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
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上升
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不合理
不良饮食行为或家长喂养不当
可导致儿童青少年肥胖的
发生发展
如何让孩子远离肥胖呢?
听听药师怎么说
↓↓↓
不同年龄段
肥胖判断
孩子的健康、发育情况一直是家长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肥胖?其实,每个年龄段都是有参考标准的,对照一下标准,看看自己的孩子在哪个水平:
● 2~5岁儿童超重与肥胖以身高别体重或年龄别BMI标准差法进行判定,详见表1~3。
● 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以BMI进行判定,凡BMI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超重”界值点且小于“肥胖”界值点者为超重;凡BMI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肥胖”界值点者为肥胖,详见表4。
怎样才能合理膳食,守护孩子健康成长呢?
根据营养科学理论、中医理论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在经过《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专家组共同讨论、建立共识的基础上,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日常食养提出6条原则和建议。
1. 小份多样,保持合理膳食结构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应保证平衡膳食,达到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及比例适宜。
日常膳食做到食物多样,每天的食物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禽畜鱼蛋奶类和大豆坚果类,达到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摄入25种以上食物。选择小份量食物以确保饮食多样性,根据儿童青少年的能量需求控制总摄入量。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杂豆的比例,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优选鱼、禽、蛋、瘦肉、奶制品和大豆制品。
2. 辨证施食,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肥胖儿童青少年食养要从中医整体观、辨证观出发,遵循首重脾胃的原则,兼顾合并症,因人因时因地施食。
儿童青少年应依据地理环境和饮食习惯选择合适食物。肥胖儿童青少年应根据四季变化调整饮食,春季早起并增加运动,夏季避免冷饮,秋季减少辛辣,冬季可适量食用白萝卜、大白菜等甘寒食物。
通过中医辨证,对肥胖儿童青少年进行膳食管理和生活方式的系统干预,根据个人体质优化膳食结构,重视脾胃功能的调养,以预防和控制肥胖。
3. 良好饮食行为,促进长期健康
养成健康饮食行为是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重要途径。偏食、过食等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易导致儿童青少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常,痰湿停聚,增加肥胖风险。
儿童和青少年应避免挑食和暴饮暴食,用餐时细嚼慢咽,用餐后立即离开。他们应每天定时吃三餐,三餐能量摄入分别为全天总能量的25%~30%、35%~40%和30%~35%。
肥胖儿童和青少年应先吃蔬菜,再吃鱼、禽肉、蛋和豆类,最后吃谷物和薯类。零食方面优先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如奶制品、新鲜蔬果和原味坚果,注意营养标签,限制高油、高盐、高糖的加工食品;零食能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0%,控制动物性食品、油炸食品、甜食和饮料摄入量。
4. 积极身体活动,保持身心健康
充足的身体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也能预防和控制肥胖。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专业老师指导下,从每天20分钟开始,逐步增加至每天20至60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并养成习惯,鼓励多种运动方式结合。
同时,我们更要关注肥胖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肥胖儿童青少年正确认识体型,结合心理和情绪干预,关注情绪性进食、限制性进食等不良饮食行为,指导肥胖儿童青少年做到合理膳食,更加有效促进身心健康。
5. 多方合作,创造社会支持环境
通过多种途径,开展营养教育,向儿童青少年和家长传播肥胖预防控制相关营养健康和传统食养知识技能,包括肥胖的原因、不良影响、干预措施等,避免肥胖歧视。家庭、学校和托幼机构在预防儿童青少年肥胖方面扮演关键角色。
家长应增强营养知识,确保孩子饮食均衡,培养良好饮食习惯。学校开设适应学生年龄的营养课程,确保体育课质量。社区普及肥胖防控知识,提供适合儿童的运动场所等。政府引导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品的生产,减少营销,共同营造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社会环境。
6. 定期监测,科学指导体重管理
定期监测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和腰围等指标,分析动态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趋势并采取有效措施。
鼓励肥胖儿童青少年测定体成分,明确肥胖特征。学校定期监测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腰围,评估肥胖状况,并向家长提供反馈及干预措施。建议家长定期记录孩子的身高和体重,注意变化趋势,并在有异常时咨询专业人士。
肥胖儿童应在专业指导下管理体重,包括定期测量、设定管理目标、评估生活习惯,并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计划,以培养健康行为,逐步达到健康体重。对于疾病原因导致的肥胖,需要及时治疗相关疾病。
中医药学将肥胖归属于“脂人”“膏人”“肥人”等范畴,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医认为,肥胖属本虚标实证,辨证涉及痰、湿、热等病理因素,常兼夹痰湿、血瘀、气郁等标实之证,其病位多在脾胃,与肾气虚关系密切,并可涉及五脏。
常见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如下:
1. 胃热火郁证
临床表现:多食,消谷善饥,大便不爽,甚或干结,尿黄,或有口干口苦,喜饮水,舌质红,苔黄,脉数。
食药物质推荐:鲜芦根、淡竹叶、葛根、甘草等
主要材料:鲜芦根30g,淡竹叶5g,荸荠6个。
用法用量:代茶饮,每周3~4次。
2. 痰湿内盛证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身体沉重,肢体困倦,脘痞胸满,可伴头晕,口干而不欲饮,大便黏滞不爽,嗜食肥甘,喜卧懒动,舌淡胖或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食药物质推荐:橘皮、茯苓、薏苡仁、赤小豆、砂仁等
用法用量:可代替部分主食食用,每周2~3次。
3. 气郁血瘀证
临床表现:肥胖懒动,喜太息,胸闷胁满,面晦唇暗,肢端色泽不鲜,甚或青紫,可伴便干,失眠,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苔薄,脉弦或涩。
用法用量:可代替部分主食食用,每周2~3次。
4. 脾虚不运证
临床表现: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脘腹痞闷,或有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则尤甚,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大便溏或便秘,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
食药物质推荐:茯苓、山药、芡实、白扁豆、莲子、大枣
用法用量:可代替部分主食食用,每周2~3次。
5. 脾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易于疲劳,四肢不温,甚或四肢厥冷,喜食热饮,小便清长,舌淡胖,舌苔薄白,脉沉细。
食药物质推荐:益智仁、刀豆、肉桂、黑胡椒、丁香、生姜等
用法用量:佐餐食用,每周2~3次。
6. 其他常见症状食养方举例
(1)茯苓眉豆煲扇骨
主要材料:茯苓15g,眉豆30g,猪扇骨100g,生姜3片。
主要功效:健脾安神、利水渗湿。适用于脾胃虚弱、身体困重或肢体轻度浮肿者。
(2)山楂竹菊饮
制作方法:将山楂、淡竹叶和菊花放入壶中,加开水冲泡。
主要功效:清热、消积、除烦、疏肝明目。适用于目赤肿胀、口舌生疮、肉食积滞者。
(3)三仁馒头
主要材料:核桃仁10g,甜杏仁10g,桃仁3g,面粉50g。
主要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活血化瘀。适用于大便干结、咳嗽喘息、气血不畅者。
(4)薏苡仁茯苓鲫鱼汤
主要材料:薏苡仁20g,茯苓15g,橘皮3g,鲫鱼1条,冬瓜150g,生姜数片。
主要功效:健脾祛湿、理气化痰。适用于脾虚湿盛所致水肿、腹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