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动车、人形机器人、火箭…… 我说的不是马斯克

汽车   2024-12-13 19:56   北京  


二十多年前,第一款纯电动车汽车下线;


自研的人形机器人;


专门成立了火箭开发团队;


……


都说文字是有感情的,前面这些历史时刻放在一起,我们脑海里自动拼凑出了一个带着点儿先锋、极客、创新精神的形象,比如埃隆·马斯克。如果告诉你有人比马斯克更早干了这些事儿,还是一家传统汽车品牌,是不是会有点儿意料之外的反差感?


没错,在马斯克之前把纯电动车、人形机器人、飞行器、火箭都尝试了一遍的传统汽车品牌就是本田。


1997 年,本田的第一款纯电动车 EV Plus 在本田栃木工厂下线,那时候距离特斯拉的第一款纯电动车 Roadster 交付还有十年时间。受技术限制,本田的 EV Plus 用的直流无刷电机+镍氢电池,续航只有 100~130km,但是在当年绝对算是电动车领域「第一波吃螃蟹的人了」。



不仅吃了电动车的「第一波螃蟹」,跟如今很多科技公司开始转型人形机器人赛道类似,三十多年前本田也走过同样的路。1986 年,本田推出了两脚步行机器人的初期型号 E0,动作缓慢到被称为「静态步行」机器人;起点低不要紧,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迭代改进,本田自研的 ASIMO 机器人已经可以跑步、翻跟头、与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踢球。然后,在 2022 年初正式退役。半年之后,马斯克宣布特斯拉将研发一款人形机器人,代号 Optimus。


本田的人形机器人 ASIMO )


如今在大家眼里,日系汽车品牌往往是保守的代名词,转型动作慢半拍,似乎跟激进和先锋搭不上关系。但回看这些经历,不得不感叹一句,如今看起来再保守的「旧势力」,也是当年的「新势力」,有着一股子冒险和创新的冲劲儿。只不过,怎么让这家当年的新势力「make Honda great agian」,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前不久,本田全球的第一个新能源工厂终于姗姗来迟;随后,东风本田又用一场科技体验日把大家召唤到了这个新能源工厂,似乎想证明,在这个合资品牌格外冷的冬天,本田依然还能有当年扭转乾坤的实力。


掏出技术「家底儿」

广交中国「朋友」


如今汽车圈有个说法:得混动者得天下。这个说法最好的证明就是凭借混动登上全球新能源销冠的比亚迪。不过提到如今的混动技术,恐怕谁也绕不开本田 i-MMD 技术。


2013 年,本田发布了双电机混动 i-MMD 技术,让混动告别了「发动机为主,电机为辅」时代,进入到如今我们熟悉的以「电机为主导、发动机为辅助」的混动时代。从那时候开始的 11 年里,i-MMD 进化到了第 4 代:重量轻、性能强、油耗低。以搭载了第四代 i-MMD 技术的思域混动为例,城区综合油耗百公里仅需 3 升。



当然,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如今的本田需要的不只是一个「i-MMD」,而是电动化、智能化的全面铺开。比如,能够在二十多年前推出第一款纯电动车的本田,如今面临的一个关键的问题:能造出市场买账的纯电动车么?


今年 4 月,本田在国内推出了全新的纯电品牌——烨;半年后的广州车展上,东风本田的第一款烨品牌纯电动车烨 S7 正式亮相。在这款车上能看到本田在纯电动车上的动作:一边掏出技术「家底儿」,一边广交中国「朋友」。



按照官方说法,烨 S7 采用了 100%中国本土研发的全新智能高效纯电「W」架构,号称工程师全部都来自国内。这款中性纯电 SUV 实现 50:50 的前后配重比,前双叉臂后五连杆悬架,配上 Honda 最新的 ADS 自适应减震系统和车身控制技术,以及本田「祖传」的七十年运动级调校,基本上承袭了本田的运动基因。



在驾驶辅助上,本田拿出了 Honda CONNECT 4.0 系统和安全超感 Honda SENSING 360,虽然合资品牌在智驾上没有自主品牌卷得那么激进,不过倒是很符合如今合资品牌受众群体稳健、安全的需求。


至于更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智能化、电动化体验上,本田也没少借助中国供应商的助力。宁德时代电池、华为光场屏、航盛生命感数字座舱和科大讯飞语音等等,让烨 S7 成为本田首个搭载的智能光语系统、首次搭载的调光全景天幕和首次搭载的 BOSE 超近场头枕式扬声器+个性化座椅声场的车型,算是弥补上了合资品牌在智能化上的「短板」。



新车还需新厂造


前不久,网上传出消息,说本田将关闭部分国内的生产线,把目前国内的总产能总 149 万辆/年调整到 120 万辆/年。就在这个消息还在天上飞的同时,又传来了新消息:本田全球首个新能源工厂——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在 10 月正式投产,年产能 12 万辆。



这俩消息合在一起看,更能感受到转型背后的代价:不仅要推出全新的电动化车型,更需要先进的新能源工厂来生产。


目前,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是东风 Honda 数智化程度最高的工厂,怎么理解「数字化程度」呢?


根据东风本田方面的介绍,新工厂配备 400 多台机器人设备,260 多台 AGV 智能物流小车,以及业内先进的全方位品质自动检测技术,自动化程度更高。同时,8 个工厂通用系统和 5 个车间专有数字化系统能实现从物流到生产的全过程溯源,也就是说从订单排产到运出工厂的每一个过程,都能实时监控。



用数字化提升效率的同时,新工厂还增加了一些新工艺,比如全新的水性双色工艺能让车漆色彩更精细、耐腐蚀性更好;全新多功能斑马线检测功能的瑕疵检测率能达到 100%,品控更严格了……



有了新工厂做底气,东风本田计划到 2030 年前累计推出 10 款以上新能源车型,到 2035 年计划在中国实现纯电动车销售占比 100%。


以如今本田电动化的进度来看,这个目标还挺「激进」的。


用户型车企,不是新势力的专属


「用户型车企」,这可能是过去几年里各家新势力车企贴到自己身上最多的一个标签。各家车企给出的解释就是:倾听用户声音,满足用户需求,拉近用户距离。这给了我们一种错觉:似乎用户型车企是新势力独有的。


现实正好相反,如果说如今的「用户型车企」依靠的是社群、活动与品牌文化来彼此连接,那在内燃机时代,汽车本身就能凭借它独特的魅力把用户拴在一起,比如,一代「国民神车」思域。



二十九年前,那个由 1.6L 自然进气发动机改良的「红头」发动机,压榨出了 185 匹的最大马力,让一台 1 吨出头的思域 Type R 被广大车迷贴上了「600 万以下车型随便秒」的标签。尽管这个说法更多来自网友的调侃,不过思域 Type R 作为暴力机器独特的魅力,帮助思域在中国吸引了超过 220 万拥趸,他们激情澎湃、无畏果敢。这种精神属性让本田在混动、纯电动车上,也在延续性能与驾驶乐趣的平衡。



在汽车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能有鲜明的标签和用户拥趸,显然是本田独有的优势。只不过以往的本田似乎不太善于使用自己的优势。「虽然造车方面,东风本田是成熟稳健的老司机,在互联网思维这块,和用户链接方面,我们还是一个初学者,也愿意当一个真诚的学习者。」东风本田副总经理、用户主理人勾天生这样说。



好在本田自己逐渐意识到了这点,从 2023 年底开始,东风本田开始举行「本家 DAY」,把这些东风本田的用户聚集起来,倾听用户的声音。在今年的「本家 DAY」上,本田让用户近距离感受和体验新的技术和车型。这种共创、共生,不只拉近了用户跟本田的距离,也能让本田未来的产品真正意义上更懂中国用户的需求。


最后


2024 年对于合资品牌是艰难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看到昔日的「神车」也不得不向价格战低头,更惊人的是,向价格战低头后的销量依然并不乐观。这与前几年合资品牌不紧不慢的电动化战略不无关系。以本田为例,直到 2021 年 10 月才正式发布中国市场的电动化战略,2023 年首款纯电动车才正式在中国市场上市。


不过,如今的本田正在加速,变得激进起来:在不少外资车企开始放弃全面电动化的时候,本田把叫停燃油车的时间提前到了 2027 年;全新的纯电品牌「烨」在 2024 年正式发布;全球第一座新能源工厂终于在中国落地…..


当本田再次拿出当年「屠龙少年」的精神时,在电动化的下半场自我救赎,依然有戏。




记得点击分享、赞和在看,给我充点儿电吧!

GeekCar极客汽车
汽车科技新媒体,关注车联网、人机交互、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以及所有和汽车创新、汽车智能、汽车科技相关的人、事、物。我们致力于发现并推动美好的出行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