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瞭望】人工智能对我国就业形势的影响

政务   2025-01-17 17:46   陕西  


2024年9月,中国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对就业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全球的经济结构、产业生态和就业模式。历史经验表明,技术进步在短期会带来就业结构性调整,引发焦虑和恐慌,但从长期来看,仍是推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创造新就业机会的重要动力,关键在于通过正确的政策引导和社会支持化解转型期的风险。客观理性认识并应对人工智能对我国就业规模、就业结构、就业质量的影响,对于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战略目标、保持我国劳动力市场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长足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

就业创造效应抵消就业替代效应就业结构“服务化”趋势加速

人工智能技术对我国就业创业状况的影响,体现在就业规模、就业结构、就业质量三个方面。

一是对就业规模的影响。从长期看,技术进步的就业创造效应将抵消就业替代效应。《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预计,我国数字人才缺口约2500万-3000万,并将持续扩大。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数字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扩大就业规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工智能技术的就业替代效应会波及更多的脑力劳动者。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到2030年,中国至少有1.18亿人被人工智能或机器人替代。翻译、助理、销售、编辑等岗位面临被大规模替代的风险,一些知识性、创意性的工作也将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

人工智能技术的就业创造效应主要体现在新职业和新就业形态的产生。近年来,人社部发布的新职业信息中,既有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直接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研发性职业,又包括人工智能训练师等间接由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产生的管理性、生产性职业,每个新职业约产生30万-50万人的就业需求。人工智能技术也推动了灵活用工市场规模的扩大。数据标注员、数据审核员等工种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相对于传统职业更高,自雇就业、非全日制用工等灵活用工方式受到更多企业青睐。相关机构预测,中国一线城市的灵活用工人数到 2036年有望达到4亿人。新职业的产生和灵活用工市场的繁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也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是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人工智能正加速我国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第一产业就业需求显著减少、第二产业就业需求基本稳定、第三产业就业需求迅速增加。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与我国实体经济的全产业链融合正深入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超过25%;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市场满足率超过50%。2023年,全社会就业人数比2013年减少 2900万人,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却增加了6300万人。我国就业人数向服务业转移已是大势所趋。

同时,人工智能可能使我国未来就业结构的极化现象更明显: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工作岗位数量减少,而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深入,我国未来可能出现高技能人才和蓝领工人并重的就业结构。

三是对就业质量的影响。2005年以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均工资常年占据行业榜首,是传统服务业中住宿和餐饮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的3倍多。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加剧劳动收入不平等的现象,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要考量。

同时,人工智能行业的更新迭代,加剧了就业环境的“不稳定性”。人工智能行业具有技术密集、创新驱动和面向市场的特点,行业更新迭代频繁、竞争激烈,行业特性导致从业人员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部分从业者将面对“再就业”危机,就业环境的“不稳定性”突显。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拓宽了劳动者就业创业的途径、丰富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一方面,借助智能化的工具和平台,劳动者获得就业技能的成本降低、获取就业创业信息的机会增多。另一方面,企业的员工招聘、技能培训、绩效评估等管理环节将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的普及将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科学化、专业化、高效化。


建议

挖掘新的职业序列,健全终身技能培训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迈入智能化时代,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建立人工智能领域的职业观测体系,大力挖掘新的职业序列。建立系统化、可持续的职业观测体系,是应对智能时代新职业涌现带来的技能错配、劳动力市场调整滞后等问题的重要举措。职业观测是一种系统性、持续性的劳动力市场监测和分析机制,旨在通过对各种职业及其相关特征的定期跟踪和评估,提供关于职业供需、技能变化等方面的动态信息。一方面,鼓励政府牵头,联合行业协会、企业、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共同参与,依靠大数据、信息开发技术,及时关注可能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技术突破,预测新职业的产生及其可能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另一方面,建立职业观测信息平台,定期发布行业报告和职业指南,形成系统性的职业数据库,为政府制定灵活的就业政策、企业调整人力资源规划和劳动者选择职业发展路径提供决策依据。

建立灵活多样的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使人工智能成为促进就业扩容提质的新动能。一是要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科技人才的培养,使其满足劳动力市场旺盛的需求,从而实现就业“扩容”。与传统行业不同的是,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快,构建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覆盖职业生涯全程的技能教育与培训体系至关重要。因此,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学科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积极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并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更灵活、便捷的知识获取途径,劳动者提升职业技能的成本降低,有利于就业整体“提质”。政府应鼓励企业、社区、教育机构开展线上教育与培训平台,使各年龄段、各技能水平的劳动者都能获取知识,确保教育与培训资源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推进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拓宽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使技能劳动者得到足够的社会尊重。应加紧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早日实现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双向比照认定的制度。应畅通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完善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政策,使其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和社会认同,形成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技能的良好氛围。

推进财富分配改革,促进劳动报酬合理增长。应完善现有的收入分配机制。健全劳动、知识、技能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指导,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确保劳动者,特别是低技能劳动者能够分享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红利。同时,应加强税收调节,优化再分配政策。通过设置合理的个人所得税累进税制、完善财产税征缴标准等措施调节过度集中的财富,缩小贫富差距。

推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完善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保障制度。一是要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推行适合高流动性就业者的社保缴费方式。探索个人账户制度,使劳动者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和收入状况,通过多样化的渠道参加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确保其在不同就业形态下的权益。二是要加大对自主创业者的社会支持力度,减轻其在创业初期的社保缴费负担。通过降低创业者的社保缴费比例或提供阶段性减免政策的措施,鼓励创新和创业活力。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税收优惠、制度保障,以降低创业风险,助力更多劳动者实现自主就业和收入增长。三是要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立法。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机制,确保劳动者能够享有基本的劳动保障权益,如最低工资标准、带薪休假、职业健康与安全等方面的权利。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实施,确保灵活用工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四是要探索建立与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相适应的职业转型支持体系。加强政府、企业和教育机构的合作,提供职业咨询、就业匹配、再就业培训补贴等职业转型支持机制,帮助劳动者在不同行业和岗位间顺利过渡。

来演:中国劳动保障报


铜川云就业
就业政策宣传、招聘信息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