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医疗诊疗中,CT扫描无疑是让医生们洞察人体“秘密”的利器。然而,面对这项技术,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辐射!虽然每次CT扫描的辐射剂量远远低于可能引发即刻伤害的水平,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反复检查的“累积效应”。就像放入锅里的水,一开始温暖无害,但随着每次加热,温度逐渐升高,最终可能达到让人无法承受的高温。
儿童和年轻人中CT相关辐射暴露与脑癌相关
这种累积的风险并非空穴来风。《柳叶刀》子刊《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曾经发表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EPI-CT)[1]就量化了CT检查在儿童和年轻人中引发的脑癌风险。
除了高剂量群体,研究人员还特别关注了CT的平均辐射剂量——38 mGy。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提示首次明确了儿童和年轻人在接受CT扫描后,脑部辐射剂量与脑癌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并且,其中胶质瘤风险的显著增加进一步凸显了这一人群对CT扫描辐射的敏感性。
每多做一次CT,患血液恶性肿瘤的风险高43%
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一般情况下,一次CT扫描的辐射在2-15 mGy,所以低剂量辐射会不会存在什么健康隐患?
研究人员观察到,累积辐射剂量与血液恶性肿瘤的风险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即:随着累积辐射剂量的增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风险显著升高。辐射剂量每增加100 mGy,患肿瘤的风险将增加96%。
另外,研究人员也关注了霍奇金淋巴瘤(HL)这一淋巴瘤中的独特类型。值得一提的是,HL也是青少年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则是相较于HL更常见的一大类淋巴系统恶性增殖性疾病,占所有淋巴瘤的80%-90%。
类似地,随着CT检查次数的增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也呈显著上升的趋势。
这些结果表明,即便单次CT检查产生的辐射剂量有限,随着检查次数的累积,其对患者健康的负面影响会逐渐放大。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组织的推荐,单次CT检查的平均辐射剂量约为50 mGy。虽然每次CT检查的辐射剂量看似不大(例如,胸部CT的辐射剂量约为4-7 mGy,头部CT约为2 mGy,腹部CT约为8 mGy),但由于其“累积叠加”的效应,频繁的CT检查会增加患癌的风险。就绝对风险而言,在今天接受CT检查的1万名儿童中,预计12年后将导致1.4例患癌病例与此辐射暴露相关,这种“积少成多”的过程令人不容忽视。
看来,“有事没事就来拍个CT”的做法并不可取,每一次的检查都是对辐射剂量的一次积累,而累积的辐射,可能在未来某一天悄然转化为健康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