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大捷 | 萧克: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典范

文摘   2024-12-06 18:35   江西  


《黄沙大捷》专栏今日刊发——萧克: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典范

《萧克: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典范》



作者简介:程勇,广州中山大学教授。




摘要:萧克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军事教育家,开国第一上将。1934年2月3日,工农红军第十七师在师长萧克、师参谋长李达率领下,于江西宜丰取得的“黄沙大捷”,是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之一,被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史。萧克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呕心沥血,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光辉一生,充分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
关键词:萧克;伟大建党精神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伟大建党精神的阐释。三十二个字浓缩了百年奋斗、揭示了历史真谛。萧克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军事教育家,开国第一上将。1934年2月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七师在师长萧克、师参谋长李达率领下,于江西宜丰取得的“黄沙大捷”,是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之一,被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史。萧克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浴血沙场、出生入死,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光辉一生,充分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萧克一生的坚定信仰


追求真理的精神贯穿萧克的一生。萧克不仅是真理的求索者,更是真理的实践者。正是在追求真理的实践中,实现了从初期爱国的民主主义者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萧克(1907-2008),湖南嘉禾人,少年时代喜欢读书,《向导》《政治周报》等宣传革命理论的报刊,成为萧克的阅读对象,也铸就了他新的思想——“从书刊中我第一次看到了列宁的名字,第一次知道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激动人心的学说……我认识到,只有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潮中,才能报国恨家仇”。萧克于1925年加入国民党,1926年在广州中央军事训练班学习,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初,萧克从北伐的浙江战场来到当时革命的中心武汉,并加入了叶挺的部队,担任连指导员。与萧克共事的3连连长郑鸣英是共产党员,他俩经常促膝谈心。萧克说:“我把自己的家世、仇恨、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理解,都同他说。他则给我讲阶级斗争,讲社会发展史,讲共产主义理想像放射光芒的灯塔,把我的胸怀照亮,从这时起,我开始信仰共产主义,并产生了要加入共产党的迫切愿望。”
1927年继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许克祥又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屠杀共产党人,残酷的斗争形势吓退了许多意志薄弱者,对共产党避而远之甚至退党者不乏其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志在追求真理、救国救民的萧克,就在这血雨腥风的危险关头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道路。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历史证明,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政治品格。作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萧克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忠诚,对党组织的忠诚。
百年艰辛奋斗、百年沧桑巨变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首先要学习弘扬萧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让精神之火、真理之光照亮新征程,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萧克一生的价值追求


萧克,从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代名将,他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参与了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和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他是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之一:25岁当军长;27岁率领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拉开了万里长征的序幕;30岁率八路军包围北平,建立了敌后根据地;40岁参与了指挥第四野战军进军中南、直追穷寇,埋葬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的斗争。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曾经在朱德、彭德怀、陈毅的麾下工作;做过罗荣恒、徐向前、刘伯承的直接下级;担任过贺龙、聂荣臻、叶剑英的副手,曾经两次出任林彪的参谋长。萧克是一位军事教育家。战争年代,他办教导队,担任过红军大学校长、华北军政大学的副校长,为革命战争和我军的发展壮大培养了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他首任军训部长,继任训练总监部长;编写条令、创办军校,是我军院校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1972年后,他先后担任军政大学校长和军事学院院长。是他最先提出院校的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是他率先倡导要把我军的初级指挥院校办成正规大学,把我军的干部培养成“既能治军又能治国”的军地两用人才。
1927年8月,萧克参加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失利后。萧克忍着身患痢疾的病痛,拖着疲惫的身体,只身走向心目中的革命圣地——广州。但到了广州才知道,广州起义也失败了,昔日的革命圣地已然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萧克隐姓埋名,流落街头,曾沿街乞讨,也曾在路边替人写信聊以糊口,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生存下去,找到组织,拉起队伍,继续战斗!后来,萧克几经辗转回到了革命浪潮正风起云涌的湖南老家,投身湘南暴动。
1950年三四月间,萧克奉命进京,担任军委军训部部长。到北京的第二天,他急急忙忙去总参谋部报到,向时任代理总参谋长的聂荣臻要求尽快开展工作。聂荣臻笑道:“你以为军训部在哪里啊?就在你的脑子里,在你的手上。”这时萧克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所谓军训部,只有自己一个“光杆司令”一没有办公地点,二没有工作人员。萧克迎难而上,白手起家,经过5个月的日夜操劳,军训部正式“开张”,在之后指导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训练走上现代化、正规化道路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萧克亲自组织编写的《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三大条令,至今仍是我军建设所遵循的基本法规。
1955年,萧克被授予上将军衔。很多人认为,无论是井冈山斗争时期,还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萧克担任过的职务都不逊于任何一员大将,有人觉得按照萧克的资历和功勋授予上将军衔是委屈他了。萧克对此却很坦然,他说:“很多的战友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战争中都牺牲了,我早该打死了,评不评衔,评什么都行。”他以东汉从不争功的“大树将军”冯异自比,萧克言辞铿锵:“身为共产党人,岂能不及古人之志?”坚决服从组织决定,体现了宽广胸怀和高风亮节。
战争年代,萧克挥师南北、浴血奋战,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和平年代,他呕心沥血、勤勉工作,为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离开领导岗位后,他孜孜不倦、退而不休,修改完善了在战争年代写下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并获得茅盾文学奖。他还率领100多位专家学者,历经8年编写出4000万字的文化巨著《中华文化通志》。
萧克的一生以赤子之心守初心、以奋斗之志赴使命,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初心使命的顽强坚守。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学习弘扬萧克的担当精神,锤炼践行初心、敢于担当的品格,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做到责任面前敢担当、困难面前不退缩、关键时刻豁得出,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萧克一生的浩然风骨

对革命胜利始终充满希望,心中有着崇高的革命信仰,这使得萧克总能精神充沛且乐观自信地进行革命工作。在整个革命生涯中,萧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革命事业牺牲一切”的庄严承诺。
1933年6月,红八军被改编为红六军团第十七师,萧克任师长,蔡会文任师政委,李达任参谋长。半年后,中革军委直接命令萧克率领红十七师的军事行动。原来,国民党军要对中央苏区进行新的进攻,需要红六军团配合中央红军作战。中革军委电令是在1934年1月14日下达的,电令中说:“第十七师应速向宜春、分宜地段渡过袁水,北出配合第十六师向南浔、永修一带行动。”
接到中革军委电令后,萧克立即派出侦察部队,在北路地方武装协助下,侦察袁水沿岸地形地貌,做好作战准备。1月24日,萧克率红十七师从安福花车地区出发北上。26日拂晓,在红十八师五十二团配合下,红十七师于分宜以东萧公庙地区击溃国民党军沿河设防的保安部队,渡过袁水,向奉新黄沙地区疾进,计划与红十六师会合。
萧克所部突然渡过袁水,国民党军西路军总司令何键吃惊非小。他只好临时抽调安福地区的国民党军第十六师主力北渡袁水跟踪追击红十七师。何键还不放心,半天之后,又向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师长朱耀华下令,由朱耀华率领所部第五十二旅并指挥第六十二师一八四旅,由万载小源(今仙源)地区东进,堵截红十七师北上。
萧克师长率部在高安村前休整片刻之后,便马不停蹄,一路艰辛转战,一路谋划方略,决定将敌军引入苏区腹地的宜丰黄沙地区予以痛击。
黄沙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南麓,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背靠紫阳坛,西傍里古脑,东、南两侧紧接龙形山。龙形山的主峰,像微微昂首的龙脑,虎视眈眈地盘踞于盆地居民村的南侧。有条路通向一个漏斗形的小平原,这便是湘鄂翰红军的游击根据地。
1934年2月2日,夜幕降临,萧克率领红十七师出敌不意,突然从宜丰花桥调头西行,直插黄沙,并严密封锁消息。当晚,宜丰县苏维埃主席兼军事部长张立生及时赶到黄沙村的廖氏宗祠,向萧克详细汇报了敌军以及黄沙水口、龙垴一带的地形。军情危急,敌我力量悬殊。当时,国民党兵力近万人,持有大量德国毛瑟枪和捷克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天上有飞机扫射扔炸弹,地上有火炮疯狂轰击。反观我军,红十七师是规模较小的游击兵团,全师才4000多人,人手不到1枪,每人仅有5发子弹,轻机枪也只有不到10挺,有的战士只配有鸟铳或大刀。
1934年2月3日拂晓时分,宜丰县苏维埃保卫队采取游击战术,神出鬼没打响了第一枪,出其不意地将敌军钟光仁旅与朱耀华师诱入黄沙。此时,我军驻守在瞭望哨阵地的前卫营居高临下,凭险出击,各种火器弹药齐发,连续打退了敌军的三次冲击,为主力部队歼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至此,敌军才发现红十七师早就到了黄沙,且已控制了龙垴山的制高点,便气急败坏发起了一次次猛烈的进攻,并出动多架飞机助阵,狂轰滥炸。正当敌军再次向龙垴主峰疯狂反扑之时,红五十二团侦察分队队长周仁杰突然发现敌军指挥所在肖家架起的电台在指挥前沿阵地,当即带领两名侦察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舍生忘死地用手榴弹将敌电台炸毁,打乱了敌军的指挥系统。我军趁机发起反攻,打得敌军血肉横飞,死伤遍野。萧克师长沉着指挥,从望远镜中看到敌军阵地摆着白布标记与敌机联络,立即命令战士到村里买来村民做孝衣的白布,巧摆迷阵,以敌攻敌,使敌机一时失去了轰炸的目标,只能不知所措地将炸弹扔到敌方的阵地上。萧克师长将计就计的谋略,匡定了黄沙战事的胜利局面!
黄沙之战从拂晓打到黄昏,红十七师将士们在各方的配合下,最后向盘踞在两边山头的敌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敌军两个团长被击伤,士兵纷纷向天宝与同安方向逃窜。红十七师将士乘胜追击,共俘敌军300多人,打死、打伤600多人,并缴获了大量的机枪弹药和军用物品。红军将士在黄沙大捷中所集中体现的是不畏牺牲、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是勇敢顽强、临危不乱的精神气质和“狭路相逢勇者胜”、敢于亮剑的英雄本色。黄沙大捷打出了红军的威风,打击了国民党军的气焰,支援和鼓舞了正在艰苦奋战的湘鄂赣苏区军民。萧克采取的“诱敌深入”战法,既打乱了敌人的部署,又使红十七师暂时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冲开了北上的道路,为会合红16师继续北上争取了时间。
面对人生坎坷,萧克从不消极、也不悲观,勤劳的本性不改。新中国成立后,萧克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部长、党委书记,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军队开展“反教条主义”,萧克被解除了训练总监部部长、党委书记,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务,到国家农垦部任副部长。“文化大革命”中,萧克再次被隔离审查,并于1969年12月被安排去江西永修的“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和再审查”。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他不得不用跑步、劈柴等方法来取暖。然而,年过花甲的他身处逆境而本色不改,每当有专案组来找他调查核实有关材料,他都不顾威胁利诱,实事求是地作出回答。由于他平易近人,谦和可亲,当地居民并不把他当作“改造对象”看待,反而主动与他聊天拉家常,孩子们尤其喜欢这位和蔼的老爷爷,经常围着他,听他讲红军和长征的故事。
不管是在领导岗位上,还是在蒙冤的30年间,萧克的革命精神、高尚品德、崇高风范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他晚年担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为国家和军队建设不辞辛劳。他用行动诠释和印证了斯诺夫人在《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自传)》中的评价:“像周恩来、徐向前和毛泽东一样,萧克是中国人所称的‘军人学者’的再世。”
党的百年多历史,就是一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历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学习弘扬萧克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魄力。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要像萧克那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豪情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萧克一生的政治品格

在萧克的人生坐标中,革命事业是最重要、最崇高的事业。他一生忠诚党的事业,不负人民。
萧克组织观念非常强,从不孜孜于地位名誉,亦不斤斤于个人得失。革命战争年代,他曾多次调动工作,却从无怨言。1936年7月5日,红二、六军团在四川甘孜接到中央军委电令组成红二方面军,年仅29岁的萧克任副总指挥。9月,红军总司令朱德命令萧克代替生病的王树声出任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军长。有人背后议论:萧克不动脑筋,他们六军团是很有战斗力的部队,他放着副总指挥不当,去当军长。萧克对此毫不理睬。抗日战争开始后,萧克任八路军一二O师副师长,后调任挺进军司令,实际上麾下没有多少兵马,可他照样欣然接受,在新的革命岗位上积极工作,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断打开抗战局面。
萧克始终不忘初心,保持了共产党人清正的风骨。萧克在军事、政治方面的修养很深,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虚心地向群众学习的精神堪称我们的模范。他很喜欢跟老百姓谈话,不论是青年或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农民或知识分子。在干部会上,群众大会上,他许多的讲话富于鼓动性,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风度。在他平常的生活中,他非常俭朴,他常穿缝过补丁的旧灰色军装。
他和夫人蹇先佛严于律己,对家人严格要求,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家人耳濡目染、上行下效,营造出祖孙三代薪火传承的清白家风。战争年代,一次,萧克同爱人蹇先佛一起去看望寄养在阜平老乡王金生家里的儿子。两名警卫员把马拴在王家门前的小楸树上,拽得小树直摇晃。萧克见状批评说:“小树上拴马,会把树弄死的。换一棵大树拴嘛!”警卫员赶紧把马缰绳从小树上解下来,拴到大树上。王金生见了,感慨地说:“咱八路军真是人民的子弟兵,不光爱老百姓的人,还爱咱老百姓的树。”
萧克不仅对王金生家充满了感激之情,而且对他战斗过的地方的人民也充满了感恩之情。对老区来客造访,萧克“约法三章”:一要亲自接见;二要接受采访,帮助老区人民回忆在老区战争岁月;三要请吃饭,而且由他亲自作陪。离休后,萧克几乎走遍了他战斗过的山山水水,重访昔日战斗过的旧址,回首过往的峥嵘岁月,看望和问候老区人民,感谢他们当年的支持和帮助。一路上,他祭拜牺牲的战友,探望当年的战友及其亲属,帮助落实烈士家属的待遇,体现出他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
中央军委领导来看望萧克,见他家房子很陈旧,就说:“萧老家的房子怎么破破烂烂的?”总参决定拨钱修缮住房,可萧克婉言谢绝了,理由是自己住的房子“比老百姓的房子好多了”,用不着修,留下来的钱可以帮助更困难的同志。后来,总参的一位领导忍不住问萧克的儿子萧星华:“给你们家批了钱,怎么还不修房子呢?”萧星华说:“父亲母亲坚决不让修。”
萧克对自己的生活很“小气”,但对群众却很大方。1985年,萧克得知家乡小街田要架设高压电线,便慷慨解囊相助。1997年,家乡小街田村小学因年久失修,村里的100多名学生就读于简陋的教室里,萧克见后非常心急,回北京后,马上与香港实业家陈敬德等人联系,捐资25万元在小街田村建起了一栋占地500多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并亲笔为该校题名“小街田希望小学”。他还从微薄的稿费收入与多年的积蓄中挤出部分资金,并带动有关单位和个人捐资,在湖南郴州市设立“萧克教育奖”,奖励该市优秀教师和品学兼优的中学生。萧克向家人提出了“三不准”:老家房子不准重新装修;自己去世后不准大操大办;家人不准随便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照顾。“搞特权是可耻的,要靠自己干出成绩来。”
萧克离休以后,萧克致力于党史、军史、战史的研究,笔耕不辍,除主编《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萧克诗稿》《中华文化通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等书籍外,还出版了《萧克回忆录》《朱毛红军侧记》等作品,并被复旦大学人文学院聘为兼职教授。
萧克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领袖。他的生平充满了坎坷与荣耀,他的军事才能和文化造诣让人钦佩。他的一生展现了坚韧、无畏和无私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萧克为了革命事业,他把生死置之度外,而萧克对党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其本质就是不负人民,他投身革命的出发点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正是因为有着千千万万个像萧克那样对党无限忠诚的共产党员,才成就了党的事业从苦难一步步走向辉煌。作为共产党员,任何时候都要把对党忠诚作为最重要的政治素养,自觉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做到以虔诚之心坚守信仰,以坦诚之心面对组织,始终向党交心、对党忠心、让党放心。
我们党的百年多历史,就是一部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历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学习弘扬萧克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和热爱牢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上,以造福人民的新业绩不负人民的新期待。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建党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价值追求、政治品格的概括和凝练,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豪迈宣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更应该牢记光荣传统,传承弘扬萧克的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侵犯您的权益,敬请告知删除。



扫码下载宜丰县委、县政府唯一新闻客户端——宜丰发布客户端精彩开端,掌阅天下!

宜丰发布温馨提示:请您勿忘消防安全、用气用电安全、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安全等各项安全工作,让安全时时处处在心中、在身边。


来源程勇


责编:张   彦

初审:陶   亮

编审:罗   霄

签发:钟志强

投稿邮箱:yffb2020@163.com



更多新闻

康健调研基层综治中心及派出所规范化建设工作

最低6℃,宜丰接下来天气→

公告!版本升级!


喜欢本文,请点这里

宜丰发布
宜丰县官方政务发布、时政新闻递送、民生互动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