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春台》②:在人群与孤独中,重拾生命的本真

文化   文化   2024-09-17 07:38   浙江  

大家好,今天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2620天,共读的是第369本书——作家格非的作品《登春台》

《登春台》

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昨天的共读中,我们了解了格非的创作经历以及《登春台》的创作背景,今天我们将正式开启这本书的共读。

《登春台》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沈辛夷”“陈克明”“窦宝庆”“周振遐”以及一个序章和一个附记。

四个章节的名字正好是四位主人公的名字,每一章都讲述了一个人物的生平经历,所作所为,所思所念。

整部小说像一部精心排列的曲子,每个章节像是四个声部,叙述视角不断变化,衔接之处又别有用心,四个人物之间也因为一家名叫“神州联合科技”的公司联系在了一起。

而序章,则为我们拉开了北京春台路67号四个人物命运流转的序幕。

众人熙熙,如登春台。于万千命运中,人们推开了自己的大门。

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共读。

在本周的共读里,每天打卡留言点赞Top1的读者,阿谷君将赠送《望春风》(签名版)和《登春台》各一本。

每个人降生的那一瞬间,都是极其相似的,但离场的方式各有不同。

宇宙中充满着各种基本粒子,它们一刻不停地微弱振动,赋予天地万物以能量。

像万花筒般运行的天体亦复如是。正是它们机械的、周而复始的旋转,才转出了寒暑推迁与昼夜相代。

如此说来,我们对于时间的奇妙体验,不过是源于一个永恒复归的“大秋千”的来回摆动所导致的轻微眩晕或迷醉。当然,只要你愿意,也可以认为时间根本不存在。

话虽这么说,我们还是得交代一下故事发生的大致时间。

那是2019年的10月8日,农历九月初十。

时令虽然已交寒露,天气仍有几分燥热。上午九点半,中关村软件园国际会议中心东侧的马路上,走来了一位衣冠楚楚的老者。

这人名叫周振遐,退休前曾担任神州联合科技公司的董事长。他沿着上地西路由北往南,不紧不慢地踽踽独行。

当他走到上地西路与上地九街的交叉口时,不由得停下了脚步。数不清的员工大巴一辆接着一辆,从城市的各处汇集到这里,吐出一批又一批上班的人流,将丁字路口塞得满满的。

所有的人都心事重重,神情肃穆,且彼此之间从不交谈。

除了不时传来的几声汽车的鸣笛之外,你甚至听不见杂沓的脚步声,四周弥漫着一种诡异的寂静。

周振遐索性在路边的一张白色铸铁长椅上坐了下来,等待人流退去。

妻子姚芩去广州参加侄子的婚礼,家里只有他一个人。他意识到,所谓无聊的时刻,就是人们感觉到了时间漫长的那个时刻。

可时间偏偏不想过去,而他既没有任何方法去驱逐它,也没法去填充那个深渊般的虚空。

他在大街上观察陌生行人的脸,是周振遐多年来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习惯。

揣测、虚构、臆想这些人的命运,并非出于什么恶毒的用心,更多的是源于某种悲悯。在这个彼此模仿的尘世上,别人也是自己。

真正的穷人为生计忙碌。他们熙来攘往,旅食奔波,脚步一刻不得停息。

他们很少像智者和哲人那样思考死亡,仅仅是因为他们被劳作的绳索所束缚而无暇他顾。

他们生活在世界的暗面,不被关注和观看,仍试图从简单、粗劣和严酷的生存中,辨别是非善恶,维持着对这个世界的一线信心。

在不很遥远的过去时代,穷人不受文化的节制,乐天知命,视死亡为平常之事。但世界随后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重组、颠倒和置换。

他们从林泉山野被置换到了城市的周边,沦为无根之物。

如今,知识和时尚的暧昧光影终于撵上了他们,并将他们牢牢箍住。

然而,当那些保养得很好、养尊处优的有钱人或成功人士从你身边经过时,你很容易将他们辨认出来。

这倒不是因为他们的衣着散发着限量版或私人定制的“贼光”。他们的与众不同,往往体现在他们优雅健美的体态和身形上。

在今天,身材是否匀称,成了成功人士区别于失败者的重要标识。

他们日复一日生活在很不健康,乃至极为病态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中,却将健康视为生活中唯一的宗教。

钛锆合金的瑞士种植牙、钴铬钼合金的美国置换膝关节、德国蔡司人工晶体眼球以及诸如此类的现代医疗科技产品,为他们的衰老留住了最后的体面和尊严,而对身体指标的严密监测和未雨绸缪的提前干预,也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罹患致命疾病的概率。

就算有人运气不佳而身染重病,通过被俗称为“上手段”的极限治疗,依然可以长时间续命。

因此,这些人比顶尖科学家更相信基因和生物科技的无所不能,更相信现代医疗科技在可见的未来能够使他们至少活过150岁,直至获得永生,成为不死的人。

真正意义上的名流、社会显达以及特殊群体的神秘人士,很少现身于街头的人群之中。

对于社会公众而言,他们通常在新闻、传说或流言中存在,并供人瞻望。

死亡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也有些特别。一些人在切开喉管之后,仍能支撑十数年,在没有知觉的昏睡中轻松迈过100岁的门槛。

他们从公众生活中退场之日,一般来说已经历了一次死亡。世人提前将关于他的信息从记忆的硬盘中删除,以便容纳或储存后来者的荣耀、事迹、丑闻或劣行。

因此,当这些人死亡的讣闻,出现于报纸的一角或手机微信的朋友圈中,公众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悲伤,而是时空错乱所带来的讶异与疑惑。

因为,在公众的心目中,这些人早已死去多年。


在过去,大多数人真正意义上的消失或寂灭,多半在肉体死亡的数十年后悄然来到。

其标志通常是墓碑无人擦拭,墓园无人祭扫,与死者相关的所有人和事,皆在时光的流转中湮没无闻。

然而,时至今日,微信社交平台的出现,使得这一自然的进程骤然加快了速度。

每逢有人离世,亲友或知情者旋即将死者的讣闻发到朋友圈,以便获得关注,并集中表达哀悼、缅怀与赞美。转发的密集度或评论的数量因人而异。

一方面,社会公众需要借助他人的死亡来加固自身生命的堤坝,温暖自身孤寂而寒冷的生命;另一方面,死讯出现得过于频繁,反倒成为一种不祥的提醒,时时浮上心头,因而人们也会有一丝莫名的焦虑。

不管怎么说,在微信朋友圈传播的死亡消息,通常在翌日或数天后被清空。

有时,那些可怜的死者名字,在朋友圈晾出几分钟之后,即被其他海量讯息覆盖,从此销声匿迹。

说到底,人的生命,不过是在两个虚空之间出现的一次小小的火花闪动而已。第一个虚空是出生前的暗昧,第二个则是死去后的沉寂。

周振遐安坐于中关村软件园近旁的长椅上,脑子里想着那些不着边际的事,一度像喝醉了酒似的,变得神思恍惚起来。

有好一阵子,他弄不清自己坐在什么地方,眼前的街道、房屋、树木、广告牌和高压电线,都让他觉着陌生。

在呆钝的意识中,他朦朦胧胧地预感到这不是什么好兆头。那些通常只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死亡,如今也在要求他即刻兑现。

周振遐竭力抵抗着昏昏睡去的诱惑,给神州联合科技公司北京总部的现任董事长陈克明发去了一则微信。

在陷入昏迷之前,周振遐仿佛听见一个遥远而庄重的声音,在耳边不断地向他提问,并催促自己诚实地予以回答。

问:汝自降生至今,驻世一甲子有余,而今一旦撒手,尚有何事未完?

答:无有。

问:汝在世间有何债务未能偿还,以至临终抱憾?

答:无有。

问:死之于汝,可惧否?

答:不惧。

问:汝于世间苦熬六十余载,吞食五谷杂粮、鱼肉蔬果数十吨,啜饮各色美酒数千瓶,先后与女子多人交好,且育子一人。汝之一生值得否?

答:若说值得,实是不值得。若说不值得,又似值得……

问:此话怎说?汝今将死,无须侈谈饶舌,只说值得不值得便是!

答:值得。

接到陈克明从赫尔辛基打来的电话时,沈辛夷正和两个同事在公司的食堂吃午饭。

董事长简明扼要地告诉她,今天上午九十点钟,“老头子”周振遐晕倒在了中关村软件园国际会议中心广场的长椅上。

他先是被出租车司机送往附近的安河医院抢救,接着又转到了阜外医院。总的来说,情况很不乐观。

为防不测,陈克明嘱咐她丢开手头的一切工作,立刻赶往阜外医院。

来到病房,辛夷留意到,姚芩在周振遐的枕畔低声跟他说话时,处于昏迷中的老人,眼皮出现了轻微的颤动。姚芩用力握他的手,老人的食指也随之痉挛般弯曲。

等到傍晚时分,沈辛夷和姚芩二人在灯光幽暗的宁波菜馆里坐定,沈辛夷终于有机会向姚芩“原原本本”讲述她和母亲的故事。

姚芩给自己要了一杯啤酒,手里夹着一支细长的薄荷烟。沈辛夷则点了一杯加冰的可乐。

窗外飒飒的雨声以及玻璃上一圈一圈倾泻而下的雨水,为她的回忆之路提供了相得益彰的静谧氛围。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行至晚景,依然豁达但仍不免于困惑的老者——周振遐,虚弱的他走在路上,诚实地思索着人生的难题,继而又带出了“老头子”周振遐的工作伙伴们,陈克明、沈辛夷以及一位神秘的女性人物姚芩。

他们之间会是什么关系呢,沈辛夷迫不及待想要讲述的和母亲的故事又是什么呢?

明天让我们开启本书的第一章“沈辛夷”,为大家揭晓答案。

敬请期待明天的共读。



了解谷主麦家的读书计划

👉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读者读完1000本名著

👉麦家:写在“家人”超百万之喜悦时


本周共读回顾

👉《登春台》①:格非暌违四年全新长篇,于万千命运中,我们推开自己的门


领读人 · 蓝蝴蝶

爱好文学的撰稿人,天堂是图书馆的样子。

主播 · 清晨

一个声音,一本书,一段旅程。



欢迎关注「麦家陪你读书」视频号,每周与你分享谷主麦家的读书感悟、文学思想、最新动态,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文案编辑:何佳丽、沈佳
视频编辑:缪梦涵

运营:馬車夫斯基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点击阅读原文,读书打卡每一天

麦家陪你读书
【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人读完1000本名著】 每天15分钟,每周共读1本书,这里是一个拥有“百万”家人的读书平台。 读书就是回家,读书也是打开内心最便捷的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