鹖[hé]鴠[dàn]不鸣;虎始交;荔挺出
大
winter
in 2024
雪
12月6日进入大雪节气,“时雪转甚,故以大雪名节”,“至此而雪盛矣”。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了,一年的时间已经渐渐走到了结尾。《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可见大雪与小雪、雨水、谷雨等类似,也是一个有关降水的节气。
网络上曾有一句流行语,叫作:“主要看气质。”天气的气质,是不是主要看(空)气质(量)呢?
在苏州,感觉下场大雪并不容易。有时,话说得很隆重,但雪下得却很节俭。而且往往降雪并不能让人们“雨露均沾”。观象台观测到了降雪,并定义为初雪,但大多数人并不认可,因为大家没有见到漫天飞雪。有时在路上看到浑身积雪的车辆,更是觉得雪都下在了“局部地区”。
前些年,曾在微博上写过一首小诗,讲述下雪之不易。
雪,是冷暖空气的因缘
有一次,他来这里时,
她却没有守在,他必经的路旁。
有一次,她到这里时,
他却无视地,去了更远的地方。
她不在时,他只是风一阵;
他不在时,她只是雾一场……
注:其中,“他”是指干冷空气,“她”是指暖湿空气。
冬雪之后的荒寒冷寂,客子饥寒多,行旅衣装薄。
大雪时节,很梦幻的场景就是在屋里读书,外面纷纷扬扬地飘着雪,书中自有黄金屋,窗外自有山如玉。
董仲舒在其《雨雹对》中说:“太平之世……雾不塞望,浸淫被洎而已;雪不封条,凌殄毒害而已。”是说雾最好不要妨碍视野,只要浸润天地即可,雪最好不要压坏枝条,只要消除害虫即可。
古时,关于衣着,夸张的说法,是“夏则编草为裳,冬则披发自覆”。御寒条件差,所以人们最畏惧的是“冬日烈烈,飘风发发”。但今人最畏惧的是既“塞望”又塞肺的雾霾,常常期待能喝上新鲜的“西北风”。
有人期待多下几场雪,“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有人觉得雪“为瑞不宜多”。这确实是众口难调的分寸。
我小时候有这种体验:干雪踩上去是嘎吱嘎吱的,湿雪踩上去是“piā叽piā叽”的。又粘又重、很容易攥成团、打雪仗、堆雪人的是湿雪。本来雪花完好,但下落过程中有一小段路温度稍高于0℃,雪花半融,落地时便是湿雪。湿雪很容易闯祸,压断树枝,压塌房屋(大棚)等。干雪,往往是粉状的,落地之后很蓬松,风一吹,便很不安分。风雪交加,便成为另一种天气现象:吹雪,俗称“白毛风”。
最能使树木呈现玉树琼花般效果的,并不是雪,而是雾凇。雾凇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过冷水汽就地凝华。其实它的生成条件比降雪更苛刻:一要气温足够低,二要水汽足够多,三要风力足够小,最好还是晴天。所以,雾凇比雪更稀有一些。
谚语云:“小雪封山,大雪封河。”古人认为,到了封藏时节,人也要“安形性”“处必掩身”。起居上,别折腾;衣着上,别嘚瑟。
“绛雪玄霜……昨夜西风吹过,最好是,睡时节。”我很喜欢这段话,只是做不到!
说到大雪这个节气,很多人都会有个误会,认为天地间在这时候就应该遍布茫茫白雪。实际上,每年大雪节气前后,我国从南到北真正降雪的地方并不是特别多,雪量也不是特别大。毕竟,以降水量来说,所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我国自长江以北的整个冬季降水量都是偏少的。
那么,不下大雪的节气为何要叫大雪呢?实际上这个大雪,以及前面一个节气小雪,讲的是下雪的概率问题,或者是积雪的概率问题。就好像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小寒,并不是说这时的天气一定会很冷,而是形容地面结冰的程度一样,大雪意味着下雪的可能性在增大。也有学者认为,小雪是初雪来临的季节,大雪是积雪出现的季节,这也有一定道理。小雪的时候,雪是随下随化的,而到了大雪以后再下雪,地面上就有积雪了。
古人将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分为三候,用来更准确地描述节气的气候特征。大雪的三候是:“一候鹖旦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一候鹖旦不鸣”。鹖旦,据两晋郭璞《方言》云:“似鸡,冬无毛,昼夜鸣,即寒号虫。”古人认为这种鸟属阳,非常好斗,所以用来比喻斗士。但大雪节气是至阴的节气,所以到了大雪前后鹖旦也不再鸣叫了。
“二候虎始交”。大雪是至阴的节气,所谓“反者道之动”,至阴之中也蕴含着阳的种子,这是古人阴阳转换的观念。作为猛兽之王的老虎,感受到天地间些许萌动的阳气,开始有了交配的行为。
“三候荔挺出”。荔是一种植物,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马兰花。这种植物的根系非常发达,可以用来做刷子。大雪节气前后,这种植物“感阳气萌动而抽新芽”,同样体现了古人阴阳转换、盛极而衰的观念。
谚语云:“小雪封山,大雪封河。”在古代,到了大雪前后,气候实际上已经不太适合人们出行了。所以宋人有词曰:“玄霜绛雪。散作秋林缬。昨夜西风吹过,最好是、睡时节。”自然界讲究个秋收冬藏,人类的行为也要符合四时的规律,在这个季节要好好休息了。
不过,中国的老百姓自古就是勤劳的。即便不能去田间劳作,在家里也要找点事做。况且大雪节气已是农历的十一月,再不久就要过年了,吃喝用度,也需要做些准备了。
俗语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旧时每到大雪节气,在南京的一些地方,家家户户开始忙着准备腌肉,称为“咸货”。这种腌制的食物,一方面是为了过年做准备,另外也有便于保存的考虑,毕竟古时候是没有冰箱或冰柜的。腌肉的具体做法各地当然有所不同,邱丙军在《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里记录了南京地区的做法:一般用大盐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锅炒熟,待炒过的花椒盐凉透后,涂抹在鱼、肉和光禽内外,反复揉搓,直到肉色由鲜转暗、表面有液体渗出时,再把肉连剩下的盐放进缸内,用石头压住,放在阴凉背光的地方;半月后取出,将腌出的卤汁入锅加水烧开,撇去浮沫;将晾干的禽畜肉,一层层码在缸内,倒入盐卤,再压上大石头,十日后取出,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前几年有家中老人怀念这种古法腌制的老风味,可惜现在已经买不到咯。
寒冷的冬季,有了肉,如何可以没有酒呢?古人有“冬酿”之说,指的就是从立冬开始,一直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时间酿制的黄酒。大雪时节,自然也在这个范围里面。据说,选择冬季酿酒,是因为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不高,可以轻松地抑制杂菌繁殖,又能使酒可以从容地在低温发酵过程中慢慢酝酿醇厚的风味。当然,古代的先民们未必知道这些科学道理,但生活的经验一样给了他们无穷的智慧。
古时候,临近隆冬时节,酿酒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乃命大酋,秫稻必齐,麴蘖必时,湛熺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就连酒曲、水质、器皿、火候等,官家都督办和监管。诗云:“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汉书》曰:“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病,百福之会。”
古时候,酒被赋予了祭祀和养生的两大神圣功能,受人尊奉。医的繁体字“醫”便是以酉作为“基础”,足见古时酒之尊贵。
一次,我在浙江绍兴出差,听闻当地人说绍兴依然保持着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的传统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不高,可以轻松地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可以从容地在低温发酵过程中慢慢酝酿醇厚的风味,是最适合酿酒发酵的季节。因此,人们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
酒的喝法,想必比“回”字的写法要多吧。
大雪天,很多人忙活的,一个是酒,一个是肉。谚语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我因不喜饮酒,对它完全“无感”。所以冬天里,何以解忧?唯有肉肉!
今日的冬季,已经不像古时候那么难熬。大家照常工作、上学,周末或节假日碰到下雪,还能开心得呼朋引伴去赏个雪景。但在古时候,这种精神层面的追求,更多的还是富有阶层的专属。宋人的《东京梦华录》就有记载:“此月虽无节序,而豪贵之家,遇雪即开筵,塑雪狮,装雪灯,以会亲旧。”南宋《武林旧事》里也有一段记载:“禁中赏雪,多御明远楼。后苑进大小雪狮子,并以金铃彩缕为饰,且作雪花、雪灯、雪山之类,及滴酥为花及诸事件,并以金盆盛进,以供赏玩。”窈窕淑女,着冬装,捧暖炉,自是景美人更美。
大雪时节飘雪漫漫,水凝成冰,是藏冰的好时节。说到藏冰,有些读者可能认为古代的人没有冰箱,到了炎炎夏季就没有冷饮吃了。其实还真不是这样,先人从先秦时期就有冬日取冰并藏冰,以待夏天使用的习俗。比如《诗经》里就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句子。
在古代的皇室和富裕人家,很多都建有专门储冰用的冰室。在冬季藏冰,到了夏天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使用了。或是用来降温,或是制作冷饮,让自己生活得更舒适的同时,夏季加冰的冷饮,也是一门很不错的生意呢!
网络上曾有一句流行语,叫作:“主要看气质。”天气的气质,是不是主要看(空)气质(量)呢?
在北京,感觉下场大雪并不容易。有时,话说得很隆重,但雪下得却很节俭。而且往往降雪并不能让人们“雨露均沾”。观象台观测到了降雪,并定义为初雪,但大多数人并不认可,因为大家没有见到漫天飞雪。有时在路上看到浑身积雪的车辆,更是觉得雪都下在了“局部地区”。所以人们调侃:“这两天北京哪儿雪下的最大?”“朋友圈里!”
冬雪之后的荒寒冷寂,客子饥寒多,行旅衣装薄。
大雪时节,很梦幻的场景就是在屋里读书,外面纷纷扬扬地飘着雪,书中自有黄金屋,窗外自有山如玉。
董仲舒在其《雨雹对》中说:“太平之世……雾不塞望,浸淫被洎而已;雪不封条,凌殄毒害而已。”是说雾最好不要妨碍视野,只要浸润天地即可,雪最好不要压坏枝条,只要消除害虫即可。
古时,关于衣着,夸张的说法,是“夏则编草为裳,冬则披发自覆”。御寒条件差,所以人们最畏惧的是“冬日烈烈,飘风发发”。但今人最畏惧的是既“塞望”又塞肺的雾霾,常常期待能喝上新鲜的“西北风”。
有人期待多下几场雪,“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有人觉得雪“为瑞不宜多”。这确实是众口难调的分寸。
我小时候有这种体验:干雪踩上去是嘎吱嘎吱的,湿雪踩上去是“piā叽piā叽”的。又粘又重、很容易攥成团、打雪仗、堆雪人的是湿雪。本来雪花完好,但下落过程中有一小段路温度稍高于0℃,雪花半融,落地时便是湿雪。湿雪很容易闯祸,压断树枝,压塌房屋(大棚)等。干雪,往往是粉状的,落地之后很蓬松,风一吹,便很不安分。风雪交加,便成为另一种天气现象:吹雪,俗称“白毛风”。
最能使树木呈现玉树琼花般效果的,并不是雪,而是雾凇。雾凇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过冷水汽就地凝华。其实它的生成条件比降雪更苛刻:一要气温足够低,二要水汽足够多,三要风力足够小,最好还是晴天。所以,雾凇比雪更稀有一些。
谚语云:“小雪封山,大雪封河。”古人认为,到了封藏时节,人也要“安形性”“处必掩身”。起居上,别折腾;衣着上,别嘚瑟。
“绛雪玄霜……昨夜西风吹过,最好是,睡时节。”我很喜欢这段话,只是做不到!
北风渐劲,万物冬藏。各色叶子从容飘落,园林在进入萧瑟的寒冬之前,迎来一年里最后一抹亮色。
园林里银杏、红枫、乌桕等古树名木霜染如花,与清澈的池水、亭台楼阁等古典建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迷人画卷。
还不算特别冷的天气配上极致的东方美学,苏州园林堪称国内赏秋天花板了。
大雪已至,春讯未迟,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又将是一个春意盎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世界。
— 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