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技的每一步发展与创新,
都是助力患者康复的力量
科技成果: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胰腺肿瘤外科关键技术和干预策略的创新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虞先濬, 施思, 吉顺荣, 罗国培, 徐近, 刘辰, 徐晓武, 秦毅, 梁晨, 刘晓梦, 唐榕, 孟庆才, 金凯舟, 王巍, 倪泉兴
本篇科普大使: 魏妙艳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即使在医学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依然是一道令人闻之色变的难题。它在预防、诊断、治疗以及术后康复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挑战。最近,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虞先濬教授领导的团队凭借其研究成果《胰腺肿瘤外科关键技术和干预策略的创新与应用》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团队多年辛勤工作的肯定,也标志着他们在胰腺癌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那么,他们的研究究竟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呢?
难点一:
常见且致命的术后并发症——胰瘘
胰腺手术中,由于胰腺“娇嫩如豆腐”的器官特质及肿瘤切除后胰肠吻合的必要关键步骤,导致可能出现胰瘘。胰瘘指的是胰腺导管上皮与腹腔或其他空腔器官上皮表面的异常交通,内含源自胰腺富含酶类的液体,与胰肠吻合口漏或胰腺表面损伤有关。当胰液从吻合口漏出,可导致胰瘘,引起严重感染,进而腐蚀血管引起大出血,是导致围手术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胰瘘是胰腺手术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团队发明的“乳头状残端封闭型”胰肠吻合术,相比常规的导管对粘膜的胰肠吻合术,创新性地对胰管做了乳头状重塑,可以使胰管更加深入到肠腔中,减少胰液从吻合口流出的风险,榫卯样结构也让吻合口愈合更快更牢靠、该技术使术后胰瘘发生率从目前国际平均水平的15~20%下降至9%,围手术期死亡率低于0.3%,显著降低了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和等级。
难点二:
筛选真正获益于手术的患者,
个体化打造新辅助方案
胰腺癌患者在手术后的生存期往往不尽如人意,主要是由于术后的高复发转移率。胰腺癌生长位置隐蔽,本身具有高度恶性,有高度侵袭性和转移潜能,往往在发现时肿瘤已进展到较晚阶段。即使进行了手术切除,也很难确保没有残留的肿瘤细胞。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胰腺癌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极高,生存期受到显著影响。
第一步:术前选出“手术不获益”患者
虞先濬教授团队首次在术前鉴定出“CEA+/CA125+/CA19-9≥1000 U/mL”和“CEA+/CA125+/CA19-9(-)”两组“手术不获益”胰腺癌亚群,这两类患者在直接手术后存在较高复发转移风险,需要经过新辅助化疗后再行手术。基于肿瘤标记物的判断,临床实操性极高,对手术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第二步:找到“手术不获益”的症结
虞先濬教授带领团队探索“手术不获益”亚群恶性生物学机制,提出胰腺癌代谢分子分型针对“手术不获益”胰腺癌亚群,全基因组比对发现两个重要特征:(1)KRAS、SMAD4等驱动基因的突变频率更高;(2)糖代谢相关分子显著表达上调。深入探索,证实KRAS/MEK/ERK 通路可以调控FBW7的磷酸化和c-Myc活化。进一步,又发现TXNIP是FBW7/c-Myc/HIF1α下游调控糖代谢异常的重要分子,促进了胰腺癌的糖代谢模式转化。同时,指出TGFB1通过SMAD4依赖和非依赖两种途径参与胰腺癌细胞内的自噬发生,影响胰腺癌的增殖及转移能力。此外,证实SMAD4是糖代谢关键酶PGK1的转录因子,SMAD4缺失突变会诱导PGK1的上调,从而增强糖酵解和肿瘤侵袭行为。基于这一系列成果,提出胰腺癌代谢分子分型体系,为精准治疗提供了依据。
第三步:预判胰腺癌间质比例,治疗方案“个体打造”
胰腺癌丰富的间质是其化疗敏感性差的原因之一,间质可以影响化疗药物的运输和弥散。在面对多个可选化疗方案时,临床医生更多根据经验和用药习惯来进行选择,缺乏实用而简便的个体化化疗方案选择标准。虞先濬教授首次报道了超声内镜弹性应变率比值可以反映胰腺癌的间质比例,并证实通过SR可以区别预测具有靶向间质作用的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方案以及其他含吉西他滨方案在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中的有效性。此项研究填补了超声内镜弹性成像在预后预测和治疗选择中的空白。该无创方法已在临床常规应用,可以指导实施胰腺癌的精准个体化化疗。
难点三:
淋巴结清扫范围无定论,
临床实际难把控
胰腺肿瘤手术中的淋巴结清扫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在避免术后复发和转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然而,清扫范围在领域内充满争议。范围过小可能导致残留癌细胞未被清除,而范围过大则可能因为手术创伤过大而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因此,如何为每位患者“量体裁衣”,界定安全、规范、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是胰腺外科医生不懈努力的目标。
淋巴转移是胰腺肿瘤的常见转移方式,与预后密切相关,明确胰腺肿瘤的淋巴转移特性,进而实施针对性、规范化清扫是胰腺肿瘤根治术的重要步骤。虞先濬教授发现胰周第8、12、13、14、16、17组淋巴结的转移频率较高,提出胰腺癌根治术中优先淋巴清扫的区域和最低淋巴结清扫数目,并且将CT和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实现在术前即可预判淋巴转移状态,为精准手术清扫提供引导,以提高手术根治性。
“超声刀刮吸层次解剖淋巴清扫”也是团队原创新器械下的新术式,与传统淋巴结清扫手术相比,该清扫模式针对胰腺位置深,传统清扫创伤大、耗时长的问题,减少了传统技术大量结扎线头导致肿瘤残留的问题,在创新胰腺锐性淋巴清扫技术的基础上,发明5项胰腺手术清扫专用新型器械,使淋巴清扫时间缩短50%,将胰腺癌局部复发率降低30%,显著提高了手术根治性。
难点四:
胰腺癌患者面临多重挑战
胰腺肿瘤患者在经历手术和一系列治疗后,常常面临生活质量的显著下降。这包括消化功能障碍、营养不良、慢性疼痛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康复,也对其心理状态和家庭生活造成负担。为了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围术期,虞先濬教授带领多学科团队结合护理、心理、营养等专业领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护航,帮助他们克服生活质量下降的难关,重拾健康和活力。
胰腺癌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容易被漏诊。如何让大家早发现、早治疗胰腺癌,是一个一直萦绕在虞先濬教授心头的问题。他笔耕不辍,致力于科普推广,每年在各类媒体发表高质量通俗易懂的胰腺癌诊疗科普文章,并建立科室的微信公众号,拓宽多种科普渠道。他舍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坚持在这些平台上及时回答患者的问题,他说:“我利用一点自己的碎片时间,就可能帮助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无论多辛苦都值得!”虞先濬教授还组织了国内首个胰腺肿瘤沙龙,名为“怡康沙龙”,每年定期举办,带领团队坚持给广大胰腺肿瘤患者和家属定期开展胰腺健康教育讲座,普及胰腺肿瘤防治知识,提供高质量筛查等活动,与患者、家属进行零距离交流互动,播撒希望之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胰腺癌患者,甚至一些国外患者,均要求选择了虞先濬教授团队,接受外科为主的先进个体化综合诊治。虞先濬教授常常说,外科医生要感谢的除了老师还有患者,每一位患者都给了医生宝贵的经验,一名好医生并不是一生从不“失败”,而是把每一次“失败”和“成功”都变成宝贵的经验。每天都在与死神交手,特殊的职业让虞先濬有更多的机会去面对生命拷问。当年开放式手术,虞先濬教授的手探进去,摸到广泛转移的肿瘤,“毛骨悚然”。他说,走下手术台他想得最多的是“生命不易,值得珍惜”。实际上,在适当的时间,和患者家属做好充分沟通,适度地告知患者部分病情,有利于患者坚定抗病信念,配合后续治疗。如何愈合患者心灵上的创伤,是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适度地告知病情以外,医生还需要学会如何安慰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