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谈丨失利即动力,从普通二本到UCLA

文摘   其他   2024-10-16 12:00   北京  



Impact Studio集结各位学长学姐们,从个人经验出发,涵盖作品集制作、留学选择、申请过程等多方面信息,帮助新学子们在留学之路上少走弯路、更加顺利的前进~

arch IMPACT STUDIO


01 |我们的学长


禹哲


本科:江西师范大学

专业:建筑学

offer(截至发稿前)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南加州建筑学院Souther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SCIArc)


想要学习的原因可以有很多,而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对其中某一个原因真正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朝着那个方向无畏地前进。我认为找到这个原因这件事十分重要。

我喜欢在建筑学中寻找与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的各种可能性,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理论上。

而设计就如同探寻一个个毛线团展开后未知的形状,既取决于人也取决于天。就好像人与自然的一场戏剧,有时人占上风而有时相反,有时互不相让而有时友好和睦。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代表着其中的一组解法。



02 |看看Offer




03 |聊一聊学长的故事


「 失利也是动力 」


我的本科五年学习时间是在江西师范大学度过的。虽然和985、211名校们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我的母校也确实把最基础的建筑知识教给了我,无论如何这对我来说受益颇丰。大四那年我选择了考研,而结果是拼尽全力却仍差了一些。虽然这个结果很沉重,但在接近一年的准备时间里我找到了我真正想要追求的目标。接受考研失败的现实后,我因为这个目标选择了出国留学。在Impact Studio各位老师的帮助与自己的努力下,我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最终成功完成了申请工作,拿到了满意的结果。



「 迷茫不在怕的 」


我是一名奇怪的建筑系学生。在本科刚入学时,我曾对五花八门的手工模型制作、之前从未尝试过的描图到画图等过程感到十分新奇,从而对建筑学抱有很大的期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的母校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感到每天都在接触艺术知识,而原本我期待的某种理性的、逻辑的部分却很少被教授。在这一过程中我曾十分迷茫,不知自己究竟能学习到什么。



在准备考研那年,我重学了目标院校的中西方建筑史。这次细致的学习对我而言至关重要,我发现古代西方建筑师总有一种寻找宇宙真理的冲动,无论是古希腊时期、哥特时期还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还是之后。同时,中西方建筑乃至其背后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又在某些方面十分相似。我倾向于认为两种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但没有对错,而我既然已经在中国接受了多年的教育,去国外看看他们的思维方式似乎就成了一件我想要做的事情。在考研失利后,我便决定了要出国留学。



「 跨学科的魅力 」



我喜欢打架子鼓,也喜欢听音乐和画画,这些艺术方面的爱好在我的基本学习阶段中帮我找到了很多灵感,也让我更好的理解建筑中的艺术性。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一直十分喜欢天文学、物理学等学科,正是这些看似与建筑学关联不是很大的学科让我在因迷茫而挖掘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之时愈战愈勇。


「 过程虽然不容易 」


基于我的背景,我在画图技术方面的功力在制作作品集初期确实难以启齿。无论是建模、出图还是排版,我都经常对自己的操作感到有心无力。我的指导老师拥有海洋一般的耐心,在一次次的上课过程中他不懈的指导我如何修改每一张图,有时是小改有时是重画,有时大家很和谐而有时候意见不同(然而后面感觉他一直是对的)。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智就像在克苏鲁游戏中一样被反复拍打。但因为上文提到的,对目标的坚定追求让我顶住了压力并最后完成了作品集的全部制作。在此特别感谢我的导师,想必这个过程他也十分印象深刻。



「 内心却更加坚定 」


在这段学习过程中,被老师要求重画图的时候,那种待完成的事情突然工作量翻倍的感觉实在让我欲罢不能!相信学建筑的小伙伴们都能心领神会。但是,当想法被老师认可以及一个作品彻底完工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对我来说要比之前的“痛苦”更让人刻骨铭心。



「 介绍一个你的作品集项目吧 」


在我的作品集中,最锻炼我的设计能力的是我的第三个项目——一座工业遗产的改造项目。其他项目的制作过程中我或多或少的放飞了自我,带有着些许魔幻主义色彩,而在这一个作品的制作过程中我和老师从全局到细部都在思考如何真正可行的把一个古老的厂房改建为一个人人都能在其中享受的综合建筑。


这座希望被“复生”的厂房是江西省南昌市的一处工业遗产——江西棉纺织印染厂(简称江纺)。作为一个南昌人,在这个作品的制作过程中我一直感到十分亲切。江纺是新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于江西省南昌市建立的重要纺织工厂。在它仍运行时,它为江西乃至全国的纺织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江纺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工厂关闭了,场址也被废弃了。破败的厂房伫立于曾经辉煌的土地上,与蓬勃发展的城市之间渐渐生出了些许不和谐。工厂该去还是该留?作为建筑生相信大家都会说留,而怎么留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一个清冷的早晨,站在这样一栋建筑主入口面前的人的直观感受


经过实地调研,我手中有着江纺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许多资料。这些资料不但帮助我对江纺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也让我对其改造的方式有了自己的想法。我想将其改造成为一个包含展览功能的多功能场所,为这个区域的人们继续提供服务。在将这些老照片进行筛选并按时间顺序编排后,我的背景分析图便把想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表现了出来。而在总平面图分析中,我把厂址周围的功能及建筑形态的生成过程都思考清楚并表示在了图上——体块们确实是从建筑本体上生长出来的。


场地分析


建筑的西南方向为主入口,人们在进入后会来到一个无特定约束的展览区,此时偏向东南方向行走会来到一块同样作展览功能的灰空间,而向东北方向走就会来到一处“庭院”。建筑的西北方向为多功能区域,包含餐饮、办公、俱乐部等功能。来到建筑的二层,西南方向为一个报告厅,其余大面积的区域(除西北方向多功能厅外)都为阅览室。


设计平面图及透视


通过将建筑拆卸成不同部分的方式来进一步展示本建筑的内部信息,把本项目的细节拉满也是我制作这一个项目的时候的原则之一。


爆炸图


 在方案刚开始进行的时候老师便提出我们需要一张剖透视图来展示建筑内部的细节。所以在画完竖向爆炸图后,我制作出了这张水平剖透视图。除了向评审团展示操作、继续贯彻我们把细节拉满的原则外,这张图也的确展示出了整个建筑内部的空间分布以及一部分交通方式。其余的三张小透视图则作为补充展示了建筑内部的一些视角。


建筑剖透


最后我想想表达的是在游客抵达“庭院”的时候的切身感受。光从原本四四方方的建筑上开出的圆形洞口打下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当游客抵达这一地点的时候,我希望他们会震撼,从而开始进行一些每个人都不一样的更加深刻的思考。



出图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如何构图、如何表现发光、整张图的冷暖色调搭配以及许多细节上如何将图变得更好看的方式。



「 累并快乐着 」


本人真实性格比较内向,加上去年疫情稍显严重,我和作品集课程都是线上沟通的。虽然没有见面,但IS的各位老师都极其负责——我的导师每周会检查两次我的进度,而每次都会指出超多问题需要我解决。审核老师认真为我的项目提出每一个修改意见(有个项目甚至被打回修改了三四次......T_T)。管理的老师每个月都会检查我的进度,而更多的是平时对我的关心,即使隔着几千公里也能感受到来自Impact Studio的温暖。在这样的环境下,让我学会了非常多的东西,虽累但体验极好!



「 进步肉眼可见!」


经过在Impact Studio的学习和作品集的制作过程,最大的提升无疑是在设计能力上的全面发展,经过长时间跟导师的沟通,我的眼界大开,建筑在我心中已经不单单是“房子”或“空间”这么简单的概念。对于项目的认知,与我在学校学习的不同,老师总告诉我要把设计当做故事去讲,最后我也真正明白了一座建筑的生成就像在为居住者、使用者们讲述着一个与场地、与人、与周围一切息息相关的故事。其次,在老师的教学和平时的猛练下,我对于rhino、grasshopper、ps、ai等软件的使用已经比之前熟练了许多。总而来之,这些更多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看的越多、听的越多、练的越多,就学的越多。



「 想和大家说些什么吗?」



各位学弟学妹们,首先一定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出国。因为随着学习进度的推进,每个人对未来的理解都会变得不一样。这就导致了有时候周边的人并不能真正理解你正在做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时,只有自己内心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能坚定的坚持下来,去完成你最初定目标的时候想要做到的事情。当然,每个人情况不同,所以各位还是要按照自己的情况再多想一想。


虽然整个学习过程并不轻松,但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每个老师都十分负责,以及对我的关心。在Impact Studio学习的日子对我来说无疑是刻骨铭心的,也让我拥有了一份巨大的收获。相信各位同学也可以在这里获益匪浅,在未来的道路上画上完美的一笔!



文中作品及部分图片归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arch IMPACT STUDIO


IMPACT STUDIO
IMPACT STUDIO严格筛选并打造来自世界各地区TOP10顶级设计院校的专业老师团队,涵盖美国AIA、英国RIBA 在内的职业设计师和指导老师。为建筑、景观、城市、室内、交互专业同学提供专业设计指导和留学规划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