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城市的每一秒都是故事。1月起,长宁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与东方广播中心共同推出《倾听长宁:海派考古》声音纪录片第3季,陆续上线。第二期,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宋庆龄和她的朋友们。
宋庆龄陵园
宋庆龄陵园的前身是万国公墓,最早由浙商经润山于1909年在上海西郊购地20亩筹建而成,取名薤露园。薤(xiè)是一种植物,《乐府诗集》中有一首《薤露》感慨人生短暂:“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意思是,薤上的露水滴落了,明天还会有新的露水;人一旦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来。古代每当出殡,送葬者就会吟唱这首诗,以表达心里的哀思。
1917年,薤露园西迁,更名为“薤露园万国公墓”,为园林式公墓,占地面积约50余亩,中外人士皆可安葬。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病逝后安葬在万国公墓宋氏墓地。此后,经规划和建设,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宋庆龄陵园总体规划”。宋庆龄陵园共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以宋庆龄墓地为中心的宋庆龄纪念设施;二是万国公墓名人墓园;三是万国公墓外籍人墓园;四是少年儿童活动区。
1982年2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宋庆龄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经中共中央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正式挂牌。
走进位于宋氏墓地西侧的名人墓园,念着草地上、林荫间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仿佛时光倒流。自1983年以来,这里共接收安葬有26位国内的著名人士,其中有:抗日将领谢晋元,原上海市副市长金仲华、盛丕华,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等。而每座墓前均建有反映他们生前风格的、栩栩如生的纪念雕塑,使整个墓园更像是一片花园式的露天雕塑园。
手握画笔,臂拥小三毛——一看到这个雕像,就知道漫画家、“三毛之父”张乐平的墓碑到了。墓碑下方镌刻着他的一句话:“凡是老树大树都是从幼苗长大的。对每一棵幼苗我们都要精心培育。”
对幼苗的爱护、对孩子的喜爱,让宋庆龄和张乐平有了生平唯一一次会面。
参观者:这几幅三毛水彩画倒是没见过。
宋庆龄:那是我拜托张乐平先生临时赶制的,一共30幅水彩。三毛是一个可爱的、中国漫画作品中的主人公,他经历了中国穷苦孩子所要经历的一切苦难。我们这次邀请张乐平先生一起举办三毛原作展览会,举行义卖,就是想筹集资金,救救全社会像三毛一样流浪的孩子。还请大家慷慨解囊,献出爱心!
参观者:据说张先生身体不好,这几年不住在上海了。
宋庆龄:是,住在嘉兴养病。这次我还特意请了张先生过来。
秘书:孙夫人,张先生在那边。
宋庆龄:好,我过去。各位,失陪下。
宋庆龄(上海话):乐平先生,你好呀!坐火车过来的?身体好一些了吗?
张乐平:孙夫人您好!早晨从嘉兴坐火车过来的。已经好很多了,谢谢!
宋庆龄(上海话):乐平先生是嘉兴人?
张乐平:嘉兴海盐人。15岁就来上海做学徒啦。前两年身体不好,住上海闹市区觉得太嘈杂,创作也会受干扰,所以就带着孩子们回到嘉兴去了。
宋庆龄(上海话):安静的环境有利于创作。
张乐平:的确。嘉兴那里两上两下的房子,还有一个园子,三户人家共用一方天井。房租低,又能专心画画。
宋庆龄:你知道我是很喜欢孩子的。三毛这个形象更是展现了活灵活现的上海小囡的形象。去年《三毛流浪记》结集出版后,我还请人代买了6本,寄给国外的小朋友。对了,您是怎么开始画起三毛的?
张乐平:原来三毛不是流浪小孩,我还记得,有一回看到有两个流浪的孩子冻饿而死,瘦骨伶仃的,心里特别难过。就画了系列漫画,希望唤起人们对流浪儿童的关注。
宋庆龄:你为流浪儿童做了件大好事!
1949年4月4日,也就是当时的儿童节,“三毛原作展览会”正式举办,共七天,十多万人踊跃参观。同时,还举办了“三毛乐园会”以及义卖活动,共筹3206银元,其中义卖画稿收入1291银元,可维持千余流浪儿童生活一个月。许多工人、码头苦力、三轮车夫、摊贩、教师、店员,都捐出了自己的钱与物。
而宋庆龄赠予张乐平的,是他病中急需的药品:雷米封——抗结核的首选药物之一。展会后,宋庆龄还亲书一封信表示感谢。张乐平的儿子张慰军回忆说,雷米封吃到后来有剩余,被珍藏起来;而遗憾的是,那封宋庆龄信函,却没有完整保存下来。但张慰军说:“父亲和孙夫人当年一起做的这件事,他一生引以为殊荣。”
还有一位名人,他和宋庆龄的友情也许开始得并不算早,但却留下了一段佳话。他去世后,宋庆龄一路护送其灵柩至万国公墓落葬。这个人便是鲁迅。
1932年底,宋庆龄和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邀请鲁迅参加。鲁迅欣然答应,从此开启了两人并肩战斗的岁月:营救陈赓、廖承志;前往上海德国领事馆严正抗议纳粹党压迫民权、摧残文化的法西斯暴行;一起欢迎英国进步作家萧伯纳……
但在1936年3月初,鲁迅遭受风寒,咳嗽气喘,每天都在发热。病情拖延至5月初都没有一丝好转迹象。
许广平:先生,孙夫人来信了。
鲁迅:信上说了什么?
许广平:孙夫人已经请了上海最有名的美国肺病专家邓医生来做专项检查,孙夫人希望你尽快去医院。
宋庆龄独白:“周同志:方才得到消息,你病得很厉害,我十分担心你的病状!我恨不得立刻去看看你,但我割治盲肠的伤口至今尚未复原,仍旧不能起床行走,迫不得已才给你写这封信。我恳求你立即进医院去医治!因为你迟延一天,你的生命便增加一天的危险!你的生命并不是你个人的,而是属于中国和中国革命的!!为了中国和中国革命的前途,你有保存、珍重你身体的必要,因为中国需要你,革命需要你!”
鲁迅:她自己也在病中……哎……我知道孙夫人关心我。
许广平:也许我们该试试邓医生的建议,把积水抽掉。我听说夫人还托人找一处僻静的房子,请你去养病。
鲁迅:我不去,我不能躲起来。只要我还能写,就还要战斗。
宋庆龄写给鲁迅那封信,情真意切,后来一直由许广平珍藏。4个月后的10月19日清晨,年仅55岁的文坛巨匠鲁迅在上海病逝。接到噩耗,宋庆龄立即赶赴鲁迅寓所,是最早向鲁迅做最后告别的朋友之一。治丧事宜亦由宋庆龄出面主持。10月22日下午,鲁迅的出殡仪式声势浩大。送葬队伍所经之处,无数市民伫立街头,悄然默哀,沿途不断有人加入,使队伍从出发时的6000多人很快扩大到了几万人。
送殡队伍抵达万国公墓后的葬礼仪式上,蔡元培、沈钧儒、宋庆龄、章乃器等均发表了讲话,不仅表达了对鲁迅的缅怀之情,更号召人民群众以鲁迅为榜样,继续他未完成的抗日救亡和民族解放事业。棺木缓缓降入墓穴中。灵柩之上覆盖一面锦旗,上面绣着三个黑绒大字:民族魂。
在鲁迅逝世后的漫长的岁月里,凡是涉及纪念鲁迅的事,宋庆龄总是全力以赴。1956年鲁迅墓由万国公墓迁至虹口公园,宋庆龄站在公园门口迎接,并扶灵柩至墓穴。1981年春,88岁高龄的宋庆龄尽管已经身患重病,但她还是欣然接受了“鲁迅诞辰100周年纪念委员会”主任委员之职。
《倾听长宁:海派考古》
声音纪录片第3季
下一集一起走进
不一样的宋庆龄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