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瞄准“小切口” 办好“大民政”

政务   2024-09-30 21:33   湖南  


“民政作为民生之政、为民之政,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保障发展的第一线。”攸县县委书记李鹏程表示,攸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事不在小、关键在办”的态度,瞄准“小切口”,办好“大民政”,把民政事项一件一件办好、民生工程一年一办成,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倡导互助养老
农村老人生活有滋有味

“民政工作汇聚民心,要善于通过开展具体活动,办好老百姓需要的事情。”李鹏程认为,把老百姓关注的民生工作抓好了,党委政府的威信更高了,“两个确立”的基层基础就会更加坚实。

攸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乡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较多。

10多年前,从大学退休的老教授夏昭炎和夫人杨莲金回到老家谭家垅村高桥屋场,修整祖宅,建了一间农家书屋,带领孩子们阅读,开设百姓课堂,给村民讲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还组织村里的妇女和老人成立了文体队,把书屋前的水泥坪当“乡间舞台”。

一时之间,“孩子们在书屋阅读、乡亲们到讲堂听课、农妇们去广场健身”的模式被“一传十、十传百”。

夏昭炎夫妇“把文化种在村里面、种在老百姓心里面”的实践启迪着攸县县委县政府。2018年,“高桥农家书屋”的经验开始在全县推广,小书屋、小讲堂、小广场,有了一个新名字:门前三小。

政府推动,民间响应。这些年,“门前三小”建设如火如荼。李鹏程说,“门前三小”之所以受到群众欢迎,在于它真正把公共文化服务向村(社区)、向基层延伸。如今,它的功能早已不止于“三小”,还解决了群众许多急难愁盼问题。

攸县春联街道盘龙村的“门前三小”,由村里闲置的盘龙小学改造而成。一栋两层楼房,不只是“小讲堂”和“小书屋”那么简单。

随手推开一张虚掩着的房门,方方正正的象棋桌前,两位老者下棋下得正酣,旁边观棋者看得入神。坐在门口的老人自豪地说:“这是村里给我们老年人建的‘长者之家’,可以休闲娱乐,很舒服。”

盘龙村有3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2023年,在上级政府部门指导下,村里投资建设了“长者之家”。除了这间棋牌室,还配备了保健室、老年活动室、长者餐厅。

村民尹育英和这个地方有不解之缘。退休前,她曾在原盘龙小学教书育人,如今65岁了,每天三餐饭点,她还是会来到这个熟悉的地方,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

“三菜一汤,又方便又便宜又好吃!”尹育英每餐吃饱后,再打包一份带回家给老公。“他中风8年,我一个人做饭很麻烦。有餐厅后,他吃得好,我也没有了做饭的繁劳。”

盘龙村党总支书记朱忠民介绍,长者餐厅按照8元/天的标准(早餐2元、中晚餐各3元)向老人收取助餐费用,基本维持原材料成本。

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全村将近300个年轻人参与进来,募集物资10余万元开展村互助养老。加上对社会提供用餐服务(早餐3元、中晚餐各6元)所得的利润,能够支付正式员工的工资。

在管理上,所募集资金由老人选出的代表进行管理,使用情况及结余资金进行公示公开。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会自愿参与食材清洗和食堂清洁,有的还把家中种植的新鲜蔬菜瓜果带到食堂与大家共享。


 

一些热爱保健养生的老人早晨用餐后,常常聚集在“长者之家”不远处的高速桥下练太极拳。


朱忠民说,桥下是一处休闲娱乐广场,村党支部经常在这里开展老人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赶上县里文化部门“送戏下乡”,就更热闹了。


李鹏程对于这种“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互助养老新模式很是认可,“既解决了农村老人吃饭难题,打通了农村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又激发了群众互助互爱互帮的热情,凝聚了人心。”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攸县农村,能人主导、社会资助、乡贤引领、抱团取暖的互助养老模式逐步成型,老人们的生活愈发有滋有味。

  

推行“五化”标准

让城区老人获得贴心服务


座落于攸县谭桥街道流和社区的康泰养老中心,依山而建,空气清新。


一阵欢笑声从养老中心一楼大厅传来。循声而入,十几名老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有序开展趣味玩套圈活动。刚刚套中两个圈的老人,获得了抽纸和杯子,在众人的欢呼声中,乐得合不拢嘴。


86岁的朱桂英2018年就入住了康泰养老中心,她笑容满面地说,“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房间布置得温馨整洁,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很好,每天过得很开心,这里就是我的家!


朱桂英老人脊椎动过手术,在中心医疗护理人员的照料下,她现在身体恢复得不错,还经常和老朋友一起做经络养生操。


院长邓风华说,康泰养老中心运营以来,深受老年人青睐,179张床位,入住率达到了95%。除了专业护理、营养膳食、丰富的文娱场所,中心还与当地卫生院合作成立了医务室,为老人提供基础医疗服务。



李鹏程介绍,近年来,攸县创新“党建+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激发养老服务机构党组织“头雁效应”,推动组织建设规范化、服务模式多样化、日常管理精细化、人才培育制度化和考核考评精准化,确保全县各级养老机构有序健康发展。

前,攸县已成立养老机构党组织7个。“以前中心没有党支部,老党员感觉找不到党组织。”邓风华说,成立党支部后,不但增强了老党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更提高了养老中心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除因地制宜建设各级养老机构外,攸县还适应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利用“12349”居家养老信息平台,推出9大项43小项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同时建成1个“中央大厨房”,形成“一个中心”托起“10个城市社区”和“13个养老驿站”的配送体系,有效解决了失能、失智、独居及日托老人餐饮问题。

临近中午,位于攸县城区党校路的颐宁园中央大厨房内,厨师们正在忙碌着,不一会儿,十道热气腾腾的主菜一一出锅,搭配四个凉拌菜、两种汤、两种稀饭和四种西瓜水果,香味儿弥漫整个餐厅。

11点半后,餐厅逐渐热闹起来,前来用餐的老人络绎不绝。有老人说,“最主要的是这边菜品多,饭的品种也多,有稀饭又有干饭,有白饭还有杂粮饭,吃起来很随意很开心也很舒服。”

“我在这里吃胖了六斤!”段俊美老人是餐厅的常客,每天中午都来“打卡”,“自己一个人在家做饭,菜多了吃不完,做少了又难得开火。餐厅的饭菜口味很好,我吃得很习惯。”


颐宁园中央大厨房由攸县颐宁园老年公寓承接运营,在攸县民政局的指导下,标准化打造了一个面积600平方米以上的长者餐厅,集中就餐的老人每餐10元,需上门送餐的老人每餐12元,普通市民则按每餐15元收费。


负责人刘春花说,长者餐厅的菜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整体味道清淡不油腻,便于消化。“我们还安排一位医生在餐厅给老人做一些简单的体检,给老人一些建议,告诉他们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老年人非常认可。”


中央大厨房不仅建立了“全职+兼职+志愿者+义工”相结合的送餐队伍,为四个街道提供送餐服务,还将助餐送餐配餐服务与针对独居、空巢、残疾等特殊群体的探访、关爱、精神慰藉等居家和社区服务有机结合,让老人享受多元化的贴心服务。


探索“四融四强”

让殡葬改革精准切合民意


殡葬改革,涉及民风民俗和传统观念,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让老百姓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彻底转变不是件容易的事。”李鹏程认为,推进殡葬改革必须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改起。


过去,攸县农村存在丧葬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等不良风气,社会影响不好,群众负担加重。


2020年,攸县启动新一轮殡葬改革,定下了目标:实现县域内殡葬费用整体下降30%以上,农村单次丧葬治理费用控制在3万元以内;至“十四五”末,实现全县火化率100%,节地生态安葬率55%以上,各乡镇(街道)建设至少1处农村公益性公墓。


新一轮改革初期,县里成立了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县殡葬改革领导小组,3万多名党员干部带头落实,签订了推动殡葬改革承诺书,承诺身后实行“遗体火化,丧事简办”。


网岭镇武仓村老村支书罗玉奇还带头把自己家里置办的棺材卖掉,带动村里其他几位老党员主动把自己的棺材卖掉。


“这位老支书的行为真是了不起!”李鹏程表示,这说明殡葬改革得到了基层干部认同,“我们要继续推行,赢得百姓的信任,获得老百姓的认可,让改革朝着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


那一年,攸县大力推行惠民政策,亡者家属可凭火化证明领取1000元补贴,城乡低保对象、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由县财政全额补贴1800元。


同步实施殡葬服务降费专项整治后,县殡仪馆所有殡仪服务项目、公墓价格整体降费30%以上。此外,遗体火化后选择在合法公墓内节地安葬每例奖励1000元,不占地(撒骨灰)的奖励5000元。


紧接着,攸县县委县政府又在石羊塘镇全域、其他乡镇各选取一个村的方式试点,以“三个三”(遗体3小时内火化、骨灰3天内安葬、丧事3万元以内办好)等殡葬改革措施,破除丧葬陋习,弘扬文明乡风。


“我们村过去办丧事至少需要花费8万,实行‘三个三’后,全村老百姓一年能节省丧葬开销150多万元。”新市镇大头村支部书记吕湘武说,殡葬改革破冰的关键是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村民们看在眼里,心里有触动,才有可能落实到行动。


大头村村民王新恒感触很深,在自己76岁这年,他写下了《归者的箴言》,约定自己的身后事全过程不设灵堂、不戴孝,免花圈、锣鼓、道士、酒席,发动自己家族成员践行“遗体火化,丧事简办”。


去年,攸县又把殡葬改革融入党的建设、强化思想引领,融入乡村振兴、强化目标同向,融入日常生活、强化群众主体,融入民政工作、强化系统发力。各村根据不同村情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村规民约,从制度层面规范婚丧喜庆等事宜。


村里的老党员、老支书、老教师等组成“五老宣讲团”宣传殡改政策,发挥村老龄工作者协会和红白喜事理事会作用,对即将离世者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第一时间通知村组干部开展临终关怀,主动上门动员火化,全程介入推动丧事简办。


渐渐地,殡葬改革得到了更多老百姓的拥护,成为攸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重要内容,纳入“门前三小”创新基层治理重要课题,各家各户都有了《殡葬改革顺口溜》《殡葬改革七问七答》等口袋书。


3年多时间,攸县殡葬改革成效明显。全县遗体火化率提升近14个百分点,单次丧事费用绝大部分从12-15万元下降至3-6万元,有的甚至更低;绿色安葬渐成常态,火化后绝大部分采用少占地或不占地的方式安葬,仅撒骨灰累计达177例,是2010年至2020年10年间的177倍;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2020年至今,按照“三不”“三不改变”“三园”理念建成农村公益性公墓12处。


李鹏程说,攸县在民政民生方面准备花三到五年时间,持续推进殡葬改革,力争一年初见效、两年大变样、三年成新风,努力使农村文明程度、乡风村貌有一个比较大的改善。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一审:邓文艳
二审:刘 珍
三审:高兰祥

湖南民政
权威发布、真诚沟通、服务公众、民政为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