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公子小白,一名2021年选择逐月方式退役的老兵。前阵子,公子写了一篇讨论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的《翻云覆雨》,留言区有位战友建议讨论一下12月中下旬的热点话题“南昌李宜雪”——一位被强制送进精神病院的女士。
公子看到留言并没有响应。一是李女士的故事当时众说纷纭,还没有厘清前不宜妄加评论;二是如后面一条评论所言,值得讨论的话题还很多,即便当时那篇紧跟时事说擦边女,落脚点还是在退役人群保障,而李女士的事儿似乎跟退役群体没啥关系;三是对她的议论焦点在“精神病患”,一个很难说清的话题。而就在这几天,著名作家当年明月(本名石悦)的八卦甚嚣尘上,正好和李女士一样,也出现了“精神病院”这个关键词。只不过,石悦的现实身份是上海市政研室副主任,副厅级,妥妥的体制内。两件事放在一起,就有点意思了。尤其,石副主任从边缘岗位的基层科员一路到副厅的经历,其实能看到不少人的影子,更值得研究一下。为防止有战友不知情,先对两个新闻事件做个简单的回顾:
图片来源:微博@何牧歌耶,原博已设为不可见,公众号镜像点此面对抑郁症之类收敛型的,很多人上来认为“就是心理有压力”“多出去走走、找人倾诉下就好了”;如果遇到狂躁型的“疯子”,敬而远之,“赶紧关起来,链子铐上,别伤了人”。先不说这两种认知是否科学、正确,单是给出“其实没事”或者“得绑起来”的极端评价,也是忽视了中间地带。而李宜雪和当年明月,正是灰色地带中的病人:看上去像正常人,实际上是有病症的,只是你没遇到ta发作;而一旦踩到ta的点了,你可能真兜不住。而精神病的一大特点就是不像其他疾病有明显的病灶、症状,它不是缺胳膊少腿,也不是化验指标里明确的上下箭头。一是指责装疯卖傻。哦,这不就是《大明王朝1566》里的杨金水嘛,求生存的苦肉计;二是指责故作矫情。多大个事就在那儿歇斯底里,一定是表演型人格,博关注的戏精一枚。当然,三是也有否认病症的。李女士那么能说会道,能直播能报案,怎么可能是精神病呢?到此,你可能认为公子会讲讲凭借精神科问题病退的所见所闻,抑或对“天天装疯卖傻找领导哭诉,最终拿到船票”的批判。这样的故事有吗?以前时有听闻,但现在少见了,关键是也没有太多讨论的价值。尤其在体制之中,我们有着内敛的文化传统,大家习惯性压制情感,工作中也讲究中庸低调的套路,避免直抒胸臆。这样的氛围,天然就是诱发精神病患的温床,心理健康的问题隐形而又普遍。几年前,公子还遇到过一位战友,之前一直从事技术工作,换了岗位当政工干事,写的材料一次又一次地被扔出办公室。领导经常质问“研究生就这点水平吗?”“你实在是辜负了我调你来的期望!”“再把你送回去,还混得下去吗?”时间久了,他情绪低落极了,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力不足。他找我聊天倾诉的时候,我全程听他诉说,几乎没有插嘴。等他把心中的苦闷都宣泄之后,告诉他那时刚学到的一个词:PUA,系统给他说了下什么是心理暴力,有哪些典型话术,如何应对。一天之间他变得判若两人:知道了病因,找到了武器,一切都能够应对。我后来聊天时笑他,你看,如果不是介入干预、心理疏导,给了你“精神解药”,现在就要吃西酞普兰了吧?我在部队工作时标准一直不低,自己给自己加了很大压力,渐渐的,面对各种工作日历会紧张焦虑,一遍遍对着任务清单打勾画圈,整夜睡不着觉、无意识叹气,甚至会明显地出现血压和心率波动。好在我觉得有问题就及时就医,被诊断处于“抑郁状态”。医生说好在还没发展为“抑郁症”,但也开了药物,并被告知:如果长期出于非正常的心理状态,神经系统可能会受到影响。打个通俗的比方,就像经常酗酒会导致胃黏膜损伤或者息肉、长期坐姿不正确会导致颈椎变形一样,长时间的抑郁情绪可能使神经突触病变,神经传导出现问题,多巴胺无法传递,自然就会不开心。
其他的不良情绪同样会有类似生理性影响,大脑或者神经可能出现局部病变,都是实在的病症。
好在,我遵医嘱吃了半个月药,并主动戒断那些拉条挂帐的强迫症做法,后来轻松很多,晚上也能睡足6小时以上了。现在到企业工作了,坚持把良性向上的工作氛围放在第一位,把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当作最大的财富。好久不见的战友说:你有段时间总是不自主地叹气,提醒你也意识不到。现在听不到了,气色好了很多,眼睛里也明显有光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当年明月,哦不,我是说石副主任。近期不少分析文章提到,他的《明朝那些事儿》是“写作”而非“创作”出来的,他其实先天是缺乏灵气的,所以后面再也出不了新作。后来他走上仕途,多次出现不能准确领会领导意图,报告写得不好的情况,屡受打击。显然,《明朝那些事儿》的巨大成就会给他的内心造成困惑。就好像,你考得上科大的研究生,却写不好一个演训方案;就好像,你因为某次比武表现突出,被莅临的大领导点名表扬,而身边同事认为你只是捡到天上掉的馅饼,并不认可。可以想象,这样的反差和困惑,除了让他陷入自我怀疑,身在官场大概率还会带来直接领导和同事的冷落。如果陷入循环,不积极疏导,很可能影响心理健康。倘使再讳疾忌医,不及时干预,能不诱发心理疾病吗?我们面对未知事物,过分轻视或者过度焦虑是常见的状态,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过往的经历。军旅生涯单调、紧张、高压,很多战友就会把地方生活想象成伊甸园,好像只要退役了,就等于工作轻松、赚钱容易、人际关系简单。实际上在哪里都有生存的压力。或许没了24小时的待命,但是有KPI如影随形地跟随;或许没了分居两地的苦恼,但是柴米油盐的琐碎也可能带来争执。因此,有个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对工作、对生活、对家庭的认知,对压力或承接或回避的选择,都是需要退役战友去熟悉去体会的课题。如果这个课题没研究好,很可能就会像石副主任那样抱怨人心难测、后悔草率退役、感叹怀才不遇,牢骚太盛防断肠,最后生病的只能是自己。70后、80后基本都没有上过生理卫生课,就更别说心理卫生了。而在军转退役这样的人生大事中,大家更关心的是政策、岗位、待遇这些外在的东西,心理健康可能是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的“小事”。在待安置期,在未来的人生下半场,不时也要静下来和自己的内心做一些对话,找到自己品性和能力的准确定位,考量好家庭和事业的目标。在此之上,再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退役方式。安置的,再去争取适合自己性格的岗位;逐月的,再去面试挑选能发挥特长的offer。
千万不要随波逐流,看到“大多数人”这样选了或者那样做了,就盲从决定。只有当外部环境和你的内在匹配了,才能感到满足、知足,前路才能走得舒心、安心,才能实现心理层面的健康。
心理的健康,是和一双明眸同样宝贵的东西,愿你拥有。
生存和兴趣永远是最好的动力。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必须跟别人一样的态度。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有需要咨询问题,欢迎关注宝哥告诉你公众号,进入后台留言,我们将不定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