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了,杭州一家小店突然火了!这跨界,很多人意想不到

民生   2024-11-08 15:25   浙江  

△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天气一转凉,杭州有家卖二手书的旧书店就火了。

位于保俶路97号的“韩大妈丝棉”,忙得连轴转。

对,你没看错,这家旧书店的招牌就是“韩大妈丝绵”,一边翻新丝棉被,一边收卖旧书,主打一个跨界。

老杭州人有个习惯,入冬了会将家里的棉被拿去店里翻新一下,或是订购一床新的丝棉被。

这个季节,“韩大妈丝绵”正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走进保俶路不起眼的门面,门口竖着一块写了四个大字“旧书回收”的牌子,下面是收旧书的联系方式和一行收购公告——“你的书本尚未残破,又岂能让它们在尘埃中衰老,在废纸堆中埋葬?参与我们小书店诚意回收旧书活动,让你的书本在需要的人手中延续生命吧!”

一家翻丝绵被的小店,又为什么倒腾起旧书买卖?乍看两者毫不搭边,这还得从“韩大妈”本人讲起。

正在店里忙碌的林小凤是韩大妈的儿媳妇,自从真正的“韩大妈”年纪大了后,因为身体状况退居二线,这家店现在都交给了儿媳妇在打理。

瘦瘦小小的儿媳林小凤是80后广东人,普通话里夹杂着浓浓的粤语口音,她手里一边翻丝绵一边笑说:“现在经常有人进来,问我,你又不姓韩,你也不老,为什么喊自己韩大妈呢。”

林小凤话不多,性格安安静静的,大多数时候自己一个人埋头在翻丝绵。她介绍说,这家店1992年婆婆就开了,坚守了30多年,最早是三轮车上开的小铺子,后来在西溪路上开了店铺,渐渐也有了固定的老客群,几年前因为西溪路改造,才转到距离老店不远的这条保俶路上。

店面不大,里里外外透着古早味道。

算起来,这家店应该是杭州30年多前那一批手工丝绵店里,为数不多今天还在坚持营业的。


地质所化验员下海创业

踩三轮车卖起了丝绵被

韩大妈本名韩桂芳,她早年有着让人艳羡的“铁饭碗”,上世纪70年代进入杭州地矿厅,做分析化验员工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商下海潮兴起,有着做丝绵制品祖传手艺的韩桂芳,心思就开始活络络地动了。

韩桂芳老家在德清,翻丝绵的手艺是跟母亲学的。母亲是嘉兴桐乡人,那时候的桐乡家家户户产丝绵。韩桂芳就想着,干脆利用双休日,也做起了卖丝绵品的小生意。

一开始,她只是踩辆小三轮车,在西溪路和保俶路交叉口的小商品市场口子上,售卖已翻好的丝绵服装成品。

没想到后来生意越来越好,韩桂芳从地质研究所退休后,正儿八经开起了小店,业务也扩大到了做蚕丝被。小店的加工厂大本营就设在母亲的老家桐乡,家里几位亲戚加上请来的小工们齐上阵,从丝厂进货生茧后,煮茧、剥茧、开缸、拉丝……到做成一床蚕丝被,全部纯手工亲力亲为。

因为手艺精湛,加上价廉物美,做丝绵的杭州“韩大妈”渐渐有了名气。30多年来,她在黄龙、老杭大、西溪路一带,积淀下了自己的固定老客群。

图由受访者提供

很多老杭州可能至今也不知道“韩桂芳”是谁,但只要一提起“韩大妈”,便恍然大悟:“喔,那个韩大妈啊,棉袄翻得毛好嘞。”

如今,年级大了的韩桂芳主要负责把关原材料,不常到店里来了,但是老顾客们只要一进门,都不忘念叨韩大妈的好。

我在店里采访的光景,进来一位胖大叔,他是来替自家母亲提取预定好的丝绵。林小凤要拆开让大叔再看一眼。大叔连摆手:“不用,不用,你们家的东西,我妈放心。”他说自己妈妈是韩大妈几十年的老客,家里的丝绵被全是这里订做的。“我妈隔壁邻居这几天也在网上买了丝绵,和我们说毛便宜嘞,我就走过去摸了摸,不响。”大叔摇摇头,“一摸就知道不行的啊,完全不好比的呀,你说,丝绵这东西一分价钱一分货,是吧。”

林小凤说,确实丝绵被的原材料很关键。婆婆韩大妈为什么积累了那么多老客,主要就是她对原材料很挑剔,店里用到的丝绵是手工制作的丝绵,口碑上不会出问题,老客户大多是跟着店追着跑,几十年来都是回头客。

胖大叔刚取走丝绵,又叽叽喳喳进来几位阿姨。一位戴帽子的大姐,一进门就问林小凤讨电话号码。“哎呀,总算找到你们了。我住在采荷,我宁波的阿哥给了我地址,让我跑来的。”大姐风风火火嚷道,“现在找家丝绵店,实在太不容易了。我哥说在他家那带都找遍了,找不到,就上网搜的,说杭州有。我也没来过,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这家店,就先跑过来看看。你电话给我,我让我阿哥自己和你说。他想翻件丝绵背心,找家店太难太难了。”

林小凤耐心解释,要翻丝绵背心可以,就是这段时间排期会等得比较长,“现在都是排队翻丝绵被的,我已经在加班加点了,还是来不及。”

在今天的很多年轻人看来,手工丝绵被好像是上世纪的古董。“确实有点,现在用丝绵的肯定没有以前多,我们的客群也是以中老年为主。”林小凤透露,不过随着互联网的知识科普,蚕丝被本身有更透气、防潮、保暖的特性,这几年店里突然多了很多年轻顾客,好多是网上找过来的,有的是家里本来有用手工蚕丝被的传统,但更多的是,慕名而来的年轻网友。不过,年轻客群的特点是,他们不会像老一辈会选择从店里买丝绵回家自己做,他们都是买现成的成品被。

林小凤笑说,“年轻人很干脆,直接买一床被子回去就好了。然后现在的年轻人手工活普通都不行,有时候店里有顾客问我们,能不能帮忙修补一下衣服、被子啥的,我们忙得过来也都接的。”


旧书最初来自公公的收藏

淘书来自老公的爱好

丝绵是婆婆韩大妈传承的手艺,小店混搭的另一业态“旧书”则是来自公公的私藏了。

林小凤说店里卖旧书,起因非常简单纯粹,就是四年前刚好遇到搬家,公公收藏的旧书太多了,部分藏书实在没有地方去,干脆就拿到了店里卖。

韩大妈的老公,也就是林小凤的公公,生前酷爱读书,对文史类的书籍尤为喜欢,家里藏书颇多。“我们也非常舍不得,但实在没有办法,寸土寸金,藏书放不下总不能丢了吧。我老公就想,要么试着拿去店里卖卖看,这样也能让好书流转起来,遇到有缘人,发挥旧书的价值。”

“后来一来二去,发现杭州喜欢旧书的人还挺多的。于是就顺便发展起了收购旧书,为喜欢旧书的人寻找老书的业务。”林小凤说,“旧书这块,主要是我老公在打理,收书回来,审核、定价、上架都是他在把关。我就帮着卖卖。他是理工男,自己本身做的也是理工程序类的工作,但因为受公公影响,他从小很爱看书、淘书。所以现在店里这些书,都是他看中喜欢,一点点淘来的。”

我在店里转了一圈,店里旧书主要还是以文史哲类最多,有不少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的旧书。如《资治通鉴》《源氏物语》《世界文学名著》《古文观止》《文心雕龙今译》《李太白全集》《三国志》《莎士比亚全集》........还有不少已经绝版的老书,像杭州大学出版社的《杭州大学教授志》等等。

翻丝绵有着很强的季节性,丝绵店生意最好就是秋冬季。到了春夏,基本就没啥业务了。“歪倒正着,旧书这块,刚好贴补了丝绵的这个季节空档。”林小凤笑笑,“都是为了生活嘛,旧书这块,收入也算不上多好,反正贴补下房租。我们主业还是做丝绵。”

墙上有副对联,上联:韩大妈蚕丝被衣;下联:藏书展私家共赏。

有人说,“被不如新,书不如旧”。这家街头丝绵小店,无意间完美诠释了这句俗语。温饱第一,精神食粮也重要,左手丝绵,右手旧书,还真的活出了生活哲学和智慧。

难怪有喜欢旧书,慕名前去淘书打卡的网友说:“在这里,有一种莫名让人心安的感动。丝书一家,唤起一种脉脉寻觅知己的温情。”

一床丝绵,从蚕茧到被子,要经历几个春秋;一本老书,沉淀了无数时光的故事;一位“韩大妈”,从中年熬到了耄耋暮年。在这个凡事都求新求变,大踏步飞速前进的时代,好像这家小店多少有些“背道而驰”。

继续守店的林小凤,这位已经扎根在杭州的广东媳妇,让一家江南特产丝绵店神奇地有了旧书香的温情,她说也不知道自己要守多久,只要有人还在用手工丝绵被,有人还喜欢淘旧书,“韩大妈”就会一直做下去。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潘卓盈
编辑 高欣奕
审核 罗祎 林琳

普京评特朗普遇刺案:印象深刻,是条汉子



 


周润发患肿瘤?本人回应

接下来一两个月,杭州二手房成交量或将继续“火”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都市快报
生活因温暖而美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