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化精神薪火相传 绽放新时代光芒——系列报道《我与新中国同成长》(二)

政务   2024-10-12 09:06   吉林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诞生于我国“一五”期间,被称为“新中国化工长子”。新中国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炉电石都在这里诞生。在吉化发展实践中,孕育出吉化“四种精神”——背山精神、麻袋毛精神、矛盾乐精神、登天精神,是吉化人迎难而上、爬坡过坎、砥砺前行的有效法宝和强大精神力量。全国劳动模范、原吉化公司化肥厂合成气车间钳工班班长张贞泉就是求实创新的“矛盾乐精神”代表人物。让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跟着他一起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企业艰苦创业、砥砺奋进的发展历程。

站在老照片前,84岁的全国劳动模范张贞泉回想起了厂区初设的场景。

粮食生产需要化肥,化肥生产主要原料是合成氨。1965年12月底,时任化肥厂厂长的王芝牛在北京接下了1966年年产30万吨合成氨的艰巨任务。他带领同事没日没夜地抓挖潜、搞改造,1966年合成氨产量实现30.7万吨,提前7天完成国家交给的光荣任务。

完成国家生产任务固然让人欣喜,但张贞泉和工友们面临新的发展难题。上世纪60年代初期,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先进的机械装备更是少之又少,化肥厂关键设备全靠进口,需要大量外汇购买。

带着不服输的劲头,只有小学文化的张贞泉开启了艰难的学习之路。不顾一天的疲劳,一下班他就往夜校赶。

面对其他人不敢动的洋设备,张贞泉犟劲来了,不断 “诊脉”,终于找到了“病根儿”。

创新改造的分流式气垫阀,不仅每年为工厂节省备件费6万元外汇,也让日本专家不可思议。

凭借永不服输、勤奋刻苦的钻研精神,张贞泉实现小改小革三四十项,较大的创新10余项,创造综合效益700多万元。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成为“革新大腕”,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始终不忘的是国家对他的培养。

正是一批批像张贞泉一样自强不息、不断奋斗的技术能手,引领着吉林石化广大干部员工为做强做优做大企业而不断奋斗。

如今“四种精神”被赋予新时代特色,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吉林石化公司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正加速推进,年底21套装置将全部实现中交。看着竖起的大型塔器、扩建的厂区厂房,张贞泉倍感荣耀,充满期待。

张贞泉的成长和发展,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故事,更是吉林石化创新和发展的生动体现。‌    

曾经的吉林石化,勇担“新中国化工长子”使命,勤劳、勇敢、智慧的吉化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我国发展国民经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和发展新中国化学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的吉林石化,已经成为中国石油炼化板块的一支尖兵。吉化人将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守正创新、稳中求进,奋力实现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大发展大跨越,勇毅前行、奋力进发! 

市广播电视台记者 彭飞 王楠


来源:吉林雾凇台APP

编辑:张晔

初审:朱富江

复审:王乃卓

终审:肖模喜

吉林市发布
政务公开、便民信息、本地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