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号读书人 董梅
知名文化学者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代表作《董梅红楼梦讲义》《董梅讲透红楼梦》
家居所在地 北京
家居面积 180㎡左右
入住时间 20年
撰文 庄婧
在拜访董梅的家之前,对她家的想象是伍尔夫的“一个女人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因为董梅老师在自己家的楼下还有一个独立的单元房舍专门用于她的创作生活,也可以说她把“自我”好好地放在了这个单元里。而扶梯而上的另外一个单元,才是她和先生、小孩的三口之家。仅就这一点,就让人羡慕不已。所以作为本季唯一完全陌生的嘉宾,我对她的家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但在节目呈现和实际拜访后的感受中,这一点都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为董梅的家实际上呈现了四个空间,这四个空间的关联和趣味,远超伍尔夫为女性赋予的这重期许。甚至我本人的日常生活,都受到了董梅老师的启发,而更添了芬芳的意趣。
董梅老师是中央美院的教授,也是知识平台上炙手可热的榜首讲师。在两年前的春天我听着她的《董梅讲透红楼梦》在楼下刷圈默默减掉了7斤的分量。时隔两年的春天探访她,发现她不只有两处居室,还有四种空间。
这栋房子陪伴了董梅从少女时期到为人妻为人母,又巧妙地变成了董梅保持自我的方所。与我们想象的如何争取如何创造这“独属于自己的空间”不同,因为在最早入住时只有董梅一人,所以丈夫和儿子也都很尊重和守护着这个安排。于是楼下的这个单元里不止承担了创作,还凝聚了一个女性的成长过程。这间房子很多细节中透露出女主人独有的品位和爱好,而不是融合了家人需求的家庭风貌。如画般的窗景、决定好好放置的第一支茶盏、少女旗帜似的蕾丝靠垫、学生写给她的信笺、偶立在写作位置旁的镜子、环抱着人的茶座空间、把一尊小佛放入茶柜于是所有小茶碗、小茶盏仿佛都在环绕聆听佛音的可爱设计……
第一季节目从第一集到第五集,每个嘉宾的家都有无限美好,但只有董梅的家让我羡慕。在有了小孩还不能消化母亲这一身份的那段时间里,我曾经畅想过推开家门就在同一小区有一个单元可以用来工作,随时可以独自一人前去,可以锁上房门不受打扰。这么多年过去,我都已习惯了和孩子在一起“各自功课但彼此陪伴”,也不好说我的愿望到底算是实现了没有。但董梅实现了。
她实现了大多数人期许的“独立创作空间”,这个空间不只有锁,有尊严,还有梁下的风和窗外的竹。进而她还邀请先生来这里约会喝茶,邀请儿子放学来小坐读书。因为她是主人,所以即使是亲人爱人,也有了应邀之感和郑重的赴约心情。
楼上的三口之家有一种无法复刻的美感,在家居类APP经常号称“全套照搬”复刻这、复刻那的如今,那些不可复制的家居荡漾出生活真正的独特质感。这个空间里一器一物都全然因为主人的审美和需要存在。一切都因为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合而为一个生动具体的“我们仨”。
整体环形的设计如果放在今天的家居设计名词里叫做动线,但在红楼梦文本里又早有预设。“探春素喜阔朗”“三间屋子并不曾打断”,董梅家就是如此,从厅堂开始,路过书房,带出两个卧室,再旋入春天有海棠花探进的超长阳台,直接就进了孩子的房间,到这里仍然余韵未尽,孩子的房间与厅堂也是相通的,环形由此产生。环形中的核心位置放着一张敦实的圆形餐桌。像是一个原点,三口人围拢在这里一餐一饭,这个原点向外扩散出一波一波涟漪不断把温度和力量传递至这个家的每一个角落。空间是能解释人的,董梅就是这个家庭的原点。
她的家人在节目之外给我留下了两个特别的印象。一是她的爱人趁着节目录制空档问她早上剥好的鸡蛋为什么没吃,二是室内的鲜花都是丈夫每天从画室回来为妻子带回的礼物。这些都没有呈现在节目里,但又都在每一个镜头中。
“情物的诗意”是在楼上楼下两个看似独立家居空间最大的纽带,两个空间都是独立单元都有门有锁,但所有陈列摆设都是主人们的“有情之物”,这是我从她的书《董梅红楼梦讲义》里头学来的概括方法。于是无论是楼上还是楼下,整个家居空间又浑然一体,一切物件都是主人们的生活叙事和情感叙事,女主人是学者、男主人是画家、小朋友是小学二年级小男孩。每个人的物品都被好好对待,每个人的喜好都被尽量满足。有高柜长桌大案满足男女主人的喜好,但只要稍稍俯身随处可见的儿童阅读区域在每一个空间都占取了一个位置。
在这里无论是女主人投身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还是画家男主人的好品位都得以呈现,董梅在书中有一段对中国古典室内设计的描写挪用到对她自己家居风格的概括上尤为贴切:“空间隔断的灵活性,恰恰是中式古典室内设计的长处。木格栅、屏风、纱幕都能够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又能灵活地撤去,且有着虚实相间的、丰富的光影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空间美学在家中被实践和不断丰富着,一种轻松的古今往来之感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自由游走在整个家居空间里。
既然是解锁当代中国一百种文化生活方式,每个读书人作为家居主人都给了我很多启发。但董梅老师给我的启发是对我的日常家居生活有重大实际意义的。董梅与社区协调种下了如今已五层楼高的枫树、在北方很少长得这么好的竹子、开花时会探进窗的海棠、从朋友那里收留来的其他树种、被抢救保护起来的牡丹……和她走在社区林荫道上,她指着这些树木一一道来的时候,我惊讶于这些植物草木和她都有关系。她明明住在现代的楼宇里,但仿佛居住在大自然中。她身穿素衣,却像戴着斗笠。我像是一个莽汉看着身边的小小花神,想着她重构了现代都市人群和社区植物的关系。她和每一棵草木热情沟通,真心照料,于是草木把热情不止还给了她,还平等地给到了每一个从树下花前穿过的其他邻居。
录制节目次日早晨,我上了废弃已久的露台。发现之前种下又放弃了的月季开出了第一个花苞。我发觉我突然就没办法对它弃之不理,好像我的看见再也不能装作看不见。于是从录制次日到这期节目播出前一天,一共二十天里,我和小孩相继在露台上种下了几波花草,也历经几次新手种植小白会遭遇的窘境,终于收获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小小花园。节目上线前,我把我的小花园照片和第一个花苞的照片发给了董梅老师。人的动念能执行下来全靠自己,但这个动念本身有很大程度上是来自董梅的启发。随着节目播出,很多观众朋友跟我说收获了很多。我的确也是,我应该是没有机会种下能长到五层楼那么高的枫树了,但一个小小的空中花园也是我与自然草木为伍的开始。何况人一旦坐在自然草木之中,一起来的还有云中月、柳上莺、早上的蜜蜂与夜晚的蚊子。
有一本书叫做《那些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书里记录了多位优秀的20世纪西方女性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里与西方巨大的不同也体现在对“男女平等”的跳跃式认同。这一开始就写在新中国国策里的四个字在工业化进展较为统一的华北东北地区更为突出。董梅作为一个天津出生北京成长的女性学者是《100位读书人的家》中第一位女性嘉宾,也是本季中最年轻最与我年龄相仿的一位生活家,我经常能感受到和她的同频共振。在观察和探访她的时候我体会到了她温婉形象里坚韧不拔、不为外物所移的内心。这颗强健的大心灵不止滋养着她的爱人亲人,还生动地发展出了四个截然不同的空间。使得读者和观众有缘在一期节目里同时体会到一个女人的独立创作空间、三口之家的美好空间、古往今来的重叠空间和与自然草木为伍的社区空间。
我进而还想奢望这种文化生活方式的探访也能成为当下一部分中青年女性积极掌握自己生活方向的探索。董梅不经意地提供了一种答案,这种答案藏在了节目中她缓慢坚定的言说里,也践行在了她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里。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艾丽丝·门罗只能夜里趁家人睡了去写作。家居对于女性不只是承载所有家人和家庭关系的场所,也可为女性开拓更加宽阔和多样性的成长空间。
文/庄婧
版式设计/ 潘振华
图&视频/《100位读书人的家》节目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