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大捷 | 黄沙大捷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文摘   2024-12-07 16:44   江西  


《黄沙大捷》专栏今日刊发——黄沙大捷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黄沙大捷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作者简介:彭四芽,中共安福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三级主任科员。




摘要:1934年1月26日,按照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萧克率红十七师从安福县枫田镇一带启程开启北上之路。红十七师经吉安县固江镇,突进分宜,北渡袁水,再过锦江,向高安前进。2月3日,红十七师在宜丰县黄沙村与国民党军十八师五十二旅、六十二师一八四旅以及十六师展开激战,最终以少胜多,取得黄沙大捷。黄沙大捷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战役,是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之一,被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史。红十七师取得黄沙大捷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深入研究这一历史,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阐述了黄沙大捷的历史背景、战斗历程、历史意义,并结合实际论述了黄沙大捷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黄沙大捷;历史背景;战斗历程;历史意义;时代价值


一、黄沙大捷的历史背景

(一)中央苏区反“围剿”失利,形势严峻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重兵,汇集优势装备,采取步步为营的战略,对各革命根据地进行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军事“围剿”“围剿”的中心目标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红军机械地照搬苏联军事作战方式,和国民党军队进行硬碰硬的大规模阵地战,导致红军在优势敌军面前渐露疲态。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在战场上节节失利,损失严重。11月,中央红军在中央苏区北大门抚州地区浴血奋战两个月,却未能御敌于苏区之外,被迫撤出战斗,向中央苏区内转移,中央革命根据地形势危急。此时,中央革命根据地急需外围支援,配合中央红军作战,吸引国民党主力部队,减轻中央苏区反“围剿”压力。

(二)“福建事变”爆发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将坚持抗战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调到福建“剿共”。在外患严重、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蔡廷锴、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爱国将领,以民族大义为先,坚决摈弃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反动国策,迎合全国抗日救亡形势,高举“抗日反蒋联共”旗帜。

1933年11月20日,蔡廷锴、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爱国将领召集各方面爱国人士在福建福州南校场举行会议,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政府。新成立革命政府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要军事保卫力量,并发布了内外政策,提出对外取消外国的治外法权,废除不平等条约,对内实行联共反蒋方针,公开与蒋介石南京政府决裂,史称“福建事变”。“福建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及国民党被吓得惊惶失措,只好迅速从“围剿”苏区前线调集五路大军入闽,蒋介石自任“讨逆军”总司令“亲征”福建。

“福建事变”发生后,中革军委电令湘赣省委和红十七师,要求“第十七师应速向宜春、分宜地段渡过袁水,北出配合第十六师向南浔、永修一带行动。”目的是破坏南浔铁路,钳制敌人,以配合发动“福建事变”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的反蒋行动及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二、黄沙大捷的战斗历程

1934年1月26日,按照中革军委电令要求,萧克率领红十七师,从安福县枫田出发开启北上征战之路。红十七师经吉安县固江镇,突进分宜,北渡袁水,再过锦江,向高安前进。

得知红十七师北上和红军的行动计划后,驻守在铜鼓的国民党军第六十二师和驻守在宜丰的国民党军第十八师接到上级命令进行联合出动,企图从两面夹攻红十七师。红十七师师长萧克在研究了敌我形势后,决定将敌引入苏区腹地宜丰的黄沙地区。宜丰县黄沙地区与奉新的九仙汤交界,东有龙形山,北有紫阳坛,西有里古脑,三面高山环抱,只有南面一条小坑,且坑口有修铜宜奉中心县委和县苏区机关驻扎,地势如一布袋,易守难攻,有利于联合苏区地方武装力量和依靠苏区人民的支援歼灭敌人。

2月2日,红十七师出敌不意,从宜丰花桥调头西行,天黑时进入黄沙,并马上与县苏主席兼军事部长张立生取得联系。张立生向萧克详细汇报了敌情,介绍了黄沙水口龙垴上的地形,以及红十六师在九仙汤休整的情况。萧克手书红十六师高咏生师长驰援,派人连夜送往九仙汤,接着召开了中心县委、县苏和地方武装负责人参加的军事会议。会议对战斗进行了具体部署:红十七师全力占领龙垴,猴子山大小山头,形成包围圈;少共国际连守石陂;县独立师守太子庙,防止敌人窜往甘坊;县苏保卫队负责诱敌深入;妇女队和群众担任送茶水、救护伤员。

3日早晨,红十七师的战士刚吃过早饭,县苏保卫队与敌朱耀华先头部队就开始交火。战斗打响后不久,敌钟光仁旅与朱耀华师一同临近黄沙,红军前哨阵地的一个营与敌交火两小时后撤出阵地,为主力部队抢占阵地赢得了时间。上午时分,国民党军队出动四架飞机支援战斗,对红十七师阵地进行疯狂的轰炸和扫射。红十七师师长萧克沉着应战,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敌军阵地通过摆放白布标记,让空中飞机进行识别,便命令红军也摆起了白布阵,使空中敌机无法辨别敌我,不敢轻易出击。红十七师借机开展猛烈攻击,夺回了瞭望哨阵地。战斗持续到下午,敌人将背包、米袋等丢掉,轻装冲锋。刚冲到半山腰,红军机枪猛烈开火,居高临下,扫向敌人,手榴弹也在敌群中不断开花,打得敌人血肉横飞,死伤遍野。红军接着又向盘踞在西边山头的敌人猛烈进攻,歼灭了大量敌人,敌人两个团长被子弹击伤。这时,敌机以为溃退的部队是红军,便扔下了许多炸弹,敌伤亡惨重,剩下的急忙向天宝、同安方向鼠窜逃命,红军紧追不舍。逃往同安的敌军被少共国际连截阻死伤无数。

黄沙之战,是红十七师北上湘鄂赣苏区中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该次战役歼灭敌人近千人,缴获了敌人大批武器、弹药和军需用品。敌十八师师长朱耀华在该次战役中险些被俘,敌六十二师旅长钟光仁被击伤。红十七师亦伤亡三百多人,师参谋长李达在战斗中负伤。


三、黄沙大捷的历史意义

(一)黄沙大捷及其前后牵制了蒋介石第五次“围剿”苏区大量兵力,有力配合了中央苏区红军反“围剿”斗争

1934年1月,正当蒋介石主力围攻福建延平、古田十九路军的时候,中央军委电令湘赣省委及红十七师,要求红十七师迅速在宜春、分宜地段渡过袁水,北上会合正在湘鄂赣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十六师,向南浔路、永修一带行动,破坏南浔铁路,进逼南昌,调动和牵制赣东敌人,配合中央苏区红军作战。红十七师在北路党组织和地方武装帮助下,在分宜以东的肖家渡击溃敌军保安部队,胜利地渡过了袁水。红十七师北渡袁水之后,被敌人发现,蒋介石急令驻扎在安福地区的国民党军第十七师进行跟踪追击,同时命令在湘鄂赣根据地小源地带执行“围剿”任务的国民党军第十八师五十二旅和第六十二师一八四旅对红十七师进行联合堵截。黄沙大捷后,红十六师于当日晚由九仙汤地区赶到黄沙,两军会师后,一起往南浔路推进。蒋介石发现了红十七师的意图后,遂急忙在瑞昌、岷山、德安、永修一带部署第四旅、第四十三旅两个旅重兵把守沿线铁路;在修水南岸地带部署第二十六师原驻守武宁旅和五十师一五零旅两个旅进行驻守,以截断红十七师南下退路;同时调集国民党军驻守在周边地区的第十六师、第六十二师一八四旅、一八五旅和第二十六师的其余旅部共8个旅的武装力量,追击红十七师。

黄沙大捷及其前后,蒋介石调动了十七师整个师、十八师五十二旅、六十二师一八四旅和一八五旅、十六师整个师、第四旅、第四十三旅、二十六师3个旅、五十师一五零旅等大量兵力对红十七师进行围堵决战。由此可见,红十七师黄沙大捷及其前后牵制了国民党军相当数量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二)黄沙大捷鼓舞了军民革命斗志,推动了党和红军影响力的扩大

黄沙大捷广泛发动了当地群众,鼓舞了红军官兵和当地苏区群众的革命斗志,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力,密切了红军和苏区群众的关系。

黄沙战役打响之前,红十七师马上与宜丰县苏主席兼军事部长张立生取得联系,了解当地敌情和战斗地形,并召开了中心县委、县苏和地方武装负责人参加的军事会议,对战斗进行了具体部署。黄沙战役打响后,当地党组织和苏区群众积极支援红军作战,比如当地妇女队和群众担任送茶水、救护伤员等后勤任务,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沙战役取得胜利后,红十七师和红十六师在黄沙胜利会师,红军军事力量大增,红军和当地党组织、苏区群众革命斗志倍增,革命士气旺盛。黄沙大捷后红十七师、红十六师一同继续北进,沿途对顽固敌对分子进行军事镇压,对开明绅士进行政治争取,在武宁县横路和瑞昌县王家铺、洞口源等地端掉了国民党军多个军事据点,消灭了部分当地保安民团力量,推翻了部分当地地主政权,发动广大劳苦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积极救济当地贫苦群众,向广大群众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和主张,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和军事影响。

(三)黄沙大捷是红军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黄沙战役中,红十七师依靠当地党组织和苏区群众支持,发挥人民战争优势,凭借师领导卓越军事指挥才能及广大官兵的英勇无畏气概,以装备落后不足三个团的兵力打垮了敌人武器装备精良的四个团,成为红军早期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并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教材。黄沙大捷为解放军军事研究提供了典型范本,在军事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黄沙大捷的时代价值

(一)坚持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根本原则

在黄沙大捷中,红十七师广大官兵及当地苏区群众坚持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按照红十七师党委和当地地方党组织的联合部署开展战斗,最终以少胜多,取得胜利。坚持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是黄沙大捷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这对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仍有着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具有先进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并最终完成建构世界历史使命的关键所在。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规定和必然要求。共产党诞生后,无产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历史使命更加清晰,奋斗目标更加明确,革命行动更加自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孜孜不倦地进行了百年奋战,扭转了中华民族的落后挨打局面,结束了中华民族的被压迫被奴役历史,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务必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是国家昌盛人民富强的根本所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所系。

当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更务必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第一条,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国际风云变幻莫测的今天,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乘风破浪、扬帆奋进、稳步前行的坚强保证,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应历史、顺应时代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坚强后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未脱离人类文明发展大道而走向“固步自封”,才能未因跻身于世界现代化浪潮而消弭“个性”,才能以成功实践有力突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路径依赖”,才能守正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努力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务必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个根本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唾手可得,而是要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接力奋斗中实现。正是因为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才绘就了“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现代化图景,实现了我国现代化奋斗历程的接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我们务必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以不达目标誓不休的执着,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披荆斩棘,风雨无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砥砺前行。

(二)坚守立党初心,心系人民群众,汲取中国式现代化力量源泉

黄沙大捷能取得显著战果,一个关键因素是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把红军战争融合为人民战争。正因为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秉承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才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在战争中汲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穷力量,最终战胜敌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黄沙大捷中党和红军坚守初心、心系人民、汲取人民群众力量战胜敌人的经验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党的初心使命是党的生命线,能否坚守初心使命决定党的生死存亡,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能否实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时刻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从嘉兴南湖风雨飘摇的小小红船,到引领中国乘风破浪的巍巍巨轮,从成立之初的50多名党员,到如今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让我们党焕发出勃勃生机,涌现出无穷力量。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务必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始终肩扛护民责任,始终朝着兴民目标,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时时刻刻把人民利益作为国家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伟大实践中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不断汲取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唯有如此,我们党才能永远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唯有如此,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唯有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才能稳步推进、顺利实现。

(三)执着理想信念,坚定崇高信仰,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动力

黄沙大捷中,红十七师及当地革命群众面对数量众多、武器装备精良的敌人,毫无畏惧,视死如归,奋勇杀敌,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征战沙场上。革命必胜的执着信念,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使红军将士和革命群众产生了强大的内在精神动力,从而浴血拼杀于硝烟弥漫的战场,穿梭迂回于广袤无垠的乡野,纵横驰骋于险象环生的沟壑,历经血雨腥风,但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被挫折击垮,不断创造绝境突围、绝处逢生的奇迹,最终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走向胜利。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能动地反映物质又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离不开强大物质力量的支撑,更离不开强大精神力量的激励。精神所在,就是力量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的内在精神力量。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百年而不衰,从最初五十余人的小党发展到今天九千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政党,党和人民事业之所以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而蓬勃发展并达到今天的辉煌,是与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分不开的。邓小平曾指出:“为什么过去我们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笃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着信念,仍然是当代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当代共产党人经受时代考验的精神瑰宝。坚定信仰铸就强大精神,强大精神激发内在动力,内在动力成就伟大事业。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强大动力,更是当代共产党人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精神动力。

今天,像乱火纷争年代的那种血肉横飞、生离死别的考验少了,但具有许多新的时代特点、新的历史特征的伟大斗争仍在继续,中国式现代化前行道路上仍然要面临着诸多重大困难、重大冲突、重大风险、重大抉择的艰巨考验。广大党员干部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就容易在瞬息万变的错综局势中悲观失望,在风雨如磐的困苦环境下畏惧退避,在物欲横流的嘈杂世界中迷失自我,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丧失动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缺乏毅力。

步入新时代,我们务必以史为鉴,执着崇高理想,坚守信仰高地,夯实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补足精神之钙,激发奋斗动力,做到惊涛骇浪不低头,泰山压顶不弯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砥砺前行、昂扬奋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可阻挡的前进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侵犯您的权益,敬请告知删除。



扫码下载宜丰县委、县政府唯一新闻客户端——宜丰发布客户端精彩开端,掌阅天下!

宜丰发布温馨提示:请您勿忘消防安全、用气用电安全、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安全等各项安全工作,让安全时时处处在心中、在身边。


来源:彭四芽


责编:熊   敏

初审:陶   亮

编审:罗   霄

签发:钟志强

投稿邮箱:yffb2020@163.com



更多新闻

康健调研基层综治中心及派出所规范化建设工作

最低6℃,宜丰接下来天气→

公告!版本升级!


喜欢本文,请点这里

宜丰发布
宜丰县官方政务发布、时政新闻递送、民生互动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