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深耕“农村警务”提升乡村治理新效能——海北村(社)警队伍十年工作综述

文摘   2024-12-01 12:30   青海  

2014年,海北“村(社)警”队伍建立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省公安厅的关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六大员”工作职责,立足农牧区实际,在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创新社会治理、联系服务群众、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了基层派出所警务工作重要的辅助力量,他们扎根乡村,融入社区,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宁与和谐,用辛勤与汗水,书写着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满意度“双提升”的平安答卷。  

十年来,我们坚持谋划与推进并重,队伍基层根基不断夯实。2014年海北州公安局针对警务延伸不够、治安防范不足等新问题,先行先试,大胆实践,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探索成立“村警”队伍,214名爱国爱党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积极分子正式加入海北“村警”队伍并开启了新的职责使命任务。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2017年,将全州27个社区纳入村警建设框架,海北州“村警”队伍建设从214个行政村延伸到27个社区全覆盖,241名“村(社)警”队伍正式形成,并始终保持满员运行。全州村警搭建起覆盖全州各个乡镇的系列微信群,紧密联系起10万余名群众,有效实现了农村警务工作前移,破解了农村社会治安的瓶颈难题,夯实了基层治安防范根基,推动了农村警务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提升了广大群众的安全感,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海北品牌”。2015年9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推动警力下沉、推行村警工作机制动员部署会议,学习推广海北州“一村一警”新模式,“海北经验”成功上升为“青海模式”。

十年来,我们坚持维稳与服务并重,乡村治理效能更加凸显。全州村(社)警充分履行“六大员”工作职责,在社情民意掌握、矛盾纠纷化解、维护本村(社区)治安秩序、促进村(居)民邻里和睦相处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织密“小网格”,提升基层治理“大效能”。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前沿,海北村(社)警队伍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积极协助村镇干部、派出所民警深入开展信息采集、走访入户等工作,第一时间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既助推农村各项重点工作扎实开展,也为深化基层治理提供了数据参考,更为实现民警和村警比翼齐飞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年来,协助公安派出所采集信息3万余条,搜集掌握社情民意1500余条,其中有价值信息152条;协助公安交管部门登记机动车信息1.5万余条。防范“小风险”,筑牢乡村振兴“大平安”。作为派出所延伸力量,海北村(社)警队伍为有效解决农村治安防控力量薄弱问题,积极协助派出所民警深入村组、山林等重点区域扎实开展治安防控巡逻;深入群众全面了解家庭邻里等重点领域矛盾纠纷动向,特别是在枪爆整治专项行动中,深入开展“缉枪治爆”宣传教育活动,动员群众积极提供线索,有效压降了全州非法枪爆物品的存量,构建起“全方位、全覆盖”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十年来,向公安机关报告发生在本村(社区)的刑事案件10起、治安案件330起;协助收缴各类枪支100余把、子弹3.4万余发、管制刀具2.3万余把。立足“小乡村”,做优便民利民“大服务”。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海北村(社)警队伍坚持警务围着群众转,充分利用“距离最近、关系最亲、反应最快”等特有优势,积极协助派出所民警推进“百万警进千万家”等活动,扎实开展送证上门、送服务入户、送法律政策宣传等活动,用实际行动主动回应群众的期盼。十年来,协助辖区派出所民警发放居民身份证2.5万余张,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3400余件,开展便民服务、政策法律宣传达10万余次。

十年来,我们坚持严管与厚爱并重,村警队伍活力有效激发。海北州公安局聚焦村(社)警队伍建设需要,始终把“村(社)警”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从思想建设、典型选树、生活保障等方面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确保了全州村(社)警在政治上得到引领、精神上受到激励、工作上给予支持、生活上获得关心,既优化了村(社)警干事创业的环境,也树立起一批像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的海晏“村警”豆后保,冒着生命危险逆行而上救援被困游客的门源“村警”丁青等一批优秀“村(社)警”典型代表。始终把稳“警”心作为提升向心力的关键一招。按照《青海省“村警”管理使用办法》要求,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警示教育、忠诚教育,不断增强村(社)警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筑牢村(社)警从“警”的理想信念。始终把励“警”心作为提升凝聚力的重要一环。制定修改完善《海北州公安局“村(社)警”队伍奖励办法》,持续推荐基层优秀“村(社)警”代表,让典型戴红花、披绶带、作报告,让学习先进、争当典型蔚然成风。十年间,全州受表彰奖励的“村(社)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派出所)达80个以上,受表彰奖励的“优秀村(社)警”达520人次。始终把暖“警”心作为提升战斗力的制胜一步。先后投入500余万元,配备了服装、警用摩托车、单警装备、照相机、办公桌椅等,并免费培训考取摩托车驾照。同时,进一步加强待遇保障,推动全州村(社)警劳动报酬从最初的1100元提升至现在的1550元,不断提升了警务保障,增强了实力、激发了活力、提升了战斗力。

十年来,我们坚持守正与创新并重,村警运行模式日趋完善。海北州公安局不断强化顶层设计,谋划长远布局,加强村(社)警力量,细化管理机制,力求工作更加务实、作用更加显现。聚焦平安建设工作大局拓展内涵外延。坚持把“一村一警”建设作为“平安海北”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创新社会基层治理模式的重要工程,统筹加强村(社)警力量的同时,依托社区网格员、生态管护员等社会治理力量,积极构建“党委领导、公安为主、专群结合、警民联防”的群防群治力量体系,推动警务触角向群众延伸、向社会拓展,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助推公安基层工作再上新台阶。围绕派出所主防优化勤务模式。紧紧围绕派出所主防职能定位,明确村(社)警必须下沉村(社)开展工作,同时,在制定下发《海北州公安机关持续优化巡逻勤务模式进一步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工作实施方案》中,将村警巡逻防控的工作重点和要求进行明确,指导村警队伍规范开展巡逻防控、信息采集、宣传防范、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警务工作,并积极推动34名村两委或治保主任担任村(社)警,不断提高农牧区警务建设和治安防范能力水平。

十年的坚守与付出,海北“村(社)警”队伍收获了群众的信任和赞誉,无论是一项项摆在眼前的数据,还是群众一句句质朴的话语,都充分显现了村(社)警在社会基层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也生动绘制了村(社)警警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多元共治、协同高效的基层治理画卷。如今在广大农村牧区,村(社)警已经成为了群众心目中的贴心人和平安守护者。相信未来十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坚强领导下,海北“村(社)警”队伍将继往开来,笃行致远,立足“村(社)警”建设发展需求实际,积极探索创新群防群治的基层末端治理方式,全力推动为民服务新模式大转变格局形成,加快构建“民情精准掌握,警情及时处置,矛盾一线化解,服务源头保障”的新型“村(社)警”工作模式,不断弥补警务工作延伸不足、农牧区治安防范薄弱、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缺位这“三大短板”,为平安海北建设发挥更大更强的作用,为守护海北治安大局持续稳定作出更多贡献。

监制贾   平     任编辑刘   东

校对:王   娜    信息来源:海北公安公众号

投稿邮箱:hbzrmzfbgs@163.com



海北政务
海北政务由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第一时间权威发布国务院、省政府、州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政策文件、州政府领导同志重要会议活动等政务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