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同市主动担起省委赋予的‘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使命任务,确立了‘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和‘转型四步走’战略,聚焦科技(先进制造业)、能源、农业和文旅消费‘四大赛道’持续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思路和路径更加清晰,转型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11月1日上午,在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十场新闻发布会上,大同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强表示。
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重化工基地,大同市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稳妥做好新旧动能的转换衔接,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产业投资完成284亿元,同比增长21.2%。
在传统产业方面,重点稳住煤炭和电力两大产业基本盘。针对煤炭产业,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积极推动煤矿改造升级和产能优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扩大煤炭产量,提升生产效率。针对煤电产业,加快煤电机组技术改造和“上大压小”结构优化,国电湖东、同热三期两个2×100万千瓦煤电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煤项目即将开工,预计3个项目总投资240亿元以上,未来2—3年全市发电量将由现在的550亿度提高到1100亿度。同时,强力推进医药、煤机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升级,为产业总体竞争力提升夯实基础。
在新兴产业方面,围绕“四大赛道”,积极培育新动能。其中,围绕新能源产业,聚焦“源网荷储一体化”,规划形成了“风光水储地氢”多元布局;在储能方面,实施了浑源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时代等一批重点项目;在储能装备制造方面,吸引阳光电源、海博思创、国瑞协创等全国龙头企业落户大同,现已建成并网独立储能项目4个32万千瓦,装机规模全省第一。围绕算力产业,引进秦淮、中联、京东、抖音、山西秦云基础等5家全国数据中心龙头企业,累计建成标准机架约23.4万架,投运服务器55.8万台,加速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环首都核心算力城市。在2024中国算力大会上刚刚发布的《中国综合算力指数(2024年)》报告中,大同城市算力分指数位居全国第三。
围绕文旅产业,聚焦“文化古都、清凉夏都、美食之都”基本定位,以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大同古城等龙头景区为载体,加快推动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热点门户城市”;以雕塑、古建、收藏、展览等艺术形式为主体,加快建设全国知名的“博物馆之城”;以音乐、书画、戏剧、影视、演艺等业态为支撑,加快建设艺术家云集的“文化艺术之城”;以业态融合为路径,加快建设集温泉疗养、休闲度假、民宿体验、科普研学于一体的“休闲康养之城”;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接待服务,提升旅游舒适度和游客满意度,加快建设“文化大同、文明大同、微笑大同”。
加快扩大对外开放
开放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源泉。
在努力建设成为山西对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过程中,大同市不断加快融入京津冀步伐,成立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专班,每月研究调度,推进工作落实。去年以来,累计对接京津冀各类企事业单位7547家,其中到大同考察1931家,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27个,总投资760亿元,已开工项目83个,总投资295亿元;与国内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联合北京中关村共同建成了“晋创谷·大同”科技创新驱动平台,先后入驻17个研发及中试项目,形成了“北京研发设计、大同中试制造”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该市还不断加强开放通道建设。大同云冈机场航空口岸正式开放运营;通往北京、太原等城市的高铁不断加密,集大原高铁即将通车,极大缩短了与周边重点城市的时空距离;国际陆港、北肉平台、跨境电商园区等平台功能持续完善,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不断扩大,参与国际贸易的基础越来越扎实。
为引进人才,该市出台“双十六条”人才激励措施,开展“大同人才周”“高校学子大同行”“揭榜挂帅”等活动……去年以来,共柔性引进各领域高层次人才843人,引进博士研究生181人,面向“双一流”等知名高校引进硕士研究生和优秀本科毕业生592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底色和名片。“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大同的金字招牌和最强软实力。”张强介绍说:“多年来,大同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美丽大同建设成效明显。”
为守护“大同蓝”,持续开展空气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空气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PM2.5浓度持续保持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下,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大同蓝”生态品牌受到国务院表扬。
为提升“大同清”,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市8个国考断面全部达到优良水质,优良率100%;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市级水网先导区;加快实施万家寨引黄北干支线以及御河、十里河、桑干河等河道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确保了“一泓清水进北京”。
为厚植“大同绿”,积极落实“双碳”战略,推进矿山修复、荒山绿化、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加快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强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着力改善民生福祉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记者了解到,大同市每年拿出财政支出的八成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该市首先抓好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发展就业容纳率高、乘数效应大、就业带动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畅通农业促就业、文旅促就业、数字服务业促就业、代加工促就业“四大渠道”,通过开发公益岗位和无物业小区集中整顿增加城市就业率,依托职业技能培训解决待业人群找工作难的实际问题,累计带动就业超过30万人。
其次,统筹推进教育、医疗、社保、养老、托育等民生工作。加大力度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支持办好通航、数据科技等职业院校;连续3年开展“降费用、提服务”医疗惠民行动,累计降低费用1.2亿元,在今年9月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统筹推进城乡幸福养老、环卫工早餐补助提标等省市民生实事项目……
秦淮数据灵丘基地:挖掘数字经济金矿
秦淮数据灵丘基地一角。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翁剑 摄
如果说数字经济是一座“看不见的金矿”,数据中心就是挖“金矿”的“铲子”。秦淮数据灵丘基地是第一家落户大同的数据中心企业,项目总规划建设13期,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规模最大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新基建园区。据介绍,目前,该基地单栋机房容量可达50兆瓦以上,相当于500万台电脑同时运行。
延伸阅读
大同:大力实施“文旅强市”转型发展战略
11月1日上午,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大同市委常委、副市长翟永清表示,近年来,大同市围绕“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国际旅游热点门户城市”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文旅强市”转型发展战略。
聚焦顶层设计,强化高位推动。成立了由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强化系统谋划和科学布局,从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组织架构、推进机制、重点领域等方面发力,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面塑强“中国古都、天下大同”城市品牌,聚焦“文化古都、清凉夏都、美食之都”基本定位,先后出台了《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行动方案》《大同古城文旅业态发展扶持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努力走出大同特色文旅发展之路。
聚焦融合创新,强化产业赋能。加快云冈石窟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加速推进恒山5A级旅游景区创建;依托大同古城,实施了东南邑历史街区、“如梦大同”文旅综合体等12个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打造沉浸式、融合型文商旅体验消费空间。文旅消费增长明显,来同游客平均停留时间由原来的1.6天增长至2.6天,18—40岁游客占比达50%以上,外地游客占比超过2/3,两次以上来同的旅客占比达到一半以上。目前,大同历史文化游、红色革命游、乡村度假游、康养研学游、演艺赛事游……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到大同旅游度假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共识和选择。
聚焦提质增效,强化服务保障。坚持“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实践中建立完善了常态化文旅服务调度机制、12345涉旅诉求快接快处机制等九大闭环工作机制;优化提升“畅游大同”智慧文旅服务平台,固化了住宿餐饮明码标价、文博场馆延时开放、旅游景区直通车、旅游公交专线、游客服务驿站等一批暖心宠客举措。
大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
大同是京津冀地区“菜篮子”和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全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核心示范市、全国三大优势奶业产区之一。近年来,大同市聚焦“6+2”农业产业体系,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
粮食生产面积产量“双提高”。该市大力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粮食种植面积逐年提高,今年达到443.26万亩。统筹实施了有机旱作膜下滴灌、一喷多促等种植技术,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建成224.5万亩。
设施蔬菜规模质量“双提升”。在全市复制推广“寿光模式”的蔬菜产业技术、渠道、运营体系,天镇铭宸、阳高圣阳、云州慧农等一批高标准、规模化的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3.6万亩,阳高红西红柿、天镇辣椒等蔬菜品牌叫响全国。
畜牧产业基地市场“双增效”。该市有规模养殖场821个,规模化养殖水平达到67%,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15家。云尚牧业、宝顺牧业、晋星鸭业等一批新建畜牧项目加快建设。
农产品加工持续做强。积极对接全国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等领域头部企业,带动大同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上档扩规。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0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80家。
渔业产业持续做优。在灵丘县、广灵县发展以鲟鱼、虹鳟鱼为主的冷水养殖,在天镇县、阳高县发展以罗非鱼为主的热水养殖。
林下经济持续做大。统筹布局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发展林下经济72.6万亩,沙棘原料、杏果种植加工以及林下中药材、菌类种植加工业态日趋丰富。
此外,大同市持续发展壮大黄花、黄芪两大特色产业。目前,该市已经成为全国黄花的重要主产区之一,黄花种植面积达26万亩;黄芪种植面积达37万亩,培育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333家。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翁剑
责编:李青 校对:张翠萍 审核:翟步庭
2024-11-02
2024-11-01
2024-11-01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