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卵子会更偏爱某些人的精子,甚至为其“开后门”!

百科   2024-11-21 18:05   辽宁  

生命的奥秘一直是科学的终极议题,生物学家给出的答案或许冷峻:生存与繁衍,传递基因是生命的核心目标。基因,即构成一条蛋白质链或功能性RNA所需的核酸单元,它构建生命的基本架构,承载生命信息,包括物种、血型、孕育、成长与凋亡等。


从这角度剖析,我们每个人都是进化的承载者。在生命初诞之际,简单单细胞生物仅以复制为己任。然而,这种复制并不长宜,因单一复制难以生成有利变异,同质化的基因库亦难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于是,新的繁殖模式——有性繁殖——登场,成为地球生物的主流选择。

有性繁殖,即通过雌雄配子结合生成后代,也是人类繁殖的常态。有性繁殖促进基因交流,创造更适应环境的后代,助推自然界进化。人,作为哺乳动物的一种,同样通过有性生殖繁育后代。传统观点认为,在生孩子的问题上,男性占据主动。

因Y染色体只存在于男性,男性在择偶上更显积极。但最新研究却挑战了这种观点,表明生孩子不只是“小蝌蚪”寻觅“女友”那么简单——卵细胞拥有偏好,会更倾向于某些精子,甚至为其大开后门。这是何故?请耐心听我讲述有性繁殖过程。

生不生孩子真的是男性说了算?

在传统观念中,有性繁殖即精子与卵子结合。哺乳动物大多为胎生,即精子进入雌性体内与卵子结合,并在其中成长。过去认为,这是男性主导的过程,他可事后离去,留下雌性独自照顾后代。似乎除了依靠认知挑选男性,雌性无计可施。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雌性在生育问题上处于被动。一旦精子找到卵子,无论雌性是否愿意,怀孕似乎不可避免。为了避免被不忠男性欺骗,自然界两性关系充满策略。

雌性因被动而挑选伴侣更严苛,雄性亦为配偶权激烈竞争。非社会性动物中,雌性更倾向强壮雄性;群居社会性动物中,择偶标准更为复杂。

比如狼群中,仅头狼夫妇享有生育权,其他母狼专职哺乳,甚至可不孕分泌乳汁,助狼后抚养后代。灵长类动物中,除少数如长臂猿忠贞不渝,多数关系颇为混乱。

单配偶制对长臂猿的生殖利益颇丰,它在复杂丛林中与“伴侣”保持近距离,确保后代的血统纯正。以黑猩猩为例,黑猩猩群体由一雄性领导、其妻妾及若干下属构成。从繁衍角度来看,这种结构颇为奇怪。为确保后代均为己出,雄性领导本应如狮王那般驱逐其他雄性。

与之相比,银背大猩猩与古代皇帝做得较好。银背大猩猩强壮到足以保护自己的妻妾,而古代皇帝为保证血统纯正,宫中宦官侍从居多。然而,黑猩猩群体不同,它们不够强壮,抱团方能抵御外敌,且无阉割技术,只能忍受其他雄性在后宫周旋。由此导致,黑猩猩领导成了“绿帽子王”,其后代父系归属成疑。

黑猩猩合群性强,群体规模不一,从三五只至三十至五十只不等,群体关系相对松散,尤其是两性关系。为了在竞争中胜出,黑猩猩的精子在进化中获得新任务:沿途“设障”阻碍其他精子。

黑猩猩的精子因此被粘稠前列腺分泌物包裹,以阻止其他精子通过。此演化趋势在所有哺乳动物中均有所体现。男性一生中可产生无数精子,每次射精约1至5毫升,精子数量介于四千万至八千万之间。

哺乳动物之所以需大量精子繁殖,一个原因在于“蝌蚪战术”。人类亦如此,大量产生精子为的是防止不测。因此,从这些角度看,生育问题似乎始终由男性主导,卵细胞仅通过透明带设置障碍,选择更健壮的精子,别无他法。

卵细胞外层有coat,主要由糖蛋白构成,由卵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保护卵子,阻挡异种精子。但在哺乳动物中,这种外层被称为透明带zona pellucida,具有保护卵子、阻止异种精子进入的功能。

然而,2020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可能颠覆传统认知。研究表明,卵细胞并非总是被动,她自己亦拥有选择结合对象的自由。

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团队揭示了一项惊人的发现:卵子似乎具有某种选择性。他们的研究结果在2020年被《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发表。研究指出,在人类生物学中首次发现了细胞层次的择优机制。

围绕人类卵细胞的卵泡会释放出一种类似于信息素的物质,这种物质在生殖道中留下轨迹,助益精子快速追踪卵细胞。精子在搜寻卵细胞的竞赛中会耗费大量精力,结果是数千万精子最终仅百余能抵达卵子,其余大多在途中丧生。

信息素的作用范围大约是卵细胞周围两厘米区域,使得精子在最后冲刺阶段能够利用这些标记更快寻得卵子。

在揭露这一机制后,研究小组进行了进一步实验,意外地发现并非所有精子对该吸引剂产生响应。研究者立刻推测,这种化学吸引剂可能具备筛选精子的功能。

后续实验证实,特定女性的卵泡分泌的吸引剂往往对某些男性的精子具有特殊吸引力,不同女性卵泡释放的吸引剂对精子的吸引力也有所差异,显示出显著的选择性。

研究表明,这种选择性偏好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群相关。这些基因片段与人体免疫反应有关,主导排异反应中抗原的生成。这些抗原帮助白细胞辨认并消除外来细胞,构成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基因片段越复杂,白细胞识别和排除异物的能力越强,这解释了为何人们对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存在差异。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全面防线。然而,仅有障碍和筛选机制不足以保护我们,还需要免疫系统的血细胞和蛋白质发挥防御功能。

研究认为,卵泡释放的吸引剂能够刺激具有不同排异反应抗原的精子,因为携带这些精子的后代可能孕育出更加强大的免疫系统。这一机制看似合乎逻辑,却在伦理层面引发疑问。因为这意味着,你所爱的人的精子可能并不受你的卵子欢迎,因为你们的基因兼容性并非最佳,其他人可能更适合你。

究竟谁是最适合的伴侣,这个问题错综复杂。我们不必刻板地追求最佳人选,只需找到能共度余生的伴侣即可。但这一发现也令人不安地暗示,那些多年不孕不育、原因不明的夫妇,或许是卵子偏好的作祟?

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不孕不育真的不是不孕吗?

不孕不育背后的真实情况可能是,有些情况下确实存在不孕的情况。不孕的医学定义是,在未采取避孕措施、性生活正常的情况下,一年以上未能成功怀孕。大约有10%至15%的育龄夫妇面临不孕问题。不孕不育的成因涉及男性不育和女性不孕。

男性不育多由精液异常导致,如先天性无睾症、先天性曲静管发育不全等原因造成的少精或无精。

女性不孕则可能由排卵障碍、输卵管异常、免疫性不孕等原因造成。

还有一种令人绝望的不孕原因,即原因不明的不孕。尽管夫妻双方检查正常,但就是无法怀孕。这类情况在不孕不育中占10%左右。部分可能是因为检查疏忽,遗漏了某些线索,也有些可能确实无从解释。那么,其中一些案例是否因为卵细胞释放的引诱剂与丈夫精子不匹配造成的呢?

试管婴儿技术是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的俗称,它通过体外受精卵细胞和精子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再将胚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孕育。

研究负责人菲茨帕特里克表示,尽管研究团队旨在评估吸引剂对怀孕几率的影响,但迄今尚无证据表明这会导致长期不孕。尽管不匹配的精子在寻找卵子的过程中可能走更多弯路,但总会有精子能自行找到卵子。研究仅表明,不同的卵子使不同精子更快找到自己。当然,这项研究也为不孕不育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可能还有更多精卵相互作用机制等待我们发现。未来,我们有望揭示不孕不育的所有成因。

这项研究对我们来说,更多是带来观念上的启发。在生育问题上,女性并非完全被动。精子在竞赛中或死亡或成功受精,因此精子没有太多选择余地。但对于卵细胞和女性而言,由于受精后需承担怀孕和育儿的巨大代价,选择变得更为重要。

人类女性的怀孕周期从受孕开始,到生产结束。医学上规定,从末次月经首日起计算预产期,整个孕期为280天。

该研究揭示了女性在生育问题上并非被动,女性拥有选择自身生活及幸福的权力,甚至连卵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尽管现代社会中封建思想影响犹在,性别不平等仍是热门话题,提倡公平公正不仅需要勇气,也需学术支持!

国内性启蒙教育力度尚待加强,普及相关知识有助于保护个人健康、预防疾病。

不过,这项研究绝不是为女性提供自我安慰的借口。为了健康和幸福,这些敏感话题仍需专业教育机构深入研究,从下一代开始根除性教育缺失的问题。



宇宙探索
探索宇宙和时空的奥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