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掷30亿!格力汽车越来越悬了

创业   2025-01-03 17:01   广东  


2025年伊始,各家车企就迫不及待地发布了2024年的销量报告,在新能源的浪潮下,各车企同比30%乃至40%的增长率再次印证了中国汽车无限的想象空间!


行业与市场飞速的扩张期,也让不少人看到了这样的商机:造车蓝海,有利可图。于是乎,来自社会各方的目光与资源也自发地向汽车制造业流动。


但当他们想要入局造车领域分一杯羹时,却发现入场极为困难。想要造整车吧,一方面需要相应的造车资质,一方面要燃烧大量的资金,并且回本遥遥无期;想要搞汽车零件吧,在供应链成本不断被压缩的行情下,新入局者很难做到高质低价。


像咱们今天的主角格力汽车,就正处于这种尴尬局面中,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代表了跨界造车的切实困境,一种有别于华为、小米的困境。



董明珠的造车梦
从珠海银隆到格力钛


董明珠有一个造车梦,最开始,雄心勃勃的她想要直接造整车。


2016年,她首次展露了自己的造车雄心,那一年,她宣布计划踏入汽车行业,并计划以130亿元全资收购珠海银隆这家成立于2009年、在新能源业务上主打钛酸锂电池技术的汽车公司。


彼时,董明珠非常看好该公司,甚至夸赞其为“埋在沙里面的金子”。


但收购的计划遭到了格力股东的否决,对此,董明珠非常不满,痛批格力股东是鼠目寸光,并放话说:“银隆的技术是世界最先进的,新能源汽车是一定要做的”。



最终,董明珠个人带着王健林、刘强东、中集集团等商业伙伴共同投资了30亿元,获得珠海银隆22.39%的股权。


其中董明珠个人投资约10亿元,持股7.46%。随后,她还两度增持银隆股份,持股比例增至17.46%,成为银隆的第二大股东。


在董明珠的大力支持下,银隆迅速扩张,在多个城市建立厂房。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珠海银隆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几款产品都有点无疾而终的味道在。


2017年,珠海银隆推出了首款广通SUV电动汽车。官方宣称其最大续航200km,5分钟可充满电,由于设计上与丰田普拉多相似,加之独特的车标设计,一经曝光便在网上引发热议,但其后便鲜有消息传出,外界猜测,是量产成了难题。


此外,银隆新能源推出的纯电MPV—银隆艾菲,又长得太像丰田埃尔法,而且银隆艾菲定价高达43万,最终市场反响冷淡,难以查询到销量数据,官网也不见其踪影。


图源:有驾

2020年,银隆股份由于连年亏损,最终导致被拍卖,但成交数寥寥,几乎落得个无人接盘的境地。


2021年,格力用18.28亿元拿下了银隆30.47%的股权,将银隆变成控股子公司,并更名为“格力钛”。


2023年12月,格力电器宣布,以10.15亿元的交易对价,再次拍下格力钛24.54%的股权。


但该收购消息发出后第二天,格力电器股价一路下跌,当天市值蒸发超130亿元,这说明资本并不看好此次收购,在外界看来,董明珠的造车梦在实操上显得有些过于想当然和幼稚了。



化整为零,格力汽车会有新故事吗?


虽然董明珠的造车梦并没有实现,但也并非像外人看到的那么不堪,用数十亿买了个负资产。


起码在争夺格力钛的主导权这件事上,董明珠赢得很漂亮,几乎是用最低的成本拿下了实际控制权,并且将业务聚焦到了纯电动客车制造这个小门类。


在不少人眼里,收购银隆是一笔错误的交易,但不否认,银隆在新能源产业确实具有一定的积累和基础,毕竟银隆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新能源产业公司,除了电池相关业务之外,银隆还包括了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销售等业务。


最起码说,掌握格力钛,能让格力在造车这条道路上有牌可打。事实上,董明珠与格力在2024年也没有放弃对造车的追求,三个月前,格力正式成立了汽车公司,名为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图源:企查查

在企查查公开的数据中,其股东由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占股51%和上海捷英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占股49%。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的注册资本为2000万,这是个在极为烧钱的造车领域九牛一毛的数字。


同时信息显示,格力汽车的业务范围广泛,包括了工业互联网数据服务、智能机器人研发等,与造车最相关的业务则是汽车零部件研发和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


格力汽车的成立,让董明珠向汽车梦又迈进了一步。


其意在更好地提供汽车零部件给格力钛,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董明珠的新能源汽车布局已经非常清晰。


但饶是如此,并不意味着就能一定在汽车行业获得成功。想要坐在牌桌上,起码得推出一款能在市场站得住脚的产品来,像格力钛曾出过一款电动面包车,原价15.8万,由于续航等问题沦落为今天5万元的物流神车。


图源:爱车一万年

事实上,跨界入局造车行业绝非易事,搞智驾、卖配件的华为本身有着强大的算力与体量支持,直接造整车的小米赌上了雷军的全部身家与荣誉,一年烧了300亿才得以站稳脚跟。


格力前前后后在造车领域也确实投了不少钱,但似乎还缺乏一些破而后立的决心。



原本的品牌价值
跨界造车的要义


谈起跨界造车,我们就不得不提起小米造车时,王传福给雷军的善意提醒:


如果企业的战略方向错了,可能丢失50个亿不算多,但是你丢失了三年的时间,这个就很重要。比如说像雷总准备投1000个亿。关键是浪费你三年的时间,这三年时间要值多少钱?拿钱是买不到的!


王总说这段话时虽然有些利益相关的成份在内(毕竟谁也不想自己所处的领域涌入小米这样的鲶鱼),但也确实直击要害。


格力造车,砸了大几十亿进去不说,也已经从2016年纠缠到了2025年,马上就是十年的时间,但一直没有大的声浪。



而且,在未来两年,汽车市场也会进入更为残酷的淘汰赛,可以说此时入局的风险奇高。


董明珠手握格力这样的家电巨头,其眼界肯定是要比常人高出不少的,或许她担忧的正是家电市场的萎缩与竞争压力的增大,可能会让格力衰落,因此必须入局新赛道为格力找到新的增长点。


但在造车上投入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也无疑有舍本逐末的风险——不仅汽车没造好,传统的家电业务也失了速。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27日,中国线上空调市场的市占率排名中,美的占据第一位,同比增长2.42%至25.01%;格力同比下跌3.01%至24.04%,排在第二位;小米空调则同比增长4.31%至11.82%,升到第三位。


纵使董明珠并不喜欢雷军,但在跨界这件事上,我觉得雷军确实有两把刷子,无论是造家电还是造汽车,都搞得风风火火,像今天,小米集团的股价更是来到了新高,证明了雷军跨界的硬实力。


从某种角度上说,这两年,经济大环境并不好,价格亲民、具有性价比的小米自然就如鱼得水。


但反观格力,董明珠前不久回应了电器卖得贵的问题,称格力做的不是眼前利益。


我十分肯定格力更在乎长远利益的定位与格局,毕竟全世界的顶尖科技公司买的都是高溢价产品,但这是基于它们自身产品力的一骑绝尘而定的。


家电发展到今天,所谓“核心科技”很难转化为吸引消费者的卖点,格力这些年不被消费者理解的困境也正于此。


而当格力这个品牌丧失了路人缘,那么造车也非常困难,像小米和华为的成功,也让我开始思考:所谓跨界造车,真的只是靠烧钱就能实现吗?


我想,跨界造车重要的不只是资金于技术,还要有十足的声量,有愿意相信这个品牌的消费者为之买单,这第一步成功了,才能进一步将新车进行推广,最终取得成功。


而格力近些年的任性,或许已经透支了这迈出第一步的能量。

*编排 | Sunnyue   审核 | Sunnyue


扫码加入高质量交流群

红包、福利、干货,精彩不停



2000万品牌经理人内参!

聚焦头部与标杆,助力品牌高端化。

品牌专访微信:jiangnan254(备注:专访)



百万品牌经理人都在看 ↓↓↓

品牌头版
200万品牌经理人内参!聚焦头部与标杆,报道品牌背后的营销密码与增长逻辑。+V:qidu286(备注:专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