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味

文摘   2025-01-25 20:59   浙江  

关注我,免费加入读书打卡群



小时候家乡过年,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一到腊月,家里就变得非常忙碌。

记忆中的过年,少不了许多年味十足的事情。

1.熬制“打把糖”

这其实是一种麦芽糖,用大麦发芽多天后,再用大锅熬制、过滤成打把糖。

熬制打把糖的时候,需要连续操作一天一夜再加半天,锅里要不断地搅拌。

那时,母亲会非常辛苦,因为整夜都不能睡觉。每年熬糖都感觉是一场硬仗。

等我们一觉醒来,就可以看见糖正在逐渐成型,慢慢地从焦糖色的液体逐渐变成固体。我们会迫不及待地用勺子舀一些糖液来品尝。

打把糖做好后,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做糖块子(即米花糖)、泡疙瘩(圆球状的米花糖)、芝麻糖等等。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自己熬制打把糖了,这种手艺恐怕快要失传了。

2.杀年猪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会杀年猪。

一头猪从正月养到腊月,要整整养一年,养得膘肥体壮。

到了腊月,猪的伙食也特别好,都是人都能吃的粮食。

用一口大锅,里面煮红薯、大米、萝卜、各种蔬菜等,许多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有机蔬菜,那时从来不会用饲料去喂养猪。

小时候,家里种的红薯主要就是喂猪的,所以后来到城市生活多年后,都不太喜欢买红薯吃。

老家的猪肉看起来肥膘特别厚,但是吃起来并没有那么油腻,反而很香。

3.灌香肠、熏腊肉

年猪杀了后,当天晚上我们就会围坐在火炉旁灌香肠。

一边灌香肠,一边在炉子上烤瘦肉吃,瘦肉在炉子的铁板上“嗞嗞”冒油,香气扑鼻。

灌香肠的时候,肉要挤得很紧,还要用针戳许多小孔,把里面的空气排出来。如果挤压得不紧,吃的时候一切就会散。

别看一节小小的香肠,里面塞的肉可不少。

香肠灌好后,挂在柴火的上方天花板上,要用烟熏很多天,而不是用大火烤。字在旁边烤火,就看见油会断断续续地滴下来。

除了熏香肠,还要熏腊肉。

整头猪的肉除了留下少量新鲜的吃,其它的都切成大的方块,用盐腌制后,也放在柴火上用烟熏。

熏好的肉可以保存一年,以前没有冰箱,大家都用这种方式储存肉类。

吃的时候,腊肉要先用水煮透,煮到用筷子能轻易插进去,然后切片,加上蒜苗、豆瓣酱之类的调料炒,颜色金黄,实在是太香了。

如果能配上老家的特产榨广椒(用辣椒、大米面或玉米面等搅拌发酵而成),就更加让人垂涎欲滴了。

4.做鸡蛋糕、肉圆子

过年怎么能少得了鸡蛋糕呢,这基本是老家过年的象征。

这是一种肉糕,瘦肉和肥肉剁成肉泥,加上各种调料、淀粉,里面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东西是荸荠,吃起来脆脆的。

将肉泥在蒸格上铺平铺紧后,上面抹上一层鸡蛋液后蒸熟,所以叫鸡蛋糕。以前还会在上面染一层红色,更喜庆一点,现在许多不用了。

除了做鸡蛋糕,用部分肉泥做一些肉圆子。

5.炸肉、粉蒸肉

过年时,还会炸各种肉类,比如酥肉、墩子肉等。

墩子肉看形状有点像杭州的东坡肉,但是油炸过,肉皮上抹上土蜂蜜,颜色很好看,吃的时候再用蒸笼蒸一下。

然后就是粉蒸肉、粉蒸排骨等。

写着写着,口水都要流下来了,离开家乡很多年,许多食物也很多年没有吃到过了。

还有很多很多家乡的特色食物,就暂且写这么多吧。

过年时,大人忙,小孩也忙。

家里里里外外都要大扫除,我会把家里的东西一样样拿出来清洗,房檐下的水沟也都清理得干干净净。

年三十的那天上午,我们忙着打浆糊,贴对联,包括猪圈门上也会贴上“猪长千斤”之类的字眼。

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我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是《水浒传》,封面上还被我用毛笔写下了“猪长千斤”的字样。

家乡的年夜饭是放在中午吃的,早点吃完,下午大人小孩都可以到处玩。小朋友常常迫不及待地换上新衣服,凑到一起玩耍去了。

小孩望过年,是70后童年的真实写照。

那时物质贫穷,过年就成了我们最热切的盼望。

虽然贫穷,但是拥有一点就很知足,心里是真的乐呀。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1.伏琴,大号长期约稿作者,讲书稿签约作者,大学老师,写作导师。

2.学员近100%的上稿率,超过半数上稿大号,不少学员第一篇就冲上大号,包括零基础学员。


欢迎加入免费读书打卡群,每月招收少量写作私教学员,咨询微信:cathyseed2(伏琴写作)。



关注我,免费加入读书打卡群



伏琴读书
大号长期约稿作者,讲书稿签约作者,大学老师,写作导师。学员近100%的上稿率,超过半数上稿大号,不少学员第一篇就冲上了大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