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什么?就是把心量给打开
如果读了很多经典,上了很多修习班,但心量仍然没有打开,那还不是真正入了门。只能算多懂了知识,种了善根而已。心量的打开,可以证明一个人修学的进步。
那么打不开心量的原因是什么呢?
就是因为太关注自己、执著自己了!
很多人修学,很关心自己的问题,希望能自己智慧大开,烦恼断除。这样子无论怎样都不会有大智慧,因为你的心量小,所以开发不出大智慧。
心量打开的人,烦恼就少
执著自己的人烦恼多,心量打开包容大众的人烦恼就会少。心量打开,融入大众,服务大众,把自己奉献出来,才能培养智慧福报。
心量打开的人,他的眼光,思维,他的举止,言行都不一样的。高僧大德为什么可以气吞山河,就是心量打开了。
有人学了儒释道,工作、家庭也不要了,觉得上班没意义,烦恼多,这个心态就偏了,就不对了。世俗的事业都做不好的人,想要成就出世俗的事业,那也是很困难的。
在家人,不要觉得上班没有意义,上班就是奉献,为社会做贡献,养家糊口,让家庭安顿。这也是值得尊敬的事情。勤劳的做任何事情,都是培养福报。好好上班是培养福报,孝养父母爱护妻子,是培养福报。
只有把心量打开,服务于众,福报才会进来。
“相由心生,境由心转”一个人思想转变了,形态就转变,譬如我们说一个人快发脾气了,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从他相上看出来了,他心里发脾气,神经就紧张,样子就变了。有人天生的性格,稍遇不如意事,就皱眉头,慢慢的印堂的肌肉就紧缩了,这是当然的道理。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学而》篇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个人一生没有人了解,虽有学问而没有发展的机会,还是不怨天、不尤人,这种修养是很难。
所以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像春风吹拂,清爽舒适;像秋月挥洒,皎洁光华。内心要保持这样的境界,无论得意的时候或艰困的时候,都是很乐观的。但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自然的胸襟开朗,对人也没有仇怨。像包公、赵清献都做到这样的境界,这是“君子坦荡荡”。
至于小人呢?“小人长戚戚”,小人心里是永远有事情的,慢慢就变成狭心症了——这是笑话,借用生理的病名来形容心理上的病态,小人永远是蹩住的,不是觉得某人对自己不起,就是觉得这个社会不对,再不然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我们都犯了这个毛病,有时候:“唉!这个社会没得搞的。”言外之意,我自己是多了不起。这也是“长戚戚”的一种心理病。心里忧愁、烦闷、痛苦。
人生的见解、眼光、思想、见地;每个人的气度、知识、范围、胸襟,都不同。你要有所成就,就要培养自己的器度,像大海那样大; 培养自己的学问能力像大海那样深。你要修道,要够得上修道材料,先要变成大海一样的汪洋。
人生气时,硬是有一口气,不是假的。人一生气,气机就变了,经脉也乱了。 如果心境比较宁静,比较柔和,你看你自己气色也变了,身体精神也好了。如果平常总是多思多虑,所见甚小,一点家庭小琐事也放不开,表面上呢?非常谦和,实际上呢,内心刚强化不掉的,胸襟狭窄,害得自己百病丛生。所以要痛切反省,忏悔。 心量要尽量扩大。量大,福才大,没有量则没有福气。 历史上的英雄们,思想、意境、度量都特别宽大,就是所谓的“意量恢拓” 。志在天下,志在千秋万世。
没有高度的修养,以出世的胸襟,做人世的事业,就当然会被现实所困,流于胸襟狭隘,私欲烦恼丛生的陷阱了。 所以性情要养得通达,胸襟不可那么狭隘,不要有一点事就想不开,一句话就放不开,否则成就就太有限了。其次要处事果决、刚毅,下了决心,又能坚定不移,才不会受环境的影响。
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