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资源】10本让我们静下来的经典访谈录!

文化   2024-12-10 06:01   河南  

本期书单关键词:访谈录书单,10本书让我们与一众名家面对面畅谈人生!

1《博尔赫斯谈话录》

博尔赫斯,即便放在群星璀璨的世界文坛上,

他依旧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

《博尔赫斯谈话录》是他在晚年的11篇精彩谈话

博尔赫斯的性格与谈吐,至少同他的作品一样意味深长,饱含智慧。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虽然失去了视力,却依然游走四方

靠心灵去感知、探索这个世界,口授诗歌、寓言和故事。

博尔赫斯作品中无处不在的主题,耄耋之年炉火纯青的思想,交织闪耀在这十一篇谈话中,使人得以一窥这位文学巨擘的心灵堂奥。

失明的博尔赫斯像古哲人一样与人交谈,而时间恰巧记录下谈话,人类最古老的口述传统很符合博尔赫斯的理念。

谦逊是博尔赫斯随身携带的大棒,年至八旬仍悔其少作,依旧像博闻强识的富内斯般旁征博引。

博尔赫斯透过语言和文字去构造不一样的世界:每当我们造就美,我们便创造着神。

2‍《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核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

这是人类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一道无法磨灭的伤疤。

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作为大名鼎鼎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了写这本书,冒着核辐射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那片死亡之地。

她耗时三年,走访了数百位亲历者,全景式展现了这场我们时代毁灭性核灾难的整个过程。

由此得到的,是一个比事故本身更复杂,也更恐怖的故事:悲剧背后不仅仅是天灾,还有人祸!

这也是这本纪实文学的伟大意义:它让我们正视埋藏在深处的真相。

只有正视真相,才能让现实变得更好。

3‍《开场:女性学者访谈》

有这么一本书,它里面记录的全是超级厉害的女性学者的故事。

这些女性学者,她们非常不一般,比如霍克希尔德,她是情感社会学的开山鼻祖;

戴锦华,她是中国女性主义研究的领军人物;

上野千鹤子,她在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界可是大名鼎鼎的。

她们虽然国别不同、领域各异、代际也参差不齐,但她们都是业界翘楚,是历史亲历者,也是时代风向标。

她们的生命经验,不满与困惑,野心与梦想,我们一起倾听、辨认、诉说、书写。

作为干货满满的一本谈话录,相信每个女性都会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受,收获力量和勇气。

4‍《巴黎评论·作家访谈》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

自1953年创刊号中的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

迄今为止,这套书已经收录了100多位当代著名作家的访谈录,几乎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

其中包括纳博科夫、马尔克斯、海明威、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等文学巨匠。

可以说,作家访谈已已经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

让我们看到了作家们作为普通人的真实面貌,也认识了超多有趣的灵魂!

5‍《我不想保持正确》

米歇尔·塞尔的见解触动了我的灵魂!

作为福柯的门生和思想上的伙伴,他在法国哲学界享有盛名。

他与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的五次深度对话被集结成册,内容涵盖了文化、时间、科学、成长等诸多领域,对话精彩纷呈,充满了引人深思的警句。

塞尔拒绝为了取悦大众或权威,而牺牲自己的独立性。

他提出:“评判不如行动,议论不如创造。只有亲自挖掘,才能了解煤的真实颜色。”

他毫不留情地抨击空洞的言辞和虚伪,鼓励人们坦率地展现自己的真实想法,真是令人振奋!

塞尔的理念启示我们,真正的智慧和创新源自于独立的思考和自由的探索,而不仅仅是追求所谓的“正确”。

6《鱼丽之

木心,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这本《鱼丽之宴》,是木心接受记者采访的问答集

他说话也像他写文章,思路和文字都千回百转的。

“我发现很多人的失落,是忘却了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就此变成自己少年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可以说,木心风格不是“一脉相承”,而是“多脉相承”。

他的精神气脉既系于春秋、魏晋、汉唐的华夏文化,又源于古希腊的悲剧精神,而思维特征和艺术格调却又是西方现代派的,且与近三十年来最深思熟虑的西方人文思想息息相关。

7《番石榴飘香》

马尔克斯的作品,是世界公认的文学之巅。

《番石榴飘香》这部访谈录内容涉及马尔克斯人生的各个方面,穿插着门多萨介绍谈话背景的优美散文,被誉为“打开马尔克斯世界的钥匙”。

《番石榴飘香》可说是最有名、流传最广的马尔克斯访谈录,书中的许多句子后来都成了我们心目中马尔克斯的标志性言论。

在书中,门萨和马尔克斯两个拉美作家好友谈童年、谈女人、谈创作,谈《百年孤独》和《族长的秋天》,谈魔幻现实名与利。

门多萨以传记叙事和访谈对话结合,将此书整出了一种纪录片的蒙太奇效果。

莫言、余华等几乎所有一线作家,在谈到自己的文学创作历程时,都会提到这本书。

8《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

1998年,罗贝托·波拉尼奥写了一本叫《荒野侦探》的书,有个记者叫玛丽斯坦,发现了这个能跟读者交朋友的作家。

他们通过几封信成了好朋友,还聊了很多关于“真理”和“结果”的话题,这次聊天成了波拉尼奥生前最后一次接受采访。

这次采访被还收录了一些波拉尼奥和其他南美记者的对话,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位“拉丁美洲的艾略特或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

这些对话围绕着波拉尼奥的创作、他那本神奇的书《2666》是怎么来的,还有他和同时代的作家朋友们是怎么相处的。

这些轻松有趣的对话都是在波拉尼奥写《2666》的时候完成的,展现了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对爱情的追求,还有他对死亡疾病的深深担忧。

9《把自己作为方法》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

《把自己作为方法》不仅是一部关于项飙的个人成长方法论,更是一次深入自我认知与人生实践的深刻反思。

项飙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的“把自己作为方法”需要我们以自身为工具,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和实践,来探索和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论不仅适用于学术研究,更可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鼓励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敢于挑战自我,从而在不断的试错和修正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而如果我们连真实的生活都失去了感知力,又如何能建立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思维,切实的解决问题呢?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只有尝试通过批判性思维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才会避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10《独抒己见》

《独抒己见》这本书就像是纳博科夫文字迷宫的解密工具。

选出来的内容特别难得,几乎都是关于纳博科夫个人的东西。

有22次他接受媒体采访的对话,11封他写给杂志编辑的信,还有14篇他的评论文章,包括那些在其他书里不太好归类的昆虫学研究文章。

从某种角度看,这些选出来的内容就像是他的一个声音,表达了他的看法和意见。

和其他小说不一样,这本书更像是纳博科夫自己的故事,他在里面直接、清楚地分享了他在小说里很少提到的想法和喜好。

这些坚定的看法背后,展现了纳博科夫的生活和思想,让人感觉特别清晰。

纳博科夫说,沙漠孤岛比一座城市更激动人心。

这本书,让我们得以踏上他脑海中那座险峻而美妙的沙漠孤岛,开始一段独一无二的旅程。

访谈录书单电子书下载链接,点击文章末尾左下方阅读原文自动跳转,欢迎点击下方点赞、在看和转发按钮

(特别声明:所有电子书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chui-770删除)

小书呆读书纪
海量电子书免费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