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政策应知应会——关于动态识别防止返贫监测对象

财富   2024-11-03 23:10   北京  

一、基本概念

动态识别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以下简称“监测对象”)是指面向全体农村人口,包括易地搬迁及同步搬迁等已转为城镇户籍人口,以当年监测范围为参考(2024年全省年人均纯收入为8700元),综合考虑收入支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其他各种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情况,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且依靠自身能力难以解决困难的农户,通过履行识别程序认定为监测对象,实施帮扶措施。




二、政策依据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发〔2020〕30号)要求,“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合理确定监测标准”。“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


2021年5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中农组发〔2021〕7号)明确,“监测方式。健全监测对象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细化完善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等监测方式,互为补充、相互协同”。“监测程序。完善监测对象识别程序,新识别监测对象增加农户承诺授权和民主公开环节”。


2023年3月,原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指南》,对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类别、认定条件、认定程序、认定时间以及录入系统等作了进一步明确。



三、监测对象类型

包括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残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简称“突发严重困难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类对象”。


(一)脱贫不稳定户。指人均纯收入在防止返贫监测范围内,且受各种原因影响存在返贫风险,被纳入监测帮扶的脱贫户。


(二)边缘易致贫户。指人均纯收入在防止返贫监测范围内,且受各种原因影响存在致贫风险,被纳入监测帮扶的一般农户。


(三)突发严重困难户。指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虽然人均纯收入超出当地监测范围,但受突发事件等各类因素影响导致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并存在返贫致贫风险,被纳入监测帮扶的农户。这类群体可以是脱贫户,也可以是一般农户。




四、认定办法

(一)监测范围。结合省级综合年度物价指数变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和农村低保标准、物价指数变化等因素,同时考虑“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实现情况,科学确定监测范围,每年进行合理调整。


(二)认定条件


监测对象认定以家庭为单位,没有规模限制,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村户籍人口纳入监测,做到“应纳尽纳”。


监测对象的认定条件是一套综合体系,主要包括农户的收入、合规自付支出、突出困难问题和自主应对能力。工作中,以家庭为单位统筹考虑实际居住情况和家庭成员共享收支情况开展识别认定,重点关注农户“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方面出现的突出问题,同时关注就医、就学、就业、产业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潜在风险,统筹考虑收入支出情况,以及农户自主应对能力,进行综合研判


1.农户人均纯收入在当地监测范围内,且因受各种原因影响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或“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出现突出问题,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一般应识别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


2.虽然农户人均纯收入超出当地监测范围,但因突发事件等各类因素导致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或“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出现突出问题,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一般应识别为突发严重困难户。


(三)识别途径。通过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等方式实现识别认定。


(四)认定程序。入户核实和农户授权承诺,民主评议和公示,县级审核批准和公告。公示环节原则上只在村内开展一次,县乡不再重复公示。监测对象认定要经县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或授权批准。


(五)时限要求。认定工作要坚持应简尽简,公开公正,从农户申报、干部排查、部门预警发现风险线索之日起,到完成监测对象识别认定,一般不超过15天,其中村内公示不少于5天。对新识别的监测对象,村级要根据返贫致贫风险,原则上在10天内完成帮扶计划制定和帮扶措施申报。


(六)系统管理。常态化识别的监测对象以县级批准时间为准,批准后10天内完成系统录入。此外,对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出现返贫致贫风险,生活陷入严重困难,事实清楚,亟需帮扶的农户,经乡村两级确认,启动“绿色通道”,由县级部门先行录入全国防止返贫监测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信息系统,县级部门和乡村两级第一时间实施帮扶。



五、认定工作步骤

(一)群众自主申报。群众直接向村委会、驻村工作队、网格员、村组干部申请,村级受理。也可以通过“全国防返贫监测系统手机App”“全国防止返贫监测和乡村振兴咨询服务平台”、12317服务热线、吉事办小程序或各县(市、区)自主设立的防止返贫监测热线电话自主申报,县级部门及时受理。


(二)预警推送和分析研判。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有关行业部门参与,综合分析各渠道预警信息,逐级反馈,由村级根据村情民情、产业就业变化、农户家庭突发事件等情况综合分析研判农户自主申报和预警信息,常态化开展排查。


(三)入户核实。由驻村干部、乡村干部、监测员对重点核查对象逐户实地调查,主要核查农户的人口、收入、住房、饮水、财产以及家庭成员从业、健康、劳动力、就学、家庭变故等情况,重点查清农户收入稳定性、产业持续性、就业稳定性、因病因灾因意外等刚性支出、“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变化情况,摸清返贫致贫风险点。拟纳入监测对象的农户,应填写纳入监测申请,签署承诺提供的情况真实可靠。


(四)评议公示。以行政村为单位提出拟纳入监测对象名单,将拟纳入监测对象名单提交村级民主评议,评议通过后进行公示公开。无异议后报乡(镇)复核。


(五)乡镇审核和县级确定。乡(镇)在综合核查的基础上,召开会议研究行政村拟纳入监测对象名单,审核帮扶措施,报县(市、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或授权批准)后,在村内公告。批准后10天内将相关信息录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中。




六、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1.监测对象识别不得设置规模限制,必须做到应纳尽纳。


2.对新申请农村低保和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农户,要按照监测对象认定条件进行逐户排查,符合条件的按程序识别为监测对象,坚决杜绝以落实低保为由不识别为监测对象,坚决防止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通过低保等政策“一兜了之”。


3.农户(含脱贫户)年人均纯收入在当地监测范围内是识别监测对象的重要条件之一,但不是唯一条件,更不是贫困标准。一些农户(含脱贫户)收入虽然未超出当地监测范围,但收入稳定,且“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没有问题,不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经过严格认定后,可不识别。


4.农户收入较高(扣除合规自付支出后家庭收入明显高于当地农村平均水平),出现“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未保障情况,可以依靠自身能力解决的,根据实际情况,可不识别为监测对象,但应持续跟踪关注,督促尽快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问题。


5.监测对象以家庭为单位开展识别,原则上识别的是农村户籍人口,统筹考虑实际居住情况和家庭成员共享收支情况进行精准识别认定。易地扶贫搬迁(含同步搬迁)等已转为城镇户籍的人口中,符合条件的应及时识别为监测对象;城市规划区居住的农转非人口中,没有享受城市低保、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城镇相关保障政策、符合条件的可以识别为监测对象。实际工作中,一般应首先由户籍所在地开展识别,便于落实相关政策。确有特殊情况不能由户籍地开展识别的,由常住地牵头负责,及时纳入监测落实帮扶,确保监测不留死角。易地搬迁群众由迁入地负主体责任,迁出地配合迁入地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


6.“应纳未纳”是指由于工作疏忽或政策执行不到位,导致未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及时识别为监测对象进行帮扶,也未将其录入“全国防止返贫监测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7.“体外循环”是指虽然发现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但未识别为监测对象,也未将其录入“全国防止返贫监测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而仅是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外,给予一定帮扶措施。


“应纳未纳”“体外循环”均未将符合条件的农户识别为监测对象统一管理,可能因帮扶不及时、不到位导致返贫致贫,是各类监督检查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重点关注问题。


8.各地可结合实际通过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两委”扩大会议等方式开展民主评议,确保过程结果公开公正。


9.公示公告中要保护农户个人信息隐私,不得公开农户身份证件号码、手机号、银行账号、健康状况等敏感信息。


10.各地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宣传,拓展农户申报方式,畅通群众举报渠道,第一时间核查核实线索,及时回应处理群众关切问题。


本政策实施期间,如遇国家政策调整,按调整后的政策执行。

来源|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帮扶处、省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乡知乡见
三农领域的参考消息,汇聚“三农”重大政策和权威言论,在这里读懂中国乡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