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政合一的清代八旗制度
八旗以旗帜的颜色命名,最初仅有黄、白、红、蓝四旗,1615年在四旗基础上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满洲八旗。1635年,增进蒙古八旗,1642年增进汉军八旗。合为二十四旗,但仍习惯称为八旗。
清代八旗
清初,女真人原始的生产方式是狩猎、采集、游牧为主,通常由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村寨人口组成最小的成员单位,被称为“牛录”。最初每十个人称一牛录,后来发展到每三百人为一牛录,牛录也成为了女真人最基层的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为了管理户口、田宅、兵籍、诉讼等,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雕像
努尔哈赤将所有投诚或征服的人口都编入八旗之中,称为“旗人”。北京有句俗话:“不分满汉,但问旗人”。旗人被视作是“国家根本所系”而恩养有加。穿着不同颜色的“旗服”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分上三旗和下五旗,是清代社会中人员最庞杂、特点最鲜明的区域人群。
上三旗为“天子自将”,多归皇帝自领,地位最高,人多势众,成为核心;它们是:正黄、镶黄、正白,守卫皇城,担任皇帝外出护卫,是亲军。
下五旗守卫京城外,大批派往各地驻防护卫,它们是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八旗中有正、镶区别,也称“整”、“厢”旗,字面不难理解其意。正——整个、全部讲;镶——在原纯色基础上镶的边,也做“厢”,区别在于正四旗龙首向右,龙腹内有五朵祥云;镶四旗龙首向左,龙腹内有三朵祥云。
八旗中,每一个旗都有自己的领导人,都有自己的军队,但是必须听最高统帅的命令。全体旗人平时躬耕狩猎为民,战时应征入伍为兵。各级首领既是政治长官,又是军事统帅和生产的组织者,八旗组织将以往涣散的村寨、部落联合为一体,使八旗组织成为最强大的管理机构和战争团体。
“盛极而衰 命运多舛”的八旗子弟
八旗子弟在将近300年间,历尽荣辱,拥有成功后的喜悦,也尝过失落后的心酸,他们的沉浮无不与清王朝的兴衰息息相关。
壹
“武艺精不精,全在马箭弓”
——八旗子弟职业
满族先民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以渔猎为业,发达的狩猎活动造就了这个民族精于骑射的传统。男孩初生时,即以小弓箭悬于前门,祈愿他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射手。六七岁时,即以木质弓箭练习射鹄,入关后,八旗均设练习弓箭的场所,叫做“弓房”。“弓房”选聘擅长射术的旗人作教师。
皇太极时,八旗组织逐步转入正规化,选兵制度也一样,选兵的前提是编审八旗壮丁。清一代,“成丁”的标准是有变化的,有时以身满五尺为合格,有时以一定年龄为尺度(如15岁、16岁、18岁等)。
但八旗壮丁每3年编审一次的制度始终被严格遵守,届时淘汰骑兵中的老弱病残者,将合格的壮丁编入丁册。拣选兵丁俗称“挑缺”,被选者俗称“披甲”,落选者称“余丁”。应选子弟除年龄或身高合乎要求外,还必须通过骑步射和满语考试。八旗子弟谁也不愿在比试时败下阵来,也不会甘拜下风,而要勤学苦练,拿出“闻鸡起舞”的精神,迎接下一次挑战。
木兰秋弥图
涉猎图
八旗官兵除了日常训练,在京郊南苑、卢沟桥等地行围操练之外,几乎每年都浩浩荡荡,来“木兰围场”,狩猎习武。木兰狩猎不是娱乐,而是盛大的皇家体育盛会。清帝行围时,蒙古喀尔沁等诸藩部落,每年例选1250名虞卒供皇帝合围之役。比赛本身并不是目的,除了皇家子弟们靠体育强健体魄外,更承担了封建王朝统治者们长治久安的理想,同时也是外交斡旋的手段。
故事分享:鸦片战争期间英勇抗敌的八旗子弟
海龄,是鸦片战争时期守卫镇江、英勇抗英的著名将领。郭络罗氏,满洲镶白旗人。
在保卫镇江的激烈战斗中,海龄亲自带领旗兵与英军殊死搏斗,并且号召:“宁可自杀,决不投降!”连侵略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满兵作了一次最顽强的抵抗,他们寸土必争,因此,每一个城角和炮眼都是短兵相接而攻陷的。”最后,驻台守军拒绝投降和宽待,全部壮烈牺牲,海龄自己自焚殉国,妻与孙同时死难。连侵略者也把顽强抵抗侵略的镇江守军称为“保家卫国而光荣牺牲”的“英勇战士”。
祥福,玛佳氏。满洲正黄旗人。历任冠军使、副将、总兵等职。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他率湖南镇筸镇(今凤凰县)兵卒支援广东。次年,驻守乌涌炮台。2月虎门陷落,英军攻占乌涌,他率部数百士卒奋力抗击,终因众寡不敌,与游击沈占鳌等英勇殉国,与关天培同建专祠。
裕谦(1793—1841年),原名裕泰,蒙古镶黄旗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二十六日凌晨,英国侵略军舰队分两路,每路数千人,同时进犯金鸡山和招宝山。裕谦临危不惧,登上招宝山督战,誓死与镇海共存亡。经过几个回合的战斗,毙敌多人。英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从金鸡山、招宝山背面的小港口强行登陆,三面夹攻,招宝山、金鸡山失守,几乎全军覆没。裕谦看到败局难以挽回,便令江宁副将丰申泰护理钦差关防各印迅离镇海,将关防各印送交浙江巡抚衙署。随后,裕谦向西北朝廷叩头谢罪后,跳入泮池,以身殉国。
达洪阿,满洲镶黄旗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领导台湾军民抵抗英军入侵的爱国将领。
早年为八旗护军,后升任六品蓝翎侍卫。因他箭法超群,得赏五品三等侍卫,先后出任江西南昌城守营都司、福建建宁镇标营游击、同安营参将、浙江绍兴协副将、贵州威宁镇总兵、福建漳州镇总兵,均有劳绩。1835年,达洪阿调任台湾镇总兵,赐花翎,加提督衔。
鸦片战争前后,英舰进犯台湾。达洪阿等人依据台湾各口岸具体情况进行了严密布署,上《十七口设防图说状》。英国舰队多次进犯台湾,达洪阿与台湾军民携手整军备武,屡次击退侵略者,且击沉英舰,落水溺毙者众多,清军击毙、俘获大量侵略军,取得了鸦片战争中为数不多的胜利。道光帝大喜,赠达洪阿太子太保衔,封“阿克达春巴图鲁”名号。
贰
“居重驭轻,禁旅驻防”
——八旗军布防
清朝人关后,为了让八旗兵有效地控制全国,采取了“居重驭轻”重点配置的政策。北京是统治的中心,也是八旗驻防的重点所在。之后出于镇戍地方的需要,将一部分旗兵陆续派往各地驻防,于是形成“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1
屯居京师的禁旅八旗
图片来源:《八旗通志》
居住内城的八旗称“禁旅八旗”,又称“京旗”。禁旅八旗从四面拱卫着内城中央的皇城。正白、镶白二旗驻东城;正红、镶红二旗驻西城;正黄、镶黄二旗驻北城,正蓝、镶蓝二旗驻南城。镶黄满蒙汉各三旗安置在安定门内,镶白旗安置在东直门内,正蓝旗安置在崇文门内,正黄旗安置在德胜门内,正红旗安置在西直门内,镶红旗安置在阜成门内,镶蓝旗安置在宣武门内。
禁旅八旗禁按照兵种分为前锋、护军、马甲、步甲独立编营。其中,骁骑营、护军营、步军(步甲)营均按旗分设,前锋营按左右翼分设。护军营与前锋营是近卫亲军,平时警卫宫禁,皇帝外出时扈从行营,是八旗兵的精锐。后又陆续增设虎枪营、火器营、健锐营以及善扑营、神机营,这些都是禁旅八旗的特殊兵种。
2
镇戍四方的驻防八旗
八旗驻防制度始于顺治时期,发展于康、雍两朝,到了乾隆时期大体完备。八旗兵从一开始的1.5万余人发展至20万余人。清廷将精锐集于京城,平时镇守中央,有事调集出征,但是并没有忽略对全国各地的控制。清代汉兵使用绿旗,故称绿营兵或绿旗兵。绿营兵有60余万,按标、协、营、汛的建制系统驻扎在大大小小的城镇、关隘、水陆冲要,形成了严密的控制网络,由八旗兵丁控制,八旗兵也由此成为控制全国的骨干力量。
叁
“纨绔子弟尚虚华”
——八旗子弟没落
八旗士兵,在入关以前,“耕战二事,未尝偏废”,他们战时当兵,平时务农,生活虽不富裕,还能维持生计。统治者有意把八旗兵丁的饷额定得高一些,以便兵丁可以养家,还可把余粮变卖,作为一项辅助收入。雍正帝曾对满洲子弟说:“今兵丁等钱粮较前增加一两,又有马银,计其所得,已多于七、八品官之俸禄。即此有能谋生之人,尽足具用矣。但当兵食饷成为八旗子弟的主要职业,经济上形成对统治者严重的依赖。
随着人口加剧,奉银不足以支用,旗人又习于奢侈生活,起居饮食以满足亲贵最为讲究,上行下效,渐渐弄得典卖土地,生计日蹙,经过几代,皇室贵胄虽然持有名义上地位,但坐吃山空,与一般旗人同样变得贫穷。据史料中记载,他们玩乐器、穿锦衣、骑肥马,入班唱戏,请客喝酒,当官的不是谈笑取乐,就是唱戏。八旗子弟几乎成了“游手好闲”的代名词。
撰稿:张巨保;编辑:黄彩玲、盘秋红
审校:张建雄、唐立鹏、张巨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