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坑道女兵刘禄曾,26年后在纽约就餐,被当时美战俘一眼认出

文摘   2024-10-03 12:12   广东  

点击下方关注  第一时间收到最新内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耳熟能详的歌,伴随着电影《上甘岭》的经典画面,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人的记忆里。

上甘岭战役,那是一场绝地反击,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重要转折。在那43天里,我们的志愿军和所谓的“联合国军”之间,你来我往争夺战线无数次,硝烟背后是无数志愿军将士的坚定与勇敢。

他们在连续的战斗中击退敌人900多次的冲锋,顽强地守住了阵地,赢得了这场硬仗。在那一片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不只有那些肌肉炸裂的男兵,还有我们今天的女英雄——刘禄曾。

一次不经意的重逢

1979年4月某一天,刘禄曾,这位原本在外交部的工作者,随同教育学泰斗吴贻芳博士前往美国交流学习。在一家名叫的餐馆用餐时,她感觉到一位中年美国男子似乎在偷偷观察她。

不久,这位中年美国男子走过来,主动搭话:“请问这位女士,你是来自中国的吧?我记得你姓刘,曾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官,并且还服过兵。你还记得我吗?我叫伯特纳,是你们当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俘获的美国战俘。”

这番话唤醒了刘禄曾深埋心底的记忆,上甘岭的那段艰苦岁月突然历历在目。

刘禄曾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她的曾祖父,晚清名臣刘秉章,见证了国家的衰败,从文转武,成为了抗击外敌的将领,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家庭的熏陶下,刘禄曾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努力学习后,她考入了国内第一所接受西式教育的大学——东吴大学,主攻外语。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抵抗美军的南侵,中国派出了志愿军过鸭绿江,参与这场正义的战争。在战场上,我们的志愿军英勇善战,屡建战功。

然而,在众多战斗胜利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缺乏外语人才,急需有能力的翻译官到前线参与情报交流。这时,刘禄曾毅然决然地参军,奔赴前线。

翻译情报、审讯俘虏

年轻的刘禄曾抵达战场后,所见的不仅是滚滚硝烟和遍地火光,而是生死存亡的较量。尽管心中有恐惧,但她知道,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必须无怨无悔地走下去。

到了前线,刘禄曾的主要任务是翻译情报。这项工作虽然不需冲锋陷阵,但却需要随时准备接受战火的洗礼。军队中的情报翻译与一般的翻译工作大不相同,涉及大量军事术语和专业名词,这些对刘禄曾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

为了提高翻译效率,刘禄曾夜以继日地苦学专业术语,因为获取情报的速度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利。后期,她在情报翻译上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

同时,她还需要参与审讯俘虏。面对比她壮硕许多的战俘,二十岁的刘禄曾没有丝毫畏惧,而是以理服人,动之以情,进行审讯。其中就包括后来在美国餐馆中认出她的伯特纳。

伯特纳曾是一个无名小卒,过去在美国一家餐馆洗碗,生活漫无目的,工作也是敷衍了事。因一次小偷小摸被捕后,美军给了他一个“不服刑就入伍”的选择。他懵懵懂懂地被送上了朝鲜战场,成了一名不情愿的士兵。

面对这样的战俘,刘禄曾并没有嘲笑或歧视他,而是和蔼地向他解释,他在美国的罪行虽小,但到了朝鲜作为侵略者,对朝鲜人民进行屠戮,这才是真正的大罪。在刘禄曾的劝说下,伯特纳开始反思,最终内心受到了触动。

之后,当伯特纳因病高烧不退时,刘禄曾召来军医进行治疗,并亲自慰问,表现出对敌人的人性关怀。这种温暖最终让伯特纳感到庆幸,他曾被志愿军俘虏。

而在战场上,刘禄曾不仅是翻译和审讯的专家,她还是心理战的高手。在战场上,除了硝烟和炮火,还有声音的战争——通过广播向敌军传播信息,瓦解敌人的战斗意志。

抵达前线广播站并不易,路上危机四伏,经常有美军的炮火轰炸。但这些都没能阻止刘禄曾。她坚定地穿过战地,到达广播站,成了那里唯一的女兵。

在夜深人静时,她放送西方的经典歌曲如《欢乐颂》、《平安夜》等,希望通过这些熟悉的旋律让敌人产生归乡的思念,激发他们的厌战情绪。同时,她也用流利的英语对敌方进行心理攻势,讲述志愿军对俘虏的优待政策,这些都有效地动摇了敌军的士气,使得美军频繁换防,给了志愿军更多战略机会。

后来,这位战场上的“东方夜莺”以她的声音和歌声成为美军中的传奇。美军士兵们称她的声音为战地上的安慰与希望。

刘禄曾,一个出身书香世家的女子,没有忘记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英勇地站在了战场前线。她的工作不仅仅是职责的履行,更是对战俘的人性关怀。26年后,那位曾是敌人的美国战俘伯特纳,在一个偶然的相遇中,依旧记得那位给予他温暖和改变的中国女兵。他们的重逢,不仅是个人的历史,也是两个国家间复杂情感的一个缩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点下方头像关注,再点亮【赞】+【在看】一起讨论吧。

职场小女子
关注社会现象,家庭关系,财富观念,人性哲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