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悠久的郎岱古镇,有一个以民族风情浓郁而闻名的美丽村庄——花脚村。百年来,汉族、布依族、彝族等同胞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片风光秀丽的土地上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情,走上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勤劳致富之路。
花脚村航拍
花脚村的名字,来源于一个美丽的“误会”。明洪武年间调北征南时的人马途经过此地,在此歇脚时花轿停了下来,看到此处山下的草木茂盛,土地肥沃,邻近水源,是一个适宜开荒居住的好去处,便在此停留。并用三根草叉搭起了草棚,开荒种地,生儿育女,一代一代繁衍开来。后来,搬迁来的越来越多,逐渐形成村落。最初名为“花轿村”,后来在口耳相传之间,变成了“花脚村”,并沿用至今。
花脚村房屋上的绘画
花脚村先后荣获“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省级示范点”“贵州省卫生村”“森林村寨”“全省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
走进花脚村,灰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民居门前用砖块、石头、瓦片砌成造型别致的围墙,整齐地摆着绿植和鲜花,极具民族风情的墙绘将村文化活动广场装扮得格外亮眼。美丽的自然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和谐的邻里关系让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倍感舒心和自豪。
郎岱镇花脚村村民韦洪领说:“我们布依族非常热情好客,讲卫生,服装具有民族特色。”
近年来,花脚村以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节日,刺绣、乐器等民族特色文化为基础,以乡村旅游重点村的评选为契机,奋力打造新型美丽乡村发展新路子。
走在村中路上,一阵悠扬而极具辨识度的乐声吸引着大家驻足聆听。
韦开鼎正在吹奏唢呐
韦开鼎是花脚村小有名气的手艺人。走进他的唢呐制作间,屋内气盘、芯子、杆子、唢呐碗等制作唢呐的物件儿十分齐全,一支支制作好的唢呐在桌上排列整齐,油光锃亮。韦开鼎告诉记者,他还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唢呐吹奏视频,他决心把制作唢呐的手艺发展好,把布依族的文化传承下去。
郎岱镇花脚村村民韦开鼎说:“这个唢呐是我们布依族婚丧嫁娶中很重要的礼器,我觉得它只有随着时代一起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所以我决定了做这个东西。”
据了解,唢呐在布依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红白喜事”上吹奏,每年的重要节日也必不可少,是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的重要礼器,可以说,有布依族的地方就有唢呐。而市场对唢呐的需求也启发了韦开鼎,他在发布唢呐制作、演奏短视频,宣传推广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还通过电商向周边乡镇、县市进行销售,在传承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的之时开启了自己的事业。
在花脚村,像韦开鼎一样通过传承发展优秀民族文化过上了幸福生活的群众还有很多。
村民正在做刺绣
村民陈顺花也是其中的一员,她在村里开了一家民族风情体验店。小店内干净整洁,民族服饰、手袋、挂帘等手工艺品已经摆上了货架。她告诉记者,她之前是在苏州做餐饮,后来看到了家乡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觉得与其在外漂泊打工,还不如回家和乡亲们一起吃“文旅饭”更有前途。经过一年的筹备,她的店铺已经打通了电商渠道,即将开始营业,谈起未来,陈顺花充满了期待。
陈顺花说:“我想把刺绣手艺学得更好更深,在花脚开个刺绣店,做成产品宣传出去。”
随着各种政策的落地落实,花脚村前进的步伐也随之加快。2004年水黄路的开通,为花脚村打开了一条进得来、出得去的路。2012年“四在农家”省级示范点的创建,使花脚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促进了花脚村从传统的农业模式向现代化乡村模式转型。脱贫攻坚期间,串户路和院坝硬化工程的实施,为每一个家庭走出贫困提供了保障。
如今的花脚村,铺设路面石板路4000平方米,安装水管1880米,排污水管1398.6米,化粪池93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实现了人居环境的高质量转变。在“三月三”“六月六”等传统民族节日,百姓载歌载舞,生活美满,团结和谐,是真正意义上的森林村寨、卫生村寨、民族团结村寨、美丽休闲乡村村寨。
郎岱镇花脚村党支部书记韦翰林说:“我们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所以我们就想把我们的民族特色融入乡村振兴,一起发展。今后我们将用好政府的相关政策,并积极跟特区相关单位联系,争取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支持。积极发展与刺绣,蜡染,民族乐器制作等特色产业,让我们的文化在发展中得到更好的传承。”
融媒体中心记者:甘稳 令狐荣骏 杜佳金(实习)
编辑:潘劲潮
值班主任:汪 琪
执行监制:韩江峰
总监制:卢 泉
新闻热线: 0858-5333860
投稿邮箱: lztv5320777@126.com(附图)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