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越南与苏联签订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后,公开叫嚣是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从此开始反华排华。在中越边境大量陈兵,炮击我边民和设施,不断制造流血事件,且挑衅逐渐升级。
1978年11月18日凌晨,我所在的陆军第41军司令部机关前方指挥所开赴中越边境,我受管理处领导指示带领司令部管理排和给养车辆,一起奔赴边境前线-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当天下午五时许,我们顺利到达靖西县城,军机关就暂住在县工会院内。
11月24日,军机关前指迁至县城西南约5公里处的闲置多年的县麻疯病医院,同时到达的管理排和第二招待所也随迁此处。
为了确保战时物资供应渠道畅通,军机关决定:部队与地方要成立临时联合办公室。因当时已接近年底的12月份,故定名为“78.12”办公室。
12月2日,“78.12”办公室在靖西县政府会议室正式成立。蒙县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军管理处副处长王国良和我(时任司令部会计)为副主任,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办公室自成立之日起开始运作。
“78.12”办公室的任务有三:一是在战争时期,无条件服从战时需要,组织筹备战时物资供应;二是协助军前指留守处做好前线失散人员妥善安置工作;三是协助前方部队做好越军俘虏的管理遣送工作。办公室自成立开始,就集中人力物力在三天之内全部完成了所有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其中有猪肉、牛肉、羊肉、大米、面粉、干菜、蔬菜以及汽灯、手电筒、绳子、笔纸、大头钉、回旋针等,应有尽有,只等一声令下,整装待发。
在对越自卫还击战历时28天中,“78.12”办公室共向前线运送物资四批次,其中一次是我和军小车排司机付军会单独押运。
1979年3月13日下午一时许,我接到前线指挥所电话,要求速送一车给养到茶陵县军机关前方指挥所。我放下电话,立即带车赶赴定靖西县城,与有关办公室人员联系后,不到一个小时就把所需的猪肉、牛肉、火腿肠、面粉、大米、粉条和蔬菜装车完毕。并对车辆(军小车排一部乳白色旅行车)进行了伪装。下午三点半钟,我们押运物资的车辆从靖西县城出发,一小时后通过边境哨卡,一路沿越方去茶陵县方向的山腿公路前往军机关前沿指挥阵地-茶陵县东30里的一个小镇旁的大山坳。
那时中越战争仍在继续,出国到越南茶陵地形复杂,随时都会遇到危险。于是我提醒司机小付,一定要提高警惕,要开好车保证物资安全送达。我边说边打开车前窗玻璃,手枪和冲锋枪子弹全部上膛,两只手紧握冲锋枪不停环视前方,观察左右,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车辆行驶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右边是望不到头的大山,左边是悬崖和河流,在这山高路险的时刻,我突然发现右边山顶上有三个越南特工,穿越树林跨越山石,飞速向我们扑来。他们端着冲锋枪,其中一个特工肩上还扛着一只40火箭筒。看到这个突发情况,我一边让司机小付加倍小心安全开车,一边端着冲锋枪向敌人连打三个点射,特工也向我们打了几梭子子弹,我又还击了几个点射后,终于阻止了三个特工的行进速度,而快速行驶的车辆也把敌人远远甩在身后。
车辆行驶约两华里后,我发现后边有我军三辆军车,沿公路向南开进。此时,枪声又骤然响起,估计三个越南特工又要与他们发生交火。一阵枪声过后,又恢复了大山中的平静。后来得知那三辆军车是军运输连向茶陵方向我军炮兵阵地运送炮弹,与敌激战后也安全到达炮兵阵地。
我们的车辆沿着坎坷的山边公路继续前行,在一个大山脚处左转驶向一座大石桥。桥高约5米,长约30米,宽约4米。在车辆即将驶出桥面时,忽然一声巨响,近在咫尺震耳欲聋,司机被这突如其来的响声震懵了,车辆突然熄火戛然而止,停在桥头处。我在副驾驶看出小付脸色苍白,一动不动,两手紧握方向盘。于是我急忙跳下车,发现车头已驶过桥面,而车左后轮外边的一只轮胎却悬空在桥外边。我顾不得多想,急忙在桥头右边抱起一个约百余斤重的大石块,迅速堵住车后轮,以免车辆滑进约五米深湍急的河流中。大约五分钟后,小付也已缓过神来,这时我在桥上指挥,让他把好方向盘加足马力迅速离开,小付“嗯”了一声,便发动车辆快速冲出桥面,一次危险就这样避免了。
车辆驶出石桥后,我们一路向东前行,大约下午六点钟左右。在天气即将暗淡之前,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晚饭时分,我问军作训处一位参谋,那声巨响是怎么回事,他告诉我,那是军地炮团在越南茶陵县用152毫米大口径加农炮向越南重镇重庆县开炮。
这次押送物资去军机关前方指挥所,虽只有不足百公里的车程,但一路惊险情况多变,在多年后想起此事,仍感到惊心动魄。
作者简介:黄德科,河南省唐河县少拜寺镇大黄庄村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