香水”还是“英国洗衣液”,价格均不超过10元,最贵的也不超过50元。一旦有网友质疑,就会被“王妃”们踢出直播间。
“王妃”网红们集体消失,不清楚是因为被舆论痛批“网红扎堆去联合国打造人设”吓成了“惊弓之鸟”,知道自己也可能“人设崩塌”混不下去,便自行离去,还是因为相关部门的监管发力以及平台的整顿,被迫离开。但不管具体原因是什么,她们在网上“消失”的客观事实,都表明了一点:虚假人设、流量剧本,终究长不了,结果都是要现“原形”的,真实有信用,才是真正的安身立命之道。
但我们如今存疑的是,涌进联合国的网红们“跌落神坛”,“王妃”网红们也集体消失,能否叫醒那些“装睡的人”?
这里“装睡的人”,主要指的是两种人。第一种是,仍然热衷于打造虚假人设来牟取流量和利益的互联网从业者。即使他们知道这种玩法注定“昙花一现”,也可能被管被封,但奈何流量和利益的诱惑力实在太大,本着“能收割一天是一天”的原则,依然会对“虚假人设”趋之若鹜。即使被逼无奈删视频了,只要依然有利可图,他们也可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改头换面”后重出江湖,具体人设可能会不同,但“收割套路”都是一样的。“虚假人设”在互联网上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就是底层逻辑。
其实,虚构、造假、洗脑、玩剧本那一套,何止这些“扎堆联合国”网红、“王妃”网红。大家但凡留意过家里的老人每天在平台上看的直播,就会发现,里面充斥着大量的剧情式的浮夸故事。诸如“婆媳大战然后开始清仓甩卖”“老板破产要抵债,贵重珠宝便宜卖”“丈夫出轨所以老婆要把老公公司搬空”等等。哪怕是一些头部网红,直播带货时,也有套路。他们会让旗下的美女帅哥主播来角色扮演“品牌方”,通过表演式的砍价、争福利,把消费者代入到具体情境中,给消费者“洗脑”,让消费者不受控制去“剁手”。
这些虚假劣质的表演,立的也是“虚假人设”,具有明显“诱导性”特征。之所以会在网上泛滥,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样做有人看、有流量、有钱赚。但这种无底线迎合,充斥着审丑思维,完全是把消费者当“猎物”,还可能附带虚假宣传、销售假货等问题,只会降低互联网或者具体到直播带货行业的“健康度”。
第二种,大家也能猜到,即是那些不信天、不信地、不信儿女亲人,只信直播间为“家人们”谋福利的用户。
明明是“一眼假”的直播内容,他们为什么会“坚信不疑”?直播间里“虚假叙事”,其内在逻辑和街头巷尾的“保健品骗局”“养生馆骗局”,并无区别,就是玩噱头、博眼球,利用人性的弱点,为相关客群量身定做“信息茧房”,通过不断“加料”,穷尽“十八般武艺”,让消费者们毫无招架之力,认知被带偏,人心被误导,进而沦为被他们随意操纵的“工具”和“附庸”。毕竟再猛的“独虎”,也架不住“群狼”。
纵使这个过程中有人觉醒,但由于相关套路面向的人群足够广,尤其是直播间,一个小屏连接着千万屏及屏后面的人,总会有人“上钩”的,成为被收割的对象,心甘情愿买单。只要这样的玩法还存在,无论打掉多少个虚假人设、造假直播间,总会有人是“叫不醒的”。
一个敢说、敢演,一个敢信、敢买,这两种人一起,在直播带货行业,共同打造了一种“畸形生态”,给社会带来了错误的价值导向。当一个行业,习惯造假、习惯伪装、习惯无底线迎合,当用户被虚假蒙蔽,丧失了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那这个行业一定没有未来,相关用户也一定会成为“受害者”。欺骗与盲信,没有好处,更没有赢家。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不知道话说到这个份上,能不能对那些“装睡的人”产生一丝触动。
监管部门以及具体平台,这几年在打击互联网虚假内容上,确实没少花力气,也打掉了不少违法团伙,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王妃”网红们此前依然在网上活跃的事实,也说明相关监管的覆盖面以及打击力度,“虚假内容认定”的广度和深度,距离社会的期待,真正的网络清朗,还有一定距离。在提高越轨成本,细化平台责任,提升网民素养乃至社会的网络智商、网络情商上还需要去努力,去实践,去落地。沿着这个方向前进,或许能有更多“装睡的人”被叫醒。
网友评论:
综合自潮新闻评论员 王彬、青蜂侠、极目新闻、辽沈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