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预防医学会
通信作者:余文周
摘 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关键词】预防接种;疫苗;知情同意;专家共识
预防接种是控制乃至消灭传染病最经济、安全和有效的手段[1-3]。预防接种工作能否成功实施依赖于服务提供方和受种者或监护人双方的行动,而联系双方行动的就是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情和告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疫苗管理法》)第七十七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依法了解疫苗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公民接受医疗卫生服务,对病情、诊疗方案、医疗风险、医疗费用等事项依法享有知情同意的权利”,明确了受种者及其监护人对疫苗和预防接种的知情权利;《疫苗管理法》第四十五条也对接种单位工作人员的告知进行了规定。在中国现行法律制度中,除《疫苗管理法》外,《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对包括预防接种在内的医疗卫生服务均作出了医疗卫生人员充分告知的规定,同时也赋予了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知情同意的权利,这是法律和伦理的基本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认为包括预防接种在内的医疗卫生服务都需要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获得疫苗接种同意可以采用书面同意、口头同意和其他方式,无论哪种方式均需要能够证明受种者的真实意愿。在需要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医疗卫生人员应允许年龄较大的儿童和青少年(未成年人)表示其接种疫苗的真实意愿。了解疫苗接种的获益和风险是知情同意的前提,沟通策略和材料不仅需要适合父母,还需要适合年龄较大的儿童和青少年(未成年人),提供给孩子的信息水平应与他们不断发展的智力及他们的心理成熟水平相适应[4]。纵观国际社会,大部分国家一直在实施预防接种知情告知。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国家儿童疫苗伤害法案》要求所有管理疫苗的卫生机构在每次接种疫苗前,必须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提供“疫苗信息声明”(vaccine information statement,VIS)。目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制定了包括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流感病毒疫苗、乙型肝炎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等共28种疫苗的VIS,每个VIS的内容包括对疫苗所预防疾病的简单描述以及疫苗的风险和益处[5]。日本政府要求所有父母填写一份详细的预防接种调查问卷,并在政府提供的《母子健康手册》中记录任何可能的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父母必须先阅读该手册并同意接种后,儿童才能接种疫苗[6]。这些国家预防接种告知的内容通常包括:适合接种的疫苗;疫苗对个人和社区的预期获益和风险;疫苗所预防疾病及未接种疫苗的疾病风险;影响免疫接种决定的任何其他信息(如常见不良反应、禁忌证、接种途径等);如果在接种疫苗后发生了可报告的不良事件,则必须立即与疫苗接种者或其他医务人员进行磋商[7-8]。
1. 总则
1.1 预防接种知情
1.1.1 预防接种知情权
知情即了解并掌握事物的本质。知情权首次出现在中国1994年颁布实施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六十二条中。医疗知情权是指患者及其家属在医疗活动中获取、知晓有关自身病情、并发症、治疗效果、转归、药物不良反应等诊疗措施和风险信息的权利[9]。《疫苗管理法》第七十七条也对公民的知情权作了说明。预防接种知情权指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有权知晓所接种疫苗和疫苗所预防疾病的相关情况。
1.1.2 预防接种同意权
1.1.3 预防接种知情同意
1.2 预防接种告知
告知是指告诉某人或某个组织使其知道某件事情。预防接种告知是指医疗卫生人员告诉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的疫苗和疫苗所预防的疾病等相关信息。
1.3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
1.3.2 预防接种知情和告知自身特点的双向性
1.3.3 预防接种知情和告知关系的二重性
1.3.4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和决策关系的决定性
1.3.5 受种者选择和疫苗犹豫
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在接种人员告知疫苗有关情况后,其最终的选择为接种或不接种(如选择接种,则可能存在疫苗品种或接种方案的选择),但在选择过程中会产生疫苗犹豫。疫苗犹豫是指在疫苗服务可及的情况下对接种疫苗产生延迟或拒绝的态度,主要受到受信任度(confidence)、自满度(complacency)和疫苗服务便利性(convenience)等因素的影响[17]。倘若医疗卫生人员告知信息不全面,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又过于自信,则会导致疫苗犹豫的发生。疫苗犹豫会影响人群疫苗的接种水平,导致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威胁人群的健康。中国发生的多起疫苗相关事件已经影响了公众的接种信心[18-20]。WHO将疫苗犹豫列为2019年全球卫生面临的十项威胁之一[21-22]。疫苗犹豫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减少疫苗犹豫有利于提高接种率和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而科学客观的告知将有利于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对预防接种工作的知情,从而减少或消除疫苗犹豫。发生疫苗犹豫的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对疫苗接种的态度和行为容易经干预而改变,且往往会主动寻求有关疫苗接种的信息,因此有效告知会影响疫苗犹豫者的最终决策[23-24]。
1.4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意义
1.4.1 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获益
1.4.2 实施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或接种单位获益
1.5 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过程
1.5.1 告知时机
1.5.2 告知方式
1.6 预防接种告知内容
《疫苗管理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医疗卫生人员实施接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现场留观等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应当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有接种禁忌不能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向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并如实记录提出医学建议情况”。根据中国法律法规要求,预防接种告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6.1 疫苗所预防疾病
1.6.2 疫苗简介和接种建议
1.6.3 预防接种禁忌
1.6.4 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置
1.6.5 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包括预防接种后现场留观时间、出现不良反应的处置方法,还应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在接种疫苗前的准备和接种疫苗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除《疫苗管理法》第四十五条外,根据中国法律法规要求(例如《民法典》、《疫苗管理法》其他规定、《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权利与接种义务、如实陈述受种者情况的义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与补偿等事项、费用负担、影响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生产工艺等情况,凡是能够对理性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自主决定产生影响的信息,即符合“理性人标准”的信息,均应成为告知的必要内容。
1.7 预防接种告知和知情同意过程
1.7.1 预防接种告知和知情同意过程推荐
1.7.2 预防接种知情同意流程
1.8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
1.8.1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的内容
非免疫规划疫苗是指由居民自愿接种的除免疫规划疫苗以外的其他疫苗。居民自费或通过其他方式支付疫苗费用和接种服务费。
医疗卫生人员要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告知,告知的内容包括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现场留观的注意事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自愿选择非免疫规划疫苗时,还应当告知费用承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方式。除此之外,在有充足证据情况下,还应告知非免疫规划疫苗和免疫规划疫苗之间、非免疫规划疫苗与非免疫规划疫苗之间可以同时接种,但其同时接种需参照相关工作规范、免疫程序、接种指南或方案、指导意见、疫苗说明书执行[33]。
1.8.2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与宣传推广的区别
1.8.3 自愿选择和费用自理
1.8.4 同时接种和优先接种
1.8.5 同效替代
1.9 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推荐格式
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主要包括三部分:
(1)预防接种告知内容:包括疫苗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还可包括费用承担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方式。
(2)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填写的内容:包括对告知内容知晓和同意接种疫苗、签名以及日期。
(3)医疗卫生人员填写的内容:包括签名和日期。各地可以在提供的模板基础上增加内容。
2. 乙型肝炎疫苗
2.1 疫苗针对疾病
2.1.1 病原学
2.1.2 临床特征
2.1.3 流行病学特征
[37]。1992年将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开始对新生儿接种HepB,2002年将HepB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14年全国1~29岁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HBsAg流行率较2006年进一步下降,分别为0.32%、0.94%和4.38%
[37]。
2.2 疫苗简介
2.2.1 疫苗免疫原性
[39]。初次接种3剂HepB的无应答者再接种3剂疫苗后大部分能阳转[40]。中国生产的基因重组HepB在新生儿和儿童中全程接种后的抗体阳转率也在95%以上[41-42],在成人中接种也可获得90%以上的抗体阳转率[43]。
2.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45-48]。抗体转阴的疫苗接种者仍然对HBV感染有免疫保护,这与HepB免疫后具有持久的免疫记忆有关[49]。国内外多个有关HepB免疫保护持久性的人群观察研究发现,在新生儿期接种HepB后30年仍显示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50-52]。
2.2.3 疫苗安全性
2.3 接种建议
2.3.1 免疫程序
2.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2.3.3 接种禁忌
2.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2.4.1 常见不良反应
2.4.2 罕见不良反应
2.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2.5 注意事项
2.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2.5.2 特定事项
3. 卡介苗
3.1 疫苗针对疾病
3.1.1 病原学
3.1.2 流行病学特征
3.1.3 临床特征
3.2 疫苗简介
3.2.1 疫苗效果
3.2.2 疫苗安全性
3.3 接种建议
3.3.1 免疫程序
3.3.2 接种禁忌
3.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3.4.1 常见不良反应
3.4.2 罕见不良反应
3.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3.5 注意事项
(1)接种后应在现场留观至少30 min。
(2)接种后48 h内接种部位避免沾水。
(3)以下情况者慎用:家族和个人有惊厥史者、患慢性疾病者、有癫痫史者、过敏体质者、哺乳期妇女。
(4)早产儿胎龄>31孕周且医学评估稳定后,可以接种BCG。胎龄≤31孕周的早产儿,医学评估稳定后可在出院前接种。
(5)与注射免疫球蛋白者接种间隔不作特别限制。母亲HBsAg阳性的,新生儿可常规使用HBIG。(6)因个体差异等因素,不是所有疫苗的保护性都可以达到100%。
(7)了解更多信息,请咨询预防接种门诊。
4. 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
4.1 疫苗针对疾病
4.1.1 病原学
4.1.2 临床表现
4.1.3 流行病学特征
4.1.4 消灭脊灰进展
[82]、2000年西太平洋区[83]、2002年欧洲区[84]、2014年东南亚区[85]、2020年非洲区。全球自1999年后未再发现Ⅱ型WPV,2013年后未再发现Ⅲ型WPV,WHO于2015年认证消灭Ⅱ型WPV,2019年认证消灭Ⅲ型WPV,目前全球流行的WPV仅为Ⅰ型。2020年仅有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仍有WPV本土流行。2020年1月《国际卫生条例》第23届紧急委员会关于脊灰病毒国际传播的声明指出,Ⅰ型WPV和cVDPV对全球健康仍存在严重威胁。
4.2 疫苗简介
4.2.1 疫苗免疫原性
4.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4.2.3 疫苗安全性
4.3 接种建议
4.3.1 免疫程序
4.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4.3.3 接种禁忌
4.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4.4.1 常见不良反应
4.4.2 罕见不良反应
4.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4.5 注意事项
4.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4.5.2 特定事项
5. 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
5.1 疫苗针对疾病
5.1.1 病原学
5.1.2 临床表现
5.1.3 流行病学特征
5.2 疫苗简介
5.2.1 疫苗免疫原性
5.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WHO百日咳疫苗立场文件指出,观察性研究显示接种1剂次含百日咳成分疫苗避免婴儿严重百日咳的效果为50%,2剂次至少可达80%,尽早完成全程基础免疫对婴儿获得全部保护至关重要。《百日咳疫苗选择的修订意见》指出,完成基础免疫的全部剂次后,健康婴幼儿可以获得预防发生严重或致死性百日咳的保护抗体。但与全细胞百日咳疫苗和自然感染相比,DTaP抗体水平衰减速度较快,其预防感染和减少后续传播的能力较低。
WHO白喉疫苗立场文件中指出,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接种≥3剂次含白喉类毒素疫苗对<15岁儿童的保护效果达95.5%,接种≥5剂次后保护效果可增至98.4%。国内研究显示[89],完成3剂次基础免疫和1剂次加强免疫后8年,仍有92.6%~100.0%的儿童具有白喉保护性抗体。
WHO破伤风疫苗立场文件中指出,破伤风疫苗的使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然而尚未进行符合目前评估破伤风疫苗用于非新生儿破伤风保护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标准化临床试验。血清学研究显示,婴儿3剂次破伤风疫苗基础免疫和第二年1剂次加强免疫可提供3~5年保护,再加强1剂次可保护至青少年期,青少年期再加强1剂次后诱导的免疫可持续至大部分成人期。
5.2.3 疫苗安全性
5.3 接种建议
5.3.1 免疫程序
5.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5.3.3 接种禁忌
5.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5.4.1 常见不良反应
5.4.2 罕见不良反应
5.5 注意事项
5.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5.5.2 特定事项
6. 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
6.1 疫苗针对疾病
6.1.1 病原学
6.1.2 临床特征
6.1.3 流行病学特征
6.2 疫苗简介
6.2.1 疫苗免疫原性
[132],提示在抗体水平阴转之前再次接种有助于维持较高抗体水平,获得更好的免疫持久性。
6.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6.2.3 安全性
6.3 接种建议
6.3.1 免疫程序
6.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在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0.5 ml。
6.3.3 接种禁忌
6.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6.4.1 常见不良反应
6.4.2 罕见不良反应 重度发热采用物理方法或药物对症处理,以防高热惊厥。
6.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6.5 注意事项
哺乳期妇女慎用本疫苗。注射免疫球蛋白者应至少间隔3个月以上接种MR或MMR;与其他减毒活疫苗接种间隔至少1个月;育龄妇女接种MR或MMR后应至少3个月内避免怀孕。
7. 乙型脑炎疫苗
7.1 疫苗针对疾病
7.1.1 病原学
7.1.2 临床表现
7.1.3 流行病学特征
7.2 疫苗简介
7.2.1 疫苗免疫原性
[158]。
7.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7.2.3 疫苗安全性
[158]。在疫苗上市后未监测到与其他减毒活疫苗同时接种的安全性信息[171]。2017全国AEFI监测显示,JE-L异常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2.65/10万,以过敏性皮疹为主,发生率为2.33/10万[88]。
7.3 接种建议
7.3.1 免疫程序
7.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7.3.3 接种禁忌
7.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7.4.1 常见不良反应
7.4.2 罕见不良反应
7.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7.5 注意事项
7.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7.5.2 特定事项
8. 脑膜炎球菌疫苗
8.1 疫苗针对疾病
8.1.1 病原学
8.1.2 临床表现
8.1.3 流行病学特征
8.2 疫苗简介
8.2.1 疫苗免疫原性
8.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8.2.3 疫苗安全性
8.3 接种建议
8.3.1 免疫程序
8.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8.3.3 接种禁忌
不同产品对接种禁忌的要求略有差异。总体上,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发热者;患脑病、未控制的癫痫或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已知对疫苗的任何成分过敏者,尤其是对破伤风类毒素过敏者,或者先前接种本疫苗过敏者;患肾脏病、心脏病、活动性结核者或HIV感染者,或其他急性疾病者是通用的接种禁忌。个别MPV-ACWY产品将妊娠妇女尤其是妊娠的前3个月者也列为接种禁忌。
8.4 注意事项
8.4.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8.4.2 特定事项
9. 甲型肝炎疫苗
9.1 疫苗针对疾病
9.1.1 病原学
9.1.2 临床特征
9.1.3 流行病学特征
9.2 疫苗简介
9.2.1 疫苗免疫原性
9.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9.2.3 疫苗安全性
9.3 接种建议
9.3.1 免疫程序
9.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9.3.3 接种禁忌
9.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9.4.1 常见不良反应
9.5 注意事项
9.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9.5.2 特定事项
(1)总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余文周、张丽娜、刘怡、曹雷、曹玲生、叶家楷、宋祎凡、李力,北京大学刘瑞爽,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静,江苏省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栾琳,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智,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敬嵛淋,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龚琼宇,山东省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晓雪。(2)乙型肝炎疫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缪宁、王富珍、李媛秋。(3)卡介苗: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史鲁斌,江西省鹰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郭娓。(4)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宏、温宁,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肖肖、马雅婷。(5)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丹,清华大学附属华信医院郑东旖,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白云骅,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龚琼宇,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敬嵛淋。(6)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山西省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萍,内蒙古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田晓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马超。(7)乙型脑炎疫苗: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静,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梁辉,安徽省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靳玉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亚敏。(8)脑膜炎球菌疫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郑徽、李军宏,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冰斌、孟凡亚,辽宁省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韩一楠。(9)甲型肝炎疫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富珍、缪宁、李媛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大卫、尹遵栋、安志杰、王华庆、李克莉、李艺星、刘燕敏、郝利新、张国民,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颖,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丽,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黄卓英,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唐继海,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漆琪,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青,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延炀,湖南省怀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瞿中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朴梅花,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刘兴会,浙江大学医学院海宁分院徐鑫芳
撰写 | 中华流行病学微平台
校稿 | Gddra 编审 | Hide / Blue sea
编辑 设计 | Al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