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布局建设

政务   2025-01-17 14:01   四川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技成果持续产生,推动科技成果扩散、流动、共享、应用并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的生态系统。加快建设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不仅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更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其关键是发挥技术转移主体能动性,构筑布局合理、枢纽协同、通道畅通的技术转移网络梯次联动格局,营造法律保障坚实有力、市场体系开放统一、评价机制科学高效、社会共识广泛凝聚的技术转移生态环境。
激发技术转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企业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推进技能提升、岗位实践和终身学习机制,培育实操经验丰富、具有创新潜力的技术人才,实现人才对企业研发的“反向赋能”。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引领作用,支持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大“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投入,引导创新要素汇聚,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相互赋能的生态,实现大企业技术优势与中小企业市场敏锐性的“双向嵌合”。巩固跨国公司及科技领军企业的枢纽作用,引导企业建立国际化技术转移平台和海外研发中心,通过技术突破占领全球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融合。
强化高校院所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中的策源能力。完善高校技术转移机构职能,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及知识产权管理中心,保障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评估与高效转化。发挥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孵化效应及示范作用,加快建设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在早期研究阶段的技术和商业可行性验证。关注技术成果熟化过程,通过高校小规模试生产评估市场潜力,为产业链建设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强化人才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中的支撑作用。结合初始专业教育与后续专业培训,鼓励高校设立技术转移相关学科,推动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经理人持续培训,增强其知识与实践能力。加强国际化人才引进,通过项目攻关、教学合作及研究基地等载体和形式,吸引海外高端技术转移人才,并通过多样化职业渠道和激励机制留用人才。同时,建立技术经理人专业认证和考评体系,定期更新资质,保持与行业前沿同步。
强化中介机构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中的纽带功能。系统布局、疏通技术转移通道堵点,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高效协同。发挥好“组织者”作用,精准解决技术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组织不畅的问题,通过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和需求数据库,定期开展成果展示与对接活动,实现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发挥“服务者”职能,加强技术供需对接,组建专业评估团队深入解析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与可行性,助力供应方识别潜力技术并向需求方精准推介,以提升技术转移效率并降低合作风险。此外,通过跨部门、跨学科的衔接配套,增强各方对技术转移流程的理解,破解信任瓶颈,推动技术转移创新体系建设。
构建技术转移“枢纽—通道—网络”梯次联动格局
打造多层次技术转移枢纽。构建国际级、国家级、区域级三级联动格局,促进创新资源高效对接与流转。将国际化都市、“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口岸城市设为国际级技术转移枢纽,加速先进技术国际国内双向流动,发挥战略引领作用。将直辖市、省会城市打造为国家级技术转移枢纽,统筹核心科研力量与高端创新资源,辐射全国,发挥示范效应。将城市群、都市圈核心城市打造为区域级技术转移枢纽,立足区域特色产业,深化产业链和技术链的结合,推动下游企业的快速跟进,促进科研成果与地方资源深度融合。通过差异化功能定位与分级协同,形成全国统一的多层次技术转移枢纽体系,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创新链全要素联动。
拓展多维度技术转移通道。依托技术转移枢纽体系,拓宽技术流通通道,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建设国家级技术转移信息共享平台,整合供需资源库,通过数字化手段精准对接供需双方,实现跨区域技术资源的高效配置与流通。完善技术转移交易平台,打造“技术—市场”精准对接机制,为技术持有人与技术潜在市场提供便捷交流途径。依托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设立跨区域技术转移服务中心,加强枢纽与地方节点的互动互通。通过构建多维畅通的技术转移网络,消除信息不对称障碍,提升网络整体效率,为技术成果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效流动和推广应用提供坚实支撑。
构建多尺度技术转移网络。加快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和全球化布局,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构建“一带一路”技术转移网络。强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扩散,形成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技术转移网络。发挥枢纽—通道协同效应,建立全球地方互嵌的技术转移网络,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发挥技术转移中心集散效应,打造国内外技术双向转移通道。推进沿海地区先进技术向海外和内陆转移扩散。
构筑技术转移体系的“热带雨林”生态
完善技术转移法律法规。聚焦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许可与利益分配等关键环节,健全技术转移专项法规,明确各类主体责任,推动流程规范化与权益科学化,确保创新成果高效落地。加快构建以“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强化专利快速审查和维权绿色通道建设,为创新主体提供有力保障。探索设立技术转移司法仲裁机构,建立符合技术转移特点的纠纷化解机制,有效降低法律风险,优化技术流转环境,为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建设统一开放技术市场。搭建全国统一技术交易平台,整合技术供需信息,推动区域与全国市场协同发展,形成透明高效的技术流通网络。坚持依法治理与信用监管并重,健全技术交易失信惩戒机制,防范技术投机行为,保障交易公平有序。借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模式,推动大企业、中小企业、高校院所间的深度合作,通过联合研发、产业链协作与成果共享,构建以创新链协同为核心的多层次技术转移生态,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激发市场活力。
改革科技评价体制机制。推动技术转移主体完善分类评价制度,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强调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社会贡献,将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技术服务等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的渠道。同时,提升社会对技术转移的重视度,通过技术对接会、创新展览等方式,加强技术转移的宣传推广,营造“创新驱动与成果应用并重”的社会共识,逐步构筑高效的技术转移生态体系。
厚植技术转移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技术成果展等平台,传播成功案例,营造“成果转化优先”的社会氛围。完善技术转移成效奖励机制,在国家科学技术奖等重要奖项中增设专项奖励,表彰在技术转移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以激励先进、树立标杆。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机制,共建技术联合实验室,探索成果共享和利益共享新模式,培育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为技术转移生态体系注入强大软实力。

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1月15日 第A6版)

绵阳科技
发布市科学技术局最新通知公告,解读国省市科技政策,关注科技前沿,服务科技创新,传播科技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