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特殊的公交车行驶在夜色中。
车里的乘客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年纪最大的94岁。
奇怪的是车厢里挤得满满当当,几乎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座位上却空无一人,只有新鲜的瓜果蔬菜。
如此不同寻常的画面迅速在网上走红,新华社、人民网等各大媒体纷纷跟踪报道。
这正是贵阳「252」路公交车。
乍看下与普通公交车别无二致,但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惠农专线。
▲全网讨论量为5000W,最高点赞为136W
最“尊贵”的乘客不是提着公文包的白领上班族,也不是享受生活的退休老人,而是——
挂着露珠的圣女果、桃子、豆角……
有网友笑称这是“全网最接地气的网红”。
事实真是如此吗?
夜色中的特殊公交车
凌晨5点半,天未破晓,夜色浓郁。
252路公交车行驶在半山腰的公路上,明亮的车灯划破夜幕。
不远处,起点站「市公卫中心」已经人潮汹涌。
他们都是偏远村寨里的菜农,大部分都头发花白却依然为生计奔波。
喧嚣中,所有人都在等候同一辆公交车:252路。
准确点说,是252路“运蔬专车”。
贵阳市乌当区的好几个村镇,近700位菜农,全靠搭乘它去市里卖菜。
不同于普通公交车,252路“运蔬车”是为菜农“量身定制”。
发车时间提早了10分钟,且沿途只停靠4站,都是菜农集中的地方。
23.2公里的路程,往常动辄要一两个小时,一下子缩短为40分钟左右。
74岁的陈奶奶早早在站点等待。
她住在附近山上的村子里,4点起床赶路,步履蹒跚地走在弯弯绕绕的山路上。
佝偻的背上是一个重重的背篓,至少有四五十斤重。
离发车还有1小时,陆陆续续有老人挑着扁担、提着篮子、推着板车到达。
为了这趟卖菜,老人们头天晚上就忙活起来。
来来回回在地里劳碌,摘下成熟的蔬果,再处理干净、码放整齐,用塑料布包裹严实。
隔天又踩着夜色,搭乘公交车前往市中心卖菜。
等候公交的时间缓慢又沉默,不少老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坐在水泥地面上闭目休息。
直至天际泛起鱼肚白,252路公交车到站。
席地坐在四周的老人匆匆起身,来不及拍掉身上的灰尘,就急忙搬运大筐小筐的蔬果。
一转眼间,原本宽敞的车厢就被塞得满满的。
6点20分,252路公交车迎着第一缕朝阳出发。
当太阳高悬上空,252路也抵达了终点站「大营坡」。
老人们接二连三地走出车厢,不一会儿,站台旁的人行道上响起一阵阵热闹的吆喝声。
跟往常一样,伴随第一声“微信收款**元”,街道开始变得熙熙攘攘。
买菜的、卖菜的都是熟面孔,有时候,彼此都不需要多言语,就能明白对方的诚意。
因为这些蔬果不仅新鲜、也足够便宜,桃子10块钱4斤、玉米5块钱2斤……
有听力障碍的老奶奶,和老伴俩人相依为命,素日里只能靠卖菜维持生计。
由于不会吆喝、听不清顾客说什么,她总是卖得很慢。
可等到收摊时,摊子上的菜也卖得所剩无几。
因为252路正稳稳停在身后,所有人都不必着急、也不用担心错过班点,没车回去。
直到最后一位菜农收摊上车,引擎声才会响起。
趁着老人卖菜的空当,司机师傅留在车上打扫卫生,清理车厢内的的泥土、菜叶。
时间一点一滴流逝,住宅楼里飘出饭菜香味,这时,252路公交车开始载着老人们回家。
此情此景,若是换做以前,简直连想都不敢想。
时代的车轮飞速向前推进,当“上天揽月,下海捉鳖”不再是幻想时,谁能想到——
仅仅是23公里的路程,曾紧紧扼住不少人的生计。
一趟车,一家生计
早年252路公交车的评价里一半以上是差评。
车厢空间狭小,座椅涂层脱落、顶部透气窗生锈,表面残留着各种刮蹭造成的痕迹。
小车换大车后,装上了空调,车厢宽敞又舒适。
按理说,如此大费周章,车票自然会涨价不少,但奇怪的是——
252路的车费不增反降,由原来的3元变为2元。
或许在部分人眼里,2元还是3元没什么区别。
但对于那些年迈的菜农来说,2元意味着太多太多的方便。
至少不必凌晨三四点起床,伴着暗淡的月光,背着沉重的背篓走二十多公里的山路。
甚至是老俩口维持生计的希望。
有的老人无儿无女,年纪大了、也干不了粗重活,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卖菜。
可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菜,压根没有销路,菜卖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
仅剩的出路只有往市里卖菜。
相隔20多公里的距离,做起来谈何容易?
睡不到5小时,菜农们就要爬起来赶路,一步一步朝市里走,等到了地方又都散场了。
就这样,一天时间白白浪费在路上。
若是坐面包车,一人一趟就要30元,回程还得加钱,菜还没卖,路费就掏空了近半。
所以2元究竟意味着什么?
漆黑的山路里能看见的亮光、能抓住的“救命稻草”。
可惜的是,新的问题也接踵而来。
由于进城时间恰逢早高峰,菜农只能和上班族挤首班车。
扁担箩筐占地方不说,还容易蹭着人,菜农心里过意不去,其他乘客也经常抱怨。
于是司机师傅便将装有蔬果的箩筐挂在公交车的车尾。
哪想本是好心之举竟在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不少人认为这么做不仅影响市容,还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原以为会被停职处罚,但司机师傅没料到,总部只是提醒自己下不为例。
更出乎意料的是,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252路新增了几辆公交车专门搭载菜农和蔬果。
一个“错误”的开头竟有了个美好的结局。
原先252路公交有36个站点,时间长不说,还需要中途转车,耽误菜农摆摊卖菜。
索性统统砍掉,仅保留4个站点,只在偏远的村镇和终点的市场停靠。
时间解决了,还有空间。
公交车始终是满足日常通勤的需要,容不下太多的箩筐,因此经常有菜农上不了车。
为此车厢里特别装上了可拆卸的置物架。
总之菜农需要什么,当地就想办法解决什么。
由于没有固定摊位、也没法搬进菜市场里,菜农们只能东奔西蹿来躲避城管的驱赶。
一会儿穿过车流、一会儿走过闹区、一会儿躲在十字路口……
本来安分的卖菜生意结果发展成了“捉迷藏”。
幸亏当地街道办得知情况后,立即做出决策——
将「大营坡」站台前的整条街道都设为菜农卖菜点,且完全不收一分钱。
从此,菜农再也不必强撑着体力四处找摊位了。
其实贵阳不是什么经济发达的城市。
和能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产业相比,菜农带来的经济增值完全微不足道。
那么整座城市为这些菜农煞费苦心又是为什么?
那一个个发自内心的笑容就是最好的答案。
来自一座城市的温暖
如果不是深入了解,很多人可能不会知道——
原来贵阳这么“暖”。
每天当252路专线准时发车时,另一辆特殊的公交车也行驶在夜色中。
车厢里满是醒目的“小黄帽”,乘客是早早赶去城市各个工地干活的建筑工人。
由于建筑工具过于挤占空间,车厢内矛盾丛生。
于是便有了217路“城市建设者专线”。
那些每天忙活得筋疲力尽的建筑工人不必担心迟到、也不需要与其他乘客抢空间。
清晨,空气中弥漫着丝丝凉意,但他们的心中却有一股暖流涌动。
因为217路专线正停在路边,等候着他们上车。
在这座城市的其它角落里,同样有不少人感受到了温暖。
贵阳的街头立有这样一张告示牌:
冬季气温极低,农民工朋友们可到外来务工人员临时服务点住宿、候工。
唐伸是名“背篼工”,干的是脏、苦、重的的体力活,天天日晒雨淋。
但收入却少得可怜,他常常被迫露宿街头。
▲一名年迈的“背篼工”
某个深夜,唐伸徘徊在街头寻找过夜的地方。
突然有人走过来,告诉他晚上可以去临时服务点休息。
怀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唐伸跟着对方到了服务点。
谁知这一住就是一年。
▲救助站工作人在街头劝导
床铺、热水器、暖气、电视……小小的房间里处处是家的温馨,甚至有热水和粮食。
如此种种,通通免费,不收分文。
奔波忙碌后,农民工回来吃碗热汤面、洗个热水澡,散去一天的疲劳。
街头寒风刺骨,但小屋里热腾腾的。
哪怕是不愿接受救助的人也有独特的“送暖”方式——
一张棉被、一件大衣和一些干粮。
为一部分人改变公交线路,为一部分人设立临时住所。
如此大费周折,有人会觉得成本会不会太高,是否有这个必要?
其实正是菜农一筐筐地辛勤付出,我们才能吃上新鲜便宜的蔬菜;
正是建设工人不分昼夜地挥洒汗水,我们才能住上温暖舒适的楼房;
他们是默默奉献的基石,支撑着这座城市的奋斗者们,站得更高、走得更稳。
在都市,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里,一直有人为了这份平淡,负重前行。
致敬城市中,每一个平凡的人。
资料来源:
@苏七七的视界 | @主持人桑桑 | @nannan和肖肖的世界观
@贵阳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 @动静贵州 | @乌当区融媒体中心
喜欢请分享,满意点个赞,最后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