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大捷 | 兵民团结是胜利之本——以黄沙大战红军获胜为例

文摘   2024-12-08 16:05   江西  


《黄沙大捷》专栏今日刊发——兵民团结是胜利之本——以黄沙大战红军获胜为例

兵民团结是胜利之本——以黄沙大战红军获胜为例



作者简介:辛增明,宜丰县教体局退休干部。




摘要:黄沙大战是红军时期以少胜多的一场典型战例,其中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军民团结合作的角度,认真探讨在这次会战中,红十七师指挥员如何将红军主力与地方革命武装以及革命群众统一调配部署,两者如何紧密配合作战,以致取得完美胜利。这场大战完全符合毛泽东“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思想论断,本文也认真探讨了这场大战给予中国革命战争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的借鉴作用和重要启示。
关键词:黄沙大战;军民团结;借鉴和启示

1934年2月初的黄沙大战,是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曾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教材。这次大战红十七师以不足3个团的兵力,打垮了敌人的4个团,消灭了敌人两个旅部和一个师部,俘敌三百多,打死打伤五、六百,缴获敌人步枪四、五百支、轻重机枪四十余挺,还有大量弹药及军用品。敌师长朱耀华险些被俘,敌旅长钟光仁亦被我打伤。

这场恶战,红军主力与敌方力量悬殊,武器装备差别极大,敌人还有飞机助战。红军能够获胜的原因、条件,很多研究文章均有深刻论述,如一致认为萧克师长指挥得当,战前部署周密,战斗中能及时调整兵力,打乱敌机轰炸目标;红军战士英勇顽强,轻伤不下火线,等等。笔者认为,红军之所以能够获胜,除了红十七师指战员军事素质过硬、敢于牺牲等方面的原因外,与地方武装有力配合、充分发动群众大力支持也分不开,兵民团结共同作战是黄沙大战红军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还认为,红十七师比较于敌军,参战人员确实少了很多,军队装备更是不及敌军,但红军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有地方武装的配合,大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这一点敌军是无法与之相比的。红军由于有“人和”这一条,在总体和全局上是大大优胜于敌军的。

笔者四十多年前在宜丰县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工作,曾走访了黄沙大战的指挥者萧克将军和当时红十七师五十团侦察队长周仁杰(开国中将),走访了当时健在的修铜宜奉县苏主席兼军事部长张立生,在宜丰光荣敬老院与老赤卫队员、老妇女干部等举行了多次座谈。敬老院中的老同志尽管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对当年的黄沙打仗记忆犹新,使笔者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老同志的回忆,我们能够清晰还原当时军民之间如何鱼水般的融洽,地方武装如何与红十七师紧密配合、共同打败敌人的情景。


黄沙村的群众基础


应该说,当年黄沙村的群众基础非常好。黄沙村是宜丰和修铜宜奉苏区的腹地,早在1928年,就有从湖南平江过来的共产党员在此地播撒革命种子,宣传共产党的主张。1930年8月,朱毛红军分3路行经宜丰,其北路就途经潭山、天宝,红军战士沿途打土豪、分浮财,毛泽东等总部领导还在县城住了一晚,大张旗鼓地宣传革命,对黄沙地区的民众影响十分大,群众对共产党的认识大大加深。1931年3月,在离黄沙不远的潭山胡家垅召开首届宜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县苏维埃政府时,黄沙就隶属于宜三区的天宝乡苏。1933年元月正式成立修铜宜奉县苏时,黄沙还成立了乡苏维埃政府。黄沙大战前夕,修铜宜奉县苏政府就驻扎在离黄沙不远的兰家店。可见黄沙地区民众有几年时间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革命,接受党的教育,群众思想觉悟都很高,对共产党很有感情,对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一直有过无私的支援。因此在黄沙大战前进行群众思想动员非常容易,发动群众一呼百应。

其次,宜丰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都有过几年的土地革命斗争锻炼,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当年参加黄沙大战的地方武装有修铜宜奉县独立师、少共国际连、县苏保卫队。修铜宜奉县独立师组建于1933年1月,其前身是由宜丰县警卫营扩编成立的县独立团,师长喻行舟。独立师在黄沙大战之前就已经经过多次武装斗争,是修铜宜奉县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少共国际连于1933年9月在宜丰找桥成立,其成员大都是十多岁的少年人,连长肖国生,属县独立师领导。据当时年仅17岁的少共国际连战士廖九成回忆:“国际连经常到白区去摸敌人情况,打土豪,发动青年参加革命。如发展彭澄区、甘坊区,国际连都参加了。”说明国际连的对敌斗争经验也是丰富的。县苏保卫队、县妇运会等都是群众组织,他们都参加了黄沙大战。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武装组织的人数都不多,如整个少共国际连仅100余人,参战的县独立师也仅为部分大队,但当时参加黄沙大战的革命群众(参与救护伤员、送茶送饭等)却有数百人。


军地双方配合紧密


黄沙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虽说是修铜宜奉苏区腹地,但在此之前,正规的红军部队还没有到过此地。红军在2月2日晚到达黄沙村,时已天黑,村民居住又比较分散,大部分农家都已经就寝休息。红军战士进村后,都坐在村民的屋檐下待命,没有一个人进入老百姓家中,这与以前白军进村闹得鸡飞狗跳截然不同。宜丰光荣敬老院的老人回忆说,黄沙虽然是苏区,但正规的红军大部队进村这还是第一次,很多村民第二天一早开门,看到红军战士都睡在屋檐下,秋毫无犯、纪律严明,都非常感动,说:这真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真正是我们老百姓的子弟后兵。村民们主动地拉战士们进屋休息,端出茶水、食品,慰劳战士们。

红十七师自1月26日接中央军委命令从安福北上湘鄂赣后,走分宜,过袁水,渡锦江,到高安村前,然后出敌不意从花桥直插黄沙,一路奔波,一直想寻找机会消灭前来夹击围剿的敌人。由于连续几天的行军,战士们也十分疲劳,原设想准备在黄沙歇个脚,等红十六师前来会合,然后继续北上,共同执行破坏南浔铁路的任务。当时,红十七师不知道红十六师的具体位置,想在黄沙通过当地党组织和他们取得联系。因此,萧克师长进入黄沙村后,立即招来驻在兰家店(离黄沙村约数华里)的修铜宜奉县苏主席兼军事部长张立生。张立生向师长详细汇报了附近敌人的驻军情况,并详细介绍了黄沙水口及龙垴上的地形,认为此地东、北、西三面环山,仅南面有一小坑,像个箕斗口,好摆战场,同时还介绍了红十六师正在奉新九仙汤休整等情况。萧克师长正是在了解掌握这些情况之后,才下决心在黄沙摆开战场,进行战斗部署,决心歼灭前来夹击围剿的敌人。应该说,地方党组织提供的当地情况,是促使萧克在黄沙歼敌的关键一步。

萧克师长在听完张立生的介绍之后,立即召开包括县委、县苏和地方武装负责人在内的军事会议,进行战斗部署,具体为:红十七师主力占领龙垴、猴子山各大小山头,形成包围圈;县独立师守太子庙,少共国际连守石陂,防止敌人窜往甘坊;县苏保卫队负责诱敌深入;妇女队和群众组织起来担任送饭送水、协助修筑工事、战时救护伤员等任务。这个部署,将主力红军、地方武装、当地革命群众综合起来统一调配,也正因为地方武装和当地群众服从统一指挥,与红军配合默契,黄沙大战才得以圆满、漂亮获胜。

在2月3日的战斗行进中,地方武装和革命群众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天上午8点左右,县苏保卫队的政委、队长率少部分人(不足一个连),走到兰溪,发现从宜丰来的敌十八师朱耀华部,政委聂永成连开数枪,用以报警,引敌军进入包围圈。战斗至下午,敌人死伤惨重,抱头向天宝、同安方向鼠窜,守石陂的少共国际连追敌到藤桥、天宝,敌师长朱耀华见追兵临近,一顶轿子也丢在藤桥河边。守太子庙的县独立师一部,距主战场有两里路远,当敌人逃窜来时,二十多个战士追一百多敌军,一直追到同安石下村,天黑方回。组织起来的革命群众在战斗中也没有空闲,县妇女会负责送茶水、包扎伤员,妇女队长游桂英就整整烧了一天的开水。战斗结束后,修铜宜奉县委、县苏又立即组织广大群众慰劳红军将士,打扫战场,抬运伤病员。


学习典范战例的意义与启示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兵民是胜利之本。”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还指出:“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可以说,黄沙大战既是一个以少胜多的优秀战例,也是一个军民团结、共同战斗的光辉典范,这个典范战例在今天也有启示、借鉴、学习的意义:

一、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是战争取胜的首要条件。黄沙大战中,敌我力量悬殊,红军武器装备落后,如果不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要想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而这一条也成了我军的光荣传统。长征中,我们党紧紧地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坚持军民一致、官兵一致,众志成城,战胜了无数艰难困苦和强大凶恶敌人,谱写了长征胜利的激越凯歌;抗日战争时期,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麻雀战等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也是从人民中吸取智慧和方法,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后期的战略决战中,党在人民群众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援这场空前规模的大决战。据统计,在三大战役中,动员民工累计达880余万人次,人民群众出动支援前线的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余万头,粮食4.25亿公斤。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如果没有排山倒海的群众的伟大力量,要取得全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从抗日战争的全民族抗战,到解放战争的支前大军;从抗美援朝战争的举国动员,到历次边境作战后方的大力保障,都无不说明了这个道理。而国民党及一切反动派的军队没有这个政治优势,所以他们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二、服从统一指挥,配合作战,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前提。黄沙大战能够取胜,这一条非常重要。这是因为,红十七师人员较少,要想迎战强大的敌军,没有地方武装力量的配合不行,而配合没有统一的指挥,各行其是更不行。在整个战斗中,红军和地方武装、革命群众,都能在萧克师长的统一指挥和部署下行动,在各自的战斗岗位上发挥作用,互相配合作战。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万山磅礴看主峰,大海航行看灯塔,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都应该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胜利。

三、军事斗争从来都不是单靠军队来实现胜利目标的。黄沙大战的实践表明,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军民团结永远是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最后胜利的法宝;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人民军队战之必胜的力量源泉。我们党领导的军队之所以能够迅速取得胜利,一个最基本原因是得到了民众的支持,他们不断以人力物力支援前线。这同国民党军队屡屡弹尽粮绝,陷入绝境,多次全军覆没,恰成鲜明的对照。能不能得到民众的全力支持,确实是战争能不能取得胜利的根本问题。这个法宝在不但在战争年代,在和平建设时期也屡试不爽,即便是今天的信息化现代战争,也将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密切协同的全民性战争。只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把雄厚的社会资源转化为战争能力,把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转化为战争的制胜力,才能赢得现代战争的胜利。

四、认真探讨黄沙大战中军民团结的伟大意义,能给我们以许多启示,它完全符合毛泽东“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思想论断。这一思想论断体现了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逻辑和规律,它不仅不会过时,而且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它启示我们:无论任何时候,人民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切胜利的真正力量来源。有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能形成实现我们确定的目标的巨大力量,就能形成抵御一切风险挑战的铜墙铁壁。因此,充分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它启示我们:无论任何时候,带领人民一起团结奋斗,都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基石。党和人民的团结、全体人民的团结是我们成就事业的根本底气,更是我们能够应对一切风险挑战和巨大困难的根本力量。因此,广泛而充分地发动群众、动员群众,与各界人民群众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我们就能筑成抵御任何来犯之敌的钢铁长城。

五、传承和弘扬红军的红色基因和特有优势,是新时代我军保持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强国强军事业实现新的奋斗目标的有力支撑。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是人民军队的制胜之本、力量之源;人民信赖、人民拥护、人民热爱,是人民军队的深厚根基、坚强后盾。传承红军时代就已经确立的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红色基因,永远牢记红军的使命,续写人民军队的荣光,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全心全意”“完全彻底”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标准,自觉以为人民牺牲奉献为荣。从1998年抗洪抢险到2003年抗击非典,从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到不久前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人们见证了子弟兵做人民利益捍卫者、做人民群众生命“守护神”的忠诚品格和使命情怀。今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可能还会碰到预测不到的困难和阻力,但只要赓续了红军的红色基因,我们的军队就一定无往而不胜。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侵犯您的权益,敬请告知删除。



扫码下载宜丰县委、县政府唯一新闻客户端——宜丰发布客户端精彩开端,掌阅天下!

宜丰发布温馨提示:请您勿忘消防安全、用气用电安全、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安全等各项安全工作,让安全时时处处在心中、在身边。


来源:辛增明


责编:熊   敏

初审:陶   亮

编审:罗   霄

签发:钟志强

投稿邮箱:yffb2020@163.com



更多新闻

康健调研基层综治中心及派出所规范化建设工作

最低6℃,宜丰接下来天气→

公告!版本升级!


喜欢本文,请点这里

宜丰发布
宜丰县官方政务发布、时政新闻递送、民生互动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