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助力】再涨20分!艺术考研《中国工艺美术史》常考名词解释汇总·可背诵~

文摘   2024-12-17 22:33   重庆  
设计手绘 | 考研快题 | 设计软件 | 考研理论 | 出国留学
建筑 | 规划 | 园林 | 环艺 | 工业 | 视传 | 素描 | 美术 | 数媒


名词解释作为艺术理论考试中必考的一种题型,历年来都是很多同学的短板;一方面原因是知识点覆盖比较散,另一方面原因是答题逻辑和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传统的名词解释的分值在2分-5分不等,极少数院校可能是8-10分/每题;

名词解释的种类分为:人名、地名、代表作品、都城广场、书籍、思潮流派、经典语录、重大事件、重要会议等


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基本的知识储备是深入学习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感受、体验、思考、借鉴、转变的能力,从点到线到面的学术思维能力,以及将各科目融会贯通,才能应对未来灵活多变的考题。


中国工艺美术史考研名词解释常考点汇总如下:
题有点多,但应该够用。。。

彩陶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窖烧制,在橙红色的陶胚上呈现出用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绘制的几何图形、花卉、动物纹样等美丽图案,形成的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以仰韶文化(例“人面鱼纹彩陶盆”)与马家窑文化(例“舞蹈纹彩陶盆”)的彩陶艺术最为杰出。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仰韶文化分布范围广阔,延续时间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国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支主干,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最能代表仰韶文化的工艺水平的是制陶业,仰韶文化的彩陶器形与纹饰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成就最为杰出。

新石器

在打制的基础上,普遍磨光、常常钻孔的石器。是新石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注重材料的选择,并体现了对称、质感等重要的工艺美术法则。其材料、技术和若干器形为原始玉器继承。

人面彩陶瓶

人面彩陶瓶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邵店大地湾,现藏甘肃博物馆。细泥红陶,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器形为两头尖的长圆柱体,下部略内收,腹双耳已残。口做圆雕人头像,披发,前额短,发整齐下垂。鼻呈蒜头形。鼻、眼均雕成空洞,口微张。两耳各有一小穿孔,头顶圆孔做器口,腹以上施浅淡红色陶衣。黑彩画弧线三角纹和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三组。造型以抽象的线条与人头像相结合,颇具特色。装饰以雕塑与彩饰构成一体,极其自然,是一件既具实用性又具有艺术性的古代艺术品。

玉琮

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是统治阶级祭祀大地的礼器,也是巫师通神的法器,同时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其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以1973年发现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命名,是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距今约7000~5000年。河姆渡文化以丰富的栽培稻、成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独特的陶器和精美的象牙雕刻艺术品为主要文化内涵。其稻作农业是中国南方地区史前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同时干栏式建筑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技术的重要源头;木胎漆器是目前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实物;木构水井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水井。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分布在我国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地区。良渚文化在农业、纺织、制玉和制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几何印纹陶

几何印纹硬陶是中国青铜时代至汉代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生产的一种质地坚硬、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日用陶器。战国时期的几何印纹陶窑址,已在浙江绍兴等地发现。由于这类硬陶在胎土中所含氧化铝较高,需要经高温烧成,所以经常与原始青瓷同窑共烧。成型方法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也有轮制成型的。器鼻和耳等附件是手捏成型后粘贴的。初步成型后要用“抵手”抵住内壁,用刻有花纹的拍子拍打器壁,使胎体坚密。器表多拍印方格、人字、回字、菱形、波浪形、曲折形等几何图纹。

黑陶

黑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工艺的杰出成就之一。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因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所以这个时期的文化也被称作“龙山文化”。黑陶工艺已经采用轮制成型,掌握了封窑技术,提高了陶器的烧成硬度。黑陶工艺主要利用陶轮轮制的方法。它不以装饰取胜,而是以造型见长,其特点可以概括为:黑、薄、光、纽,尤以器壁极薄的蛋壳陶最能体现这些特点。

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陕西半坡。人面鱼纹多装饰在翻唇阔口浅腹盆的内壁,人面作圆形,眼以上涂成黑色或空白的三角形状。耳部或做对称的向上的弯钩,或饰两条鱼纹,嘴角用两道相交的斜线组成,两边也各饰一条鱼纹,在鱼的周身用短线或小点装饰。其中值得重视的是,在人面纹的头顶,画出半圆状的束发,并有横发笄的装饰,这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当时发饰的状况。此外,还有特殊的一例,是人面与鱼形合体的花纹,在鱼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人面形花纹,具有“寓人于鱼”的特殊意义,装饰多用鱼纹可能与原始图腾崇拜有关。

舞蹈纹彩陶盆

答:彩陶舞蹈纹盆是1973年,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甲区发掘第20号汉墓时发现的。舞蹈画面简洁,线条明快,笔法酣畅。透过静止的画面,仍能让今人感受到远古的舞蹈艺术家击节踏歌、肢体扭动时强烈的节奏感的特点。彩陶盆的外壁用三道线装饰,它模拟着三道绳圈将陶盆紧紧地捆扎着。这是一件优秀彩陶工艺品,表达了欢乐的主题,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彩陶盆的设计制作,体现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熟练和审美思想的进步。彩陶工艺家表现的意境,富有诗情画意。

蛋壳陶

答:蛋壳陶:通常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黑陶。采用快轮成型,器壁薄如蛋壳,造型规整周正,表面打磨精细,漆黑光亮。代表着原始陶器的造型和工艺成就,拥有者都是上层人物。蛋壳黑陶属山东龙山文化的产品最精。

原始玉器

答:原始玉器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玉或“美石”为材料,多为祭祀用品和饰品,材料、器形与制作方法常与新石器有密切联系。原始玉器分布很广,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作品水平最高。

垂弧锯齿纹双耳罐

答:垂弧锯齿纹双耳罐高30.3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3厘米。1973年广河县地巴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泥质红陶。侈口,鼓腹,小平底,腹两侧附耳。施黑、红彩,口内绘垂弧纹,腹部绘多层连续垂弧纹和锯齿纹,黑、红彩交替使用,由三组分层连续的垂弧纹组成整体图案,每层由两层黑色带纹和一层红色带纹组成,黑色带纹上缘绘向上的黑色锯齿纹。整个图案密集繁复,俯视犹如一朵盛开的鲜花。造型丰满,色彩鲜艳。

旋涡纹彩陶

答:旋涡纹彩陶,高23厘米,口径14.6厘米,1977年甘肃兰州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此壶泥质红陶,手制,为盛储器。壶张口,缩颈,阔肩,鼓腹,平底,腹下左右各有环形耳。腹部以黄、红、黑彩绘连续的旋涡状纹,颈部饰平行线纹。壶外表柔滑而富有光泽,极其雅致,风格端正大方。

青铜器

青铜是指在红铜中加锡、铅等冶炼成的一种合金。天然铜色红,称为红铜,加入铅锡以后,颜色灰青,故名青铜。在红铜中加入适量的锡,可以降低熔点,提高硬度。青铜在冷凝时,体积略有膨胀,令铸件气孔较少而表面光洁细腻,这又增加了器物的美感。青铜器便是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分容器、乐器、工具、兵器等多种。青铜器起源于商代以前,商周时代繁荣,汉代开始衰落。

商代后期的青铜器的器体较厚,装饰花纹也变得精细复杂,出现了多层花纹,一般均用回纹衬地,形成主纹和地纹的对比。

饕餮纹

餐餮纹:又称兽面纹,商代青铜器上常用的一种纹饰。采用抽象和夸张的手法,造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充分体现着奴隶社会的精神意义。饕餮纹都是以正面形式表现的,眼眶用凸线塑出,上面刻划凹线纹饰,其鼻子往往处于器物的中轴线或棱角线。饕餮纹结构严谨,外貌凶猛而由重,气氛神秘,充满宗教色彩,给人一种威慑恐怖的感觉。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也是世界上少见的珍品。商周后期青铜器的代表器物,个饕餮,而饕1939年出土河南安阳,因鼎内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鼎重875公斤,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在鼎身的两侧,用边缘图案的组织形式,装饰兽面纹和夔纹,中间朴素无纹,使之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四足成柱状,足与器身相接处,也饰以兽面纹。鼎的两端口沿上有立耳,铸有两虎相向张口食一人头。鼎的转角处有高起的棱角,既增加美观,也起到坚固的作用。这个鼎形制雄伟,具有浑厚、庄重、魅丽的艺术风格。全器厚重规整、气象森严,给人以神秘的威慑力和恐怖印象,充分体现了商周奴隶主的权威。

原始瓷器

原始青瓷是一种比较接近青瓷的瓷器。这种瓷器在商代已形成,主要产地是南方的浙江。在浙江绍兴富盛以及萧山等地,已发现许多战国时期的窑址。还有其他地方也有,比如:绍兴战国墓曾出土这种瓷器130多件,品种有罐、鼎、盘、杯、盂、匜、碗、钵等,其中以杯、碗最多。器物大多素面,仅饰简朴的波纹或栉齿纹,显然是用特制的工具刮划而成。在江苏无锡、湖南长沙等地战国墓也有出土。长沙所出多为罐、盒,呈黄绿或褐色釉,但所烧似不及浙江的火度充足。

窃曲纹

窃曲纹是周代的一种重要装饰纹样,又称穷则曲,是一种适应装饰部位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物的简化和抽象化。周代打破了商代以来,以直线为主的装饰特点,也打破了对称格式。一般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而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窃曲纹由鸟纹、龙纹衍化而来的痕迹是很明显的。试将一部分鸟纹加以排比,可以推测出它向窃曲纹衍化的具体过程,较早的鸟纹在翅膀后边接连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后来这个尾巴与躯体分离开来,成为一个弯卷的抽象纹饰,再后,鸟身部分也抽象化了,却保留着原先的一根长长的羽毛,最后,这根羽毛也消失了,形成了典型的窃曲纹。

栾书缶

栾书缶是春秋晚期晋国器。通高50厘米,口径16.5厘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伍是祭祀祖先时盛酒容器。有盖,盖上有四环形钮、直口、平沿、长颈、广肩、鼓腹、平底。器腹置对称四环形耳,器表漆黑光亮,颈和肩部有错金铭文五行四十字,内容记载晋大夫栾书伐郑、败楚的功绩。器盖内另有铭文二行八字,是传世最早的错金铭文铜器,对研究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宴乐水陆攻战铜壶》

此壶有两件,一为传世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二为1965年成都百花潭出土。纹饰大同小异,用镶嵌手法进行装饰,画面用带状分割组织方法,将题材分为三层六组。上层描写采桑和狩猎,中层为宴乐戈射,下层为水陆攻战。构图新颖,场面宏大,形象生动,也是一幅精美的装饰画。这三层画面,每一层都用三角形的连续卷云纹组成花边,进行分割,使画面处于变化而又统一的构图之中。

铜镜

铜镜是一种生活日用品,用以梳妆照面。后因崇尚迷信,借以照妖辟邪。铜镜的正面平滑光泽,背面一般都铸有花纹或字铭。铜镜一般为圆形(包括圆形的变体葵花形和菱花形),方形(包括方形的变体“亚”字形)较少。装饰以各种题材、各种组织的图案花纹,格式繁多,丰富多彩。

印花敷彩纱

印花敷彩纱是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一种装饰方法的印染品。这种方法是先印出地纹,然后根据地纹,在上面用笔涂各色颜料添枝加叶。它先印成一个菱形的图案单位,使菱形与菱形相接,并向四周展开,成为四方连续。菱形中是枝蔓骨架,在骨架上用朱红绘花蕊,用黑色点子房,用浅银色勾叶,用灰色勾蓓蕾包片,用白粉画装饰点等

长信宫灯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即属虹管灯。长信宫灯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馆墓。该灯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整体的方法。通体鎏金,宫女跽坐持灯状,宫女着广袖内衣和长袍,左手持灯座,右臂高举与灯项部相通形成烟道。灯罩由两片弧形板合拢而成,可活动以调节光照度和方向。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且器身共刻有铭文九处65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重量及所属者。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故名“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钢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险品,堪称“中华第一灯”,

瓦当

瓦当是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它是瓦的头端,主要功能是防水、排水以及保护木结构的屋架部分,因其外露,又可以作为装饰。战国时期的瓦当是半圆形,称为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形发展为圆形。汉代则主要流行瓦当。

铜奁

奁。圆形体深,多层,有盖,盖上有活环便于提启,并装饰三个动物。圆腹旁有两个铺首(即兽面)活环耳,少数也有安三个铺首衔环的。下有三兽足。漆奁是盛化妆用品的。铜奁又称酒樽,仿自漆奁,是盛酒和温酒的器皿。山西右玉曾出土铜奁一件,高24.5厘米,腹部饰两带动物纹,有虎、豹、熊、狐、猴、鹿、兔、羊、骆驼、龙、凤、鸟等。有的伫立,有的张望,有的 奔驰,有的缓步,用浅浮雕刻划出多种动态形象,是一件杰出的作品。

莲花尊

答:这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性的造型。设计别致,意匠新颖。在河北景县和湖北武昌均有出土。景县所出土的四件莲花尊更为繁复优美,现分别藏于故宫博物院(2件)、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1件)和中国国家博物馆(1件)。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莲花尊高63.6厘米,口径19.4厘米,尊体以腹为中心,下部塑饰向上的莲花瓣三层,上部塑饰向下的莲花瓣三层,层层相接,故又名《青瓷仰覆莲花尊》。尊底也塑成莲花瓣形,共七层。肩部有耳。颈部并塑出花鸟云龙。此莲花尊使用了飞天、宝相花、菩提叶、莲花等佛教装饰题材,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莲花尊的造型与装饰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多出土于大型墓中,所饰的莲花、团花、飞天与佛教艺术题材相吻合,证明是贵族使用的有一定宗教意义的随葬器。

夹缬

夹缬是从唐代开始流行的一种丝绸等织物的印染方法。做法是以两块图案相同的镂空花版,将按幅宽对折的织物夹住,从两面施染,花纹对称。有的作品因多次施染,能形成多种彩色的图案。

雕漆

雕漆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漆雕、剔红、堆漆等,明朝中后期才统称雕漆。以前的雕漆装饰,是在木胎上先雕刻,然后再上漆,而唐代的雕漆,则是先在漆胎上涂漆数层,待一定厚度,再进行雕刻。雕漆工艺和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和风格演变过程。史料记载,雕漆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据我国目前仅存的一部历史漆书,明代名漆工黄大成著、杨明注的《髹饰录》记载:我国唐代己有“剔红”的制作,刀法快利,古朴可赏。当时“剔红”是主要的品种。此外,还有剔黑、剔黄、剔绿等,均属于雕漆范畴,只是所涂颜色和表现方法有所雕漆花鸟倭形盒明代不同

碱印也可称作“碱缬”,是利用碱对织物的化学作用,经染后产生不同色彩的花纹。碱能脱去丝胶,使织物松软,吸收更多的染料,所以用碱剂印出的花纹,能形成深浅不一的各色花纹,十分精美。

香囊

银薰炉是一件设计精巧的珍贵银器。炉体成圆球形,遍体镂空花纹。球身上下开合,系 子母口,用卡轴接连。球顶有四股银丝作成的绳辫,末端有小钩,可以钩挂。球体的内部安 置另一球体,下半部有两个同心圆的机环和一个焚香杯,各部件用对称的活轴连接在球壁 上。因为重心在球体的底部,利用装置的同心圆机环和活轴起着平衡的作用,可使焚香杯随 之转动,也不翻倒。杯中烧放香料,用以薰衣被。

鸡冠壶

鸡冠壶是宋代辽瓷的一种;概念:这种壶因壶上近口处有一个鸡冠形的有孔的大鼻,故名鸡冠壶。又因近似马蹬,又有人称马蹬壶制作工艺:它是仿皮袋的一种陶瓷造型样式,壶体还有仿缝线、皮条、皮扣、皮绳等纹饰。特点: 鸡冠壶多为白釉、黄釉、绿釉,且多施半釉,具有民族特色。历史影响:鸡冠壶是辽代工艺品中极具特色的一个品种,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

缂丝

缂丝又称刻丝,是宋代著名品种。制作方法是“通经断纬”先挂好经线,然后将许多不同色彩的纬线依照图样用小梭子缀织上去,图案花纹凌空而视,犹如雕镂而成,花纹两面相同。宋代的缉丝,宣和时期最为鼎盛,而以河北定州制作所制最佳。南宋时,制作工艺更为精巧,产地以云间为中心,名家辈出。朱克柔、沈子蕃、吴煦等都是缉丝的名手。

雕漆

雕漆在历史上又被称为: 漆雕、剔红、堆漆等,明朝中后期才统称雕漆。以前的雕漆装饰,是在木胎上先雕刻然后再上漆,而唐代的雕漆,则是先在漆胎上涂再进行雕刻。雕漆漆数层,待一定厚度,.工艺和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和风格演变过程。雕漆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据我国目前仅存的一部历史漆书,明代漆工黄成著、杨明作注释的《暴饰录》记载:我国唐代已有"剔红"的制作,刀法快利,古朴可赏。”剔红"是主要的品种。此外,还有剔黑剔黄、剔绿等,均属于雕漆范畴,只是所涂颜色和表现方法有所差异。

鸡头壶

鸡头壶:又称天鸡壶,指带有鸡头状流的盘口壶,鸡首昂头作打鸣状造型别致。创烧于三国末期的浙江越窑,经魏晋南北朝乃至隋的发展风靡一时江苏、浙江地区大量出现魏晋时期人们受玄学影响,追求自然风趣,故在满足实用性的基础上,竭力追求审美性,鸡首壶的出现恰反映了“魏晋风骨”影响下人们对审美的更高追求早期纯粹出于种装饰,东晋后鸡头加长,也有的在壶的两侧刻出双翅,这种壶原自罐发展而来,以后越来越高,体形瘦长。至唐代,演变为龙耳壶。

图腾

“图腾”原为印第安语,意为“他的家族”,它大约和氏族公社同时产生。在原始社会每个氏族往往采用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并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由这种图腾演变而来的,因而保护他们,使之生活发展,子孙繁荣。这是人们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把自然物人格化,并赋予一种想象的超自然力量,以企求达到保护自己的作用。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崇拜。这种图腾,或被黥刺在皮肤上,或被绘刻在器皿和武器上,成为标志性的表号图案。它是最早的具有实用意义的一种装饰。

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是商周时期盛水器,晚清时期出土于宝鸡,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镇馆之宝。盘形奇特,似一大浴缸,长约82厘米,宽约82.7厘米,高约41.3厘米,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

金银错

金银错工艺是中国古代传统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金银错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但它出现比较晚,大概是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即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的,它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它一出现,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失蜡法

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制造方法,约春秋晚期稍早出现。其做法是用黄蜡或者蜂蜡做成所需器物模型,定型后,用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制成铸型,再加热烘烤,使得蜡熔化流出,留下泥型范腔,再用铜汁进行浇铸即可成形。失蜡法适合于铸造外形透空,弯曲的复杂器型,它是一种熔模铸造法,又称拔蜡法、出蜡法或走蜡法。此法铸造器物器型复杂,浑然一体,可玲珑剔透,有镂空效果。

鎏金

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附着在器面不脱的一种工艺。鎏金是自先秦时代即产生的传统金属装饰工艺,在东周和汉代以后均颇为流行,这种工艺程序是先将黄金锻成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埚内加热至400℃左右,然后倒入汞,以搅动使金完全溶解于汞中,然后倒入冷水中使之冷却,逐渐成为银白色泥膏状的金汞合剂,这种液体俗称为金泥,此一工艺过程通称“煞(杀)金”。再用磨炭打磨掉铜饰件器表面铜锈后,用“涂金棍”(铜制,将其一端打扁用酸梅汤涂抹后浸入汞内,反复多次,使沾上一层汞,晾干即成)沾金泥与盐、矾的混合液均匀地抹在被器物表面,边抹边推压,以保证金属组织致密,与器物粘附牢固。此一工艺过程通称“抹金”。然后以适当的温度经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黄金则固着于铜器上,其色亦由白色转为金黄色,此一工艺过程通称为“开金”。最后用毛刷沾酸梅水刷洗,并用玛瑙或玉石制成的“压子”沿着器物表面进行磨压。使镀金层致密,与被铸器结合牢固,直到表面出现发亮的鎏金层。此一工艺过程通称“压光”。经过清洗压光等工序,一件精美鎏金件的便诞生了。

考工记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总结了我国古代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最可贵的是它第一次提出了朴素的工艺观,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所谓“天有时”,可以认为是时间的概念;“地有气”指的是空间的概念;“材有美”指的是材料的性能;“工有巧”指的是制作条件。这不仅在当时是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总结,即使在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

夹纻

夹纻,又称夹纾、挟纻,是中国古代制作漆塑像的传统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后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称。用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质地很轻,因此又称“行像”。最晚在公元四世纪时其制作技术就已经成熟。其兴起与六朝以来佛教造像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多用于制作塑像。

幡虺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又称“蛇纹”。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为主纹应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盘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马踏飞燕

①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它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右腿集全身之力踏着一只飞燕。

②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画像石

画像石是一种作为祠堂墓室等建筑用的刻有装饰画的石刻,多出现在江苏徐州、河南南阳、陕西绥德及四川地区,其中以山东最丰富。画像石多以平雕为主,表现一定的情节内容,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具体内容。

博山炉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燕、博山藏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常见的赞香所用的器具,常见的为青铜器和陶瓷器。

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楼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寓炉盖似群山之外观,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博山炉下有底座。有的遍体饰云气花纹,有的鎏金或金银错。

当炉腹内然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如仙气缭绕。作为西汉时期常用熏香器具,它可用来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博山炉初为铜质素面,后随工艺技术的发展,外表施以鎏金或错金银。

博山炉流行于汉代,后世亦曾使用并仿制。有名的博山炉有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县的西汉鎏金银竹节高柄铜薰炉和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的错金博山炉。

说唱俑

汉代的陶塑,主要是用作明器。题材更为丰富,其中最传神的是说唱俑,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墓。是中国古代表演滑稽戏的造型,它的特点是诙谐,幽默。多为一人说唱,以小鼓击节伴奏。击鼓说唱俑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出一位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左手抱鼓,右手拿鼓棒,面上表情有声有色,似乎已经进入故事高潮,连右足也情不自禁地翘了起来。这反映出东汉时期塑造艺术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具有典型艺术风格的多彩低温铅釉陶器,主要以白色粘土为胎,胎质细腻,洁白略泛红。以含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做釉料,配制而成,加入铅做助熔剂,在800-900℃的高温氧化气氛下一次或二次烧成。因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焙烧,呈现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为主,简称“唐三彩”。

金银平脱

答:盛唐时期制作漆器的高级工艺,由贴金片演变而来。平脱的作法,采用金、银薄片,按照装饰花纹的要求,剪成图案粘贴在漆器上。然后加漆两三层,最后经过研磨,使显出金银花纹。金银平脱有两种,:是花纹与漆底在同平面是花纹高出漆底。这种装饰法精细费工,材料昂贵,使金银宝光与漆色的光泽相互辉映,极为华美。

螺钿

“螺钿”又称“螺甸”“螺填”“罗钿”,它是中国特有的艺术瑰宝。所谓“螺钿”,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由于螺钿是一种天然之物,外观天生丽质,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因此也是一种最常见的传统装饰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漆器、家具、乐器、屏风、盒匣、盆碟、木雕以及有关的工艺品上。螺片镶嵌的装饰花纹,有的还加以浅刻,增加表现物象的层次,以丰富其装饰效果。

青花

青花是釉下彩的主要品种,其特点是在白瓷胎上用含金属钻的青料绘饰纹样或图画,烧成后纹饰成蓝色。从起源看,青花料的使用从唐代就开始滥觞,经宋至元开始进入盛期。青花瓷的创烧成功,是陶瓷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变,将中国传统绘画的装饰方法结合于其中,即将中国书画艺术从纸帛的平面上转移到立体的器物上来,成为一种新的视觉欣赏形式,新的艺术载体。元代青花瓷一般器型高大,胎体厚重,青花呈色鲜艳而深沉。装饰分为主纹和辅纹两类。青花装饰的构成特点是结构满密、层次多而主次分明,搭配有序、风格统一。青花瓷的设计、生产鼎盛时期是在明代,明代青花装饰上承宋元又开清秀典雅之新风,纹饰以植物纹为主,呈色青蓝艳丽。造型上明代趋小型化、日用化。

毛公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口沿上耸立着两只高大的耳朵,半球状深腹,腹下三只兽蹄形足敦结实有力。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毛公鼎内腹部的铭文497字,记述周宣王诰诫和褒赏其臣下毛公,毛公感念周王,于是铸鼎记其事。此鼎为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南青北白(邢白越青)

在隋唐时代、中国陶瓷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系与以北方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组成中国瓷业发展的两大体系和窑场。

邢窑:北方的邢窑产白瓷,釉色类银似雪,稍淡黄清,它是先在胎上涂以保护釉,即化妆土,胎质厚而细洁,瓷质坚硬,器内满釉,外釉往往不到器底,器形光素大方,不施纹饰,瓶多广口短颈,壶为短嘴,器底多如壁形的宽圆圈,被称为“玉壁底”

越州窑:越指浙江地区,唐时称越州,唐代越州窑被誉为“诸窑之冠”南方越窑青瓷胎质坚硬,晶莹光亮,“千峰翠色”。其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釉色微青色而又具有透明度,越窑瓷器的造型在唐代也出现了新样式,壶多为短嘴,有把手或大耳,双龙耳瓶是唐代越州瓷特有的形式。

鎏金

鎏金工艺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到了汉代,鎏金技术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唐代时期大量运用于银器装饰。中国古代鎏金技术多用“泥金法”。其方法是首先将成色优质的黄金锤成金叶,剪成细丝,放入坩埚中加热烧红,按一两黄金加七两水银的比例加入水银混合成金汞,俗称“金泥”。然后将金泥涂抹在所需鎏金器物的表面,其后在火上烘烤器物。水银遇热蒸发,金存留于器表,鎏金器遂成。如果要加厚鎏金层,可反复进行几次。

金缕玉衣

也称“玉匣”、“玉押”,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百宝嵌

明代的漆器以百宝嵌最著名,百宝嵌则以扬州的翥为最著名,故称“周制”。制作方法是用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螺甸象牙等各种珍贵宝物,雕成山水 人物、树木、楼台、花草翎毛,嵌在檀梨漆器上,大则有屏风、桌几,小则有茶具,五彩陆离,美不胜收。

秘色瓷

秘色瓷以青瓷为主。它的烧造地点在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因为是贡物,瓷器制作,极尽装饰之能事。一般均用刻花、划花印花的方法,装饰题材十分广泛。线条洗练,图案活泼,反映出五代陶瓷装饰艺术的较高水平。

忍冬纹

又称卷草。六朝流行的一种植物纹。有人认为它是忍冬花(即金银花)的枝叶变化,也有人认为是莲叶的演变。六朝的忍冬纹比较清瘦和程式化,一般分为三个叶片和一个叶片相对排列。但变化也是多种多样,有单叶、双叶;有两叶顺向、两叶相背。这种纹样有人认为出自近代,其实我国汉代铜镜边饰称为卷云纹的,就是这种卷草纹的前身。到唐代则演变为繁复的卷草,近代也称为香草。

泥人张

天津泥人张是近代天津民间彩塑艺术家的俗称。清末民间发展起来,最早指晚清案头泥塑的代表人物天津张长林,他将天津泥塑提高到崭新的艺术境界,世称“泥人张”。他所塑作品细致工整,健康清新,富于生活实感。张长林以后,“泥人张”彩塑艺术经其子张兆山、其孙张景祜、曾孙张铭的数代积累更加完美,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了古代泥俑陶俑和宗教彩组艺术的优长,又吸取现代雕塑的技巧,成为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它充分体现了天津的地域文化特色,它体现了民间美术发展的精致和雅化倾向。

联珠纹

联珠纹,以圆珠组成一圈环形饰带,其内配以对称动物,是萨珊王朝时期织锦中极为常见的饰纹。在联珠饰带内的动物皆有翅膀,使之成为“天马”“飞牛”“飞鹿”“飞狮”等有翼动物,并把它们用人的装束打扮起来,如颈部缠绶带,口中衔项链,背部放鞍簪,以表现其威武的身姿和凌厉的气势。这种独特的装饰手法,成为萨珊式花纹的典型形式,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中国的织锦工艺纹饰产生了一定影响。

纳石失

元代丝织品中 纳石失最为著名,又称织金锦,是以金缕或金箔切成的金丝作纬线织制的锦。中国古代丝织物加金约始于战国,十六国时已能生产织金锦。

制作方法为:先将黄金打成金,用纸或动物表皮作背衬,再切割成强丝线的片金;也可将片金缠绕在一根芯线之外,即成圆金。织金锦的织造技术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对明清流行的缎织物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满地娇

满池娇在元代绘画性的绣纹里具有特殊意义,其主题是池塘小景,池塘中,莲荷盛开还常配以鸳鸯等水禽,装饰中的“池塘小景”由来已久,“满池娇”名词的初见不晚于南宋,但图案的定型却是由于文宗的御衣图案,元青花中,满池娇就是最常见的一种装饰主题,体现了丝绸装饰的重大影响,并延续到后世,明清陶瓷上大量出现

釉下彩

湖南长沙窑的民间匠师创造出用毛笔蘸色料在瓷胚上写字画画,然后施上透明釉,入窑烧成釉下彩画瓷,是陶瓷史上一项了不起的创造。长沙窑陶瓷多在青瓷上以褐彩或绿彩作装饰花纹,有点以斑点组成图案纹样,有的以轻快奔放的笔法勾绘花卉、人物、鸟兽等,具有鲜明的民间气息。

龙泉窑

龙泉窑 (哥窑)。哥窑主要特征是釉面有裂纹,即开片。

开片:亦称冰裂纹。这种裂纹,是由干釉和胎的收缩率不同而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最先原是烧制上的一种缺陷,但由于纹理具有特殊的效果,以后就人为地使它形成自然的装饰。根据开片的不同形状和大小,又赋予它们以各种名称。例如,纹片极细小如鱼子的,称为鱼子纹;纹片大而呈弧形的,称为蟹爪纹;纹片大小相间的,称为百圾碎。为了区别龙泉的哥窑型瓷器,一般又把大小纹片结合、黄色纹片和黑色纹片参差出现的“金丝铁线”品种称为“传世哥窑”。

釉色:哥窑的釉色有粉青和米色等种。在釉中出现大小气泡的,称为“聚球攒珠”。也有出现葡萄状锈斑的,称为“葡萄斑”。哥窑的瓷胎呈黑褐色,器皿的边缘往往显出一条褐色的边,称为“紫口铁足”。

器型: 盘、碗、洗、瓶、炉、文具等为最多,没有大型过尺的作品龙泉窑釉色苍翠。

钧瓷

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定窑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四神纹

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纹在汉代极为流行,在铜镜、漆器、石刻、砖瓦等各种工艺品的装饰上被广泛应用。汉代把四神看成与辟邪求福有关,它又表示季节和方位。青龙的方位是东,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产生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个分支,它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按时间先后,分成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它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时期后走向衰落,到公元前的夏、商以后逐渐结束。它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的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一带,因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而得名。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皿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

素纱禅衣

国家一级文物,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但连同领袖上的锦缘饰,重仅49克,合每平方米12~13克,结构精密细致,孔眼均齐清晰。轻薄如此,并不靠降低经纬密度,而凭丝线的纤细,作品薄如蝉翼,技艺很高,反映了西汉丝织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显示了西汉纺织业的显著成就。

暗纹陶

暗纹是战国时期陶器的一种装饰技法,是用尖端圆滑的工具,在半干的陶坯器壁上轻轻刻、压花纹,使陶器烧成后在适宜的光线下呈现隐隐发亮的暗花图案,这种陶器称“暗纹陶”,大约始于春秋中叶以后。洛阳烧沟出土的战国陶豆、壶、鼎、盆上,大多施有暗纹装饰,图案有平行线、网状、锯齿、S纹和螺纹等,是战国暗纹陶的代表性器物。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东侧,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发现。现已挖掘四个坑,面积共2.5万余平方米。其中一、二、三号坑呈“品”字形排列。前三个坑共出土有7000余件陶俑、100余乘战车、400余匹陶马和数十万件兵器。四号坑无陶俑,只有回填的泥土。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所罕见的规模庞大的雕塑工艺杰作。这些陶俑,体形高大,形态生动,用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的武士俑昂首挺胸,凛然伫立,神态威严勇猛,具有典型的古代中国人的气概。他们身穿铠甲,腿挂行縢(裹腿),足登方口齐头尖履。战袍和衣裤的衣褶贴体,圆润无皱。有的作按剑状,有的作持长武器状。有轻装,也有重装,轻装可以远行,重装有利于近战。而战马则是体态劲健,似静立以待命。这些都显示了秦始皇威震四海、统六国的雄伟军容,表现了极高的造型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艺术宝库,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明锦

明代丝织工艺发达其统称”明锦”明锦制作习分为四大产区“江浙、四川公西、1广”主要品类有库缎、织金银和妆花三大类,其中库缎又习称“本色花”

妆花:是一种多彩的丝织物。用许多不同色线织成,花纹色彩异常丰富。

本色花:通称库缎或称摹本缎。是在缎地上起本色花。又分亮花、暗花两种。

织金银:它是在缎地上用金线或银线织出花纹。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属炭河里遗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巧夺天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青铜四羊方尊商代晚期世国宝之一。

画像砖

画像砖艺术性较高,有空心砖和方砖两种。空心砖,又称坑砖。空心砖流行于河南、山西等中原地区,方砖多为四川成都地区。

用途:秦至西汉初期,多用于装饰宫殿衙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则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

制作: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而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的。画面内容非常丰富,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

宣德炉

宣德炉是明宣德时官府铸造的一批精美铜器。他们色泽美观,造型古雅,器型丰富。其用途以祭祀 陈设为主,也有日用器具。由于冶铸时加入了色料,宣德炉的颜色相当丰富。主要采用嵌错进行装饰,题材有祥云玉兔 水纹龙八卦等。嵌错之外,装饰手法还有极细的繁刻和銮金

莲鹤方壶

该壶高126厘米宽54厘米,重64.28公斤: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壹冠星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展翅欲飞之鹤: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张口昨舌,更托青铜器的威严之感。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融清新话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被郭沫若先生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粉彩

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出现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有了长足进步,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种瓷器的主要特点是,在彩绘画的某些部分采用了以玻璃白粉打底,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画法渲染,突出表现了物象阴阳、浓淡的立体感,再加以其烧成温度较低,所用彩色比五彩更多而且掺入了粉质,烧成后的色彩也比五彩更为柔软、娇艳,所以又有“软彩"之称。康熙五彩则相对被称为"硬彩"

《园冶》

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明末造园家计成著。该书首先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而详细地记述了如何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并绘制了两百余幅造墙、铺地、造门窗等的图案。书中既有实践的总结,也有他对园林艺术独创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并有园林建筑的插图235张。《园冶》是计成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同时,《园治》采用以“骈四骊六”为其特征的骈体文,在文学上也有其一定的地位。

釉里红

元晚期景德镇民间创造了另一种著名的釉下彩绘瓷器--釉里红。制作方法与青花相似,差别仅在于呈色剂是氧化铜,而非氧化钻,在胚体上绘画图案,罩透明釉后,再经高温烧成,其较大的器物常为玉壶春瓶和盖罐.较小的器物为匝和高足杯,一般图案较疏朗,题材较单纯它的数量远少于青花.因氧化铜对窑温和火焰性质太敏感,稍有不妥,图案呈色就变异,它的罕见恐怕还与元代贵红有关,元代数量较少,清康雍乾三朝纯正鲜艳,是其发展的高峰

斗拱

斗拱,又称枓栱、斗科、铺作等,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和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荷载作用,增大距离,装饰作用,抗震作用。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

窦师纶
初唐著名丝绸纹样设计家。设计的瑞锦、宫绫“章彩奇丽”,常以对鸡、斗羊、翔凤、游麟为题材,图案多取对称形式。因窦爵封陵阳公,故他设计的图案被称为“陵阳公样”。

陵阳公祥

“陵阳公样”,即用对称形式结构的纹样,也是唐代织锦中经常采用并有特色的图案形式。唐太宗时,益州(今四川省)大行台检校修造窦师纶组织设计了许多锦、绫新花样,如著名的雉、斗羊、翔凤、游麟等,这些章彩绮丽的纹样不但在国内流行,也很受外国人欢迎。因为窦师伦被封为“陵阳公”,故这些纹样被称为“陵阳公样”。在西北出土的丝织物,及流传到日本而被保存下来的唐代织物,还可以看到陵阳公样的特殊风格。如唐永徽四年的对马纹锦和对狮、对羊、对鹿、对凤等纹样,都突破了六朝以来传统的装饰风格,又吸收了外来营养,富有独创性。大都以团窠为主体,围以联珠纹,团窠中央饰以各种动植物纹样,显得新颖、秀丽。

榫卯

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

苏州园林

中国明代嘉靖至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私家花园的总称。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数量众多,为世界造园史上所罕见。主要内容是小空间近距离游览和居住。在有限的空间内运用古典造园手法,创造更多的景观为其显著的特点。追求诗情画意的境界,注重表达清风高雅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融建筑、山池、园艺、雕刻、书法、绘画等艺术于一体。集中地体现了古代江南园林的艺术风格和成就。绞撷

戗金

戗金银是中国传统漆器品种,做法是先在漆地上刻画出图画,在刻纹内上漆后,填上金银箔,效果极其富丽,这种技法的源头可上溯到西汉时的填金彩的针刻,针刻是在尚未干透的漆膜上镌刻图案,其线条细若游丝能表现极纤巧的题材,若在纹路内填金箔,便成俄金,俄金出现在西汉中期,南宋时俄金银作品已经极其精美,一交两盒图案布局舒朗,花纹形象优美,工艺水平较高,元代时,嘉兴能金银漆器名气很大,名匠彭君宝对嘉兴漆器、特别是截金银漆器的繁荣有很大贡献

清代家具

清代家具是以造办处宫廷家具为代表,选材考究,做工精细,造型新奇,装饰繁缛,有些明显受到西方家具、甚至建筑的影响,康熙出现,雍正逐渐定型,乾隆走上顶峰,其后逐渐衰落在结构和造型设计上基本继承了明式家具传统,体重显得更加庞大厚重出现了组合柜,可折鲁与拆装桌椅等新式家具,装饰设计上,宫廷与达官显贵使用的家具为了追求富丽堂皇华贵气派的效果,只重技巧,忽略效果,繁琐堆砌,破坏了家具整体美感,背离了家具设计简练实用的原则,民间家具仍以实用、经济为主,清式家具以苏作、广作和京作为代表,被称为清代家具三大名作,造型与装饰设计各具地方特色,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





最后

希望与各位同学
能够在四方相遇...


2025年寒假全国班

2026考研全程无忧班

正在火热接受报名中...

设计手绘/考研快题/设计软件/考研理论

各大班型任你选择!

各班均限额招生,名额不多!

报名越早,座位越靠前

欲报从速!

【四方2025寒假全国班招生简章】这个寒假赢在起跑线!全国校区考研快题、考研理论、设计手绘、设计软件任你选择!
四方2026考研全程无忧班!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研者无畏,你我皆可!

【限额招生】四方考研2025VIP定制班+状元弟子班招生发布!距离你上岸又近了一步!


微信在线客服咨询


长按识别二维码,看你缘分能扫到哪个↓↓↓

添加好友时请备注自己的姓名+学校/工作单位+意向问题,例如:“张三、重大20建筑,重大考研咨询”以便老师能更好的解决你的问题。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898023

四方官网:www.sifangsh.com

绘四方网校官网:www.huisf.cn

▲点击小程序,进入四方手绘官方微店,海量手绘、快题、软件、书籍、设计素材任你选择


▲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

四方手绘武汉校区
四方手绘武汉校区专注于武汉地区各大高校设计类考研与手绘及设计软件培训,覆盖院校:武汉大学、武汉理工、中国地大、武汉科技、湖北工业、等专业:建筑、规划、园林、环艺、工业、视传等,为报考武汉地区的考研学子提供专业备考信息,助你一战成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