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茀之、潘天寿、张振铎到南京看画展时,住在晓庄新村书旂家。几个人睡在一个房间里,无话不谈,还互相斗嘴。张书旂取笑潘天寿“寿头,寿头,只画石头。”潘天寿反讥他说:“是啊,我的石头不值钱。你的画像花旦,涂脂抹粉,人家喜欢。”
潘天寿、张书旂、吴茀之、张振铎、诸闻韵
张书旂二十年代初入上海美专学习。先学西画,后转攻国画花鸟,为吕凤子弟子。毕业后任厦门集美师范教职。1929年应徐悲鸿聘为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又和潘天寿、诸闻韵等结成“白社”切磋画艺。在画坛声誉日隆。擅长花鸟,间写山水、走兽、人物。抗战期间去美国创办画院,讲学作画,后定居旧金山。
张书旂作品取法于任伯年,作花鸟喜用白粉调和色墨,画面典雅明丽,颇具现代感。又得高剑父与吕凤子亲授,形成色、粉与笔墨兼施的清新流丽画风而独标一格。
作品有日本画的面貌;喜用高丽纸作画,力求色彩与水墨的融合。学院派杰出代表,素有“任伯年第二”的美誉,善于用粉,能“粉分五色”,有“白粉主义画家”之称。吕风子赞他“画花似闻香,画鸟若欲语,技法卓绝,当代无与抗衡者。” 徐悲鸿称其:“自得家法,其气雄健,其笔超脱,欲与古人争一席地,而蔚为当代代表作家之一”。
张书旂的花鸟画,继承了中国画以形写神的传统创作方法。张书旂觉得师古人、师前人莫如师自然更生动。他每于清晨薄暮,蹲身秘处,窥视鸟儿之神态,故所作花鸟画,纯从写生中得来,动作的自然,色彩的正确,乃在写生之外,另有观察的工夫和心中意会的结果。
张书旂勤于写生,工于设色,尤善用粉,在染色的仿古宣纸上,用白粉蘸色点染,计白当黑,手法巧妙娴熟,极见生动,画风浓丽秀雅,别具一格。
在南京期间,张书旂与徐悲鸿、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出版有《书旂花鸟集》、《张书旂画集》等。
著名画家唐云曾评价他是“开派画家”。“能开派的历史上没几个人,其画才与徐悲鸿在伯仲之间。”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凌承纬表示:抗战时期,张书旂在重庆开启了小写意花鸟画派,这一画派在重庆已经开枝散叶,传承至今。
书旂在中央大学从事教育达11年之久,1941年他以中国艺术使者身份赴美,肩负使命:一是不顾战争创伤开展文化交流,把中国的文化艺术带给美国人民;二是为苦难的祖国和人民募集资金,支持抗战。远赴重洋后,勤奋作画,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先后在美国芝加哥研究院、旧金山美术馆、波特兰美术馆、西雅图美术馆,加拿大多伦多国立美术馆、渥太华美术馆等10余个地区的艺术场馆举办画展,义卖所得源源不断地通过中国救济总署寄回祖国,为支援抗战奉献自己的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书旂通过中国救济总署先后寄回来的资金约10万美元。
在西雅图,112名中国留学生因战乱与家庭失去联系,经济来源中断。书旂挑起重担,竭力帮助他们解决衣食问题,安心学习。然而,他自己的家乡沦陷,他在长达五年之久的时间内没有寄钱回家,家人生活极端困难,靠书旂的母亲在家养猪、养蚕维系家庭生计。
书旂绘画技术炉火纯青,挥手立就。美国人问,培养一个像他这样的画家需要多少时间?他回答:“5000年的中华文明加上我的岁数。”
书旂常常对子女说,一位艺术家就像一条蚕,吃下去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必须把全部精力倾注在绘画事业上。他还打算作一次环球旅行,经苏联再次回国,但这一愿望最终未能实现。他不幸得了胃癌,手术无效。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编写完成了《翎毛集》、《书旂画法十章》,本来还打算完成《花卉集》的编写,但生命之光已经耗尽。1957年8月18日,书旂病逝于美国旧金山湾东寓所,享年57岁。
书旂在美国十多年,许多朋友劝他加入美国籍,以方便工作与生活。但他说,我有国籍,为什么要加入美国籍?虽身在异乡,但他在作品上的题款总是“浦江张书旂”,足见其对祖国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别忘记分享给好友,并点亮下面的【赞】和【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