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竹树争作武宁人

政务   2024-11-11 20:31   江西  
↑点击上方“江西宣传”关注我们


请大家奔走相告,“00后”小编提醒此文末有粉丝福利,一定要看到最后喔~~~


▲醉美庐山西海

  武宁,一个能让人情不自禁为它歌之舞之的地方。

  某年,偕朋友从庐山下来,到庐山西海的观湖岛,踏着林间夕照,登双塔而览山水,但见绿岛千座沐浴粼粼波光,金晖万顷装点一湖仙子。而最迷人的景色,乃是静。静呈现为视觉形象,扑面而来,尽收眼底。仿佛一种羞笑,一种媚眼。又仿佛阔大无边,是一道可任由想象描画的天幕。

  于是,我的朋友夫妇顾自忘情于双塔,投入浩大的寂静,一个凭栏高歌,一个翩翩起舞。歌者舞者,没有配合的意思,都服从于自己内心的导演。至于当时唱的是否情歌,记不确切。我想应该是吧。

  山水武宁,宜于舞蹈,宜于歌唱,宜于写诗作词。早年我造访九宫山,曾记录不少朴实且有回味的山歌歌词,其中一首情歌细节生动得出奇:“我跟情哥隔道墙,餐餐吃饭想着郎,我吃只麻雀留条腿,吃个鸡蛋留个黄,情哥喂人家疼姐我疼郎。”

  歌词经重新谱曲,在大型民俗风情歌舞《赣傩的表情》中演唱,并收入民歌组曲《赣鄱谣》。那台民歌组曲是第一次亮相于国家大剧院的江西剧目。

  武宁人上山干活也是曲不离口的,于是,便有了又名锄山鼓的打鼓歌。最出名的一首,早在20世纪50年代曾被国家级音乐学院当作教材。几近20年了,在去九宫村的半路上,于上汤乡会议室歇息时,有两位女歌手一道为我们唱起来——

  我们山歌牛毛多,黄牛身上摸一摸,吓走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九个十个老歌手,填满十个九个八个七个六个五个四个三个两个一个山窝窝……

  酣畅淋漓的歌唱,仿佛把全身心调度起来了,气在运行,血在奔涌,心在跳跃。方言因为被赋予旋律而变得粗犷优美,衬词因为得到气韵而变得耐人寻味。歌声如一阵清新的山风,令困乏的身体顿时清爽振作;歌声如一碗甘醇的谷酒,令平静的内心陡然亢奋起来。任何听众,稍稍熟悉曲调之后,大概都会忍不住投入歌声,用自己的心情和声音,或者,用怯怯的、躲闪在嗓子里的哼唱尾随其后。

九宫山

  九宫山坐落在赣鄂两省交界处。传说当年闯王李自成战死在山那边,朴实的湖北人一心为着清白名声,可能更担心日后有口难辩招惹是非吧,也不怕累,竟悄悄扛着他的尸首翻山越岭,把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扔到了江西境内。山这边的武宁老表当然也不肯平白无故受此冤枉,又把人给湖北送了回去。也不知闯王最后怎样入土为安的。

  当年打发过闯王冤魂的武宁老表,大概就是九宫村的先人。见到来客,九宫村人一起拥在村委会主任家门前。他们起初只是看热闹,当鼓师唱了几段山歌后,一个个按捺不住了。他们的表现欲有一个渐进过程,先是在门口挤占比较显眼的位置,同时,辅以开怀大笑或激动的告诉,吸引屋里的眼球;然后,借机哼上一两句显露才华,人也乘机进了屋。一旦我们眼前一亮,邀请其唱歌,他们反倒要忸怩一会儿,让人费尽口舌干着急。真正能够说服他们的,还是歌声。他们最终拗不过自己的歌兴。

  两位鼓师,一高一矮,坐在厅堂里边击鼓边唱。抱在怀里的鼓,像常见的腰鼓,鼓槌却简单,一截竹篾带有指头大的竹节。高个子鼓师年纪较大,声音既轻又含混,矮的倒是能唱,却老是忘词。一旦忘词,便是群情激昂,你一句我一句,七嘴八舌帮他凑。也难怪,上次大家在一起唱山歌,恐怕还是当公社社员的时候。

  兴头上,先后有壮实后生和年轻妇女挺身而出。那女子一直毫无顾忌地咯咯笑,歌声老是被自己响亮的笑声打断。最后,她的歌声甚至她红彤彤的圆脸紧绷绷的身体,都被自己的笑声淹没了。在那个访问民歌的秋天,我到过不少地方,每每要求歌手唱几曲,他们总是以“黄”为由不肯轻易启齿。看来,民间把爱情视为洪水猛兽的时代烙痕还是很深的。九宫村则不以为然,九宫村虽有几分含羞,一旦开怀却是痛快淋漓。

  九宫村索性扛起锄头,在村边禾田里摆开阵势,为我们展示劳动的艺术。开场之前,村委会主任笑嘻嘻给每个参与者发了一包香烟,这可能是当村委会主任的领导艺术,他发烟的动作很有性格,盯住人家的衣袋一塞就是,自然且麻利。

  在刚刚收割完的禾田里,劳动不过是装模作样,慵懒的锄头也就对鼓点漫不经心了。两位鼓师在排开的队伍前面不断走动,击鼓而歌,一唱众和。要是回到从前,谁若偷懒,鼓师就会贴近他,用鼓声给予鞭策。所以,锄山鼓又称催工鼓。它是山野里的督战队、田园中的司号兵。可是,它是人性化的,是温情体贴的,它用热烈的节奏激动着那些经过锻打、淬火的锄头,它用飞扬的歌声感召着那些负重劳作的人。当情绪被充分调度,队伍里的后生与鼓师对唱起来,中间夹着多人诙谐风趣的串唱,而在场的人全都投入伴唱,有时则变化为集体的领唱。伴着鼓点的歌声此起彼伏,参差错落,造成忽远忽近的声音效果。活跃的气氛撩逗得人人想纵情歌唱,活跃的形式鼓舞着歌手的自信心,哪怕嘶声吆喝。

  尽管只是随意演示,我也感受到锄山鼓独有的魅力。它把平凡的劳动艺术化了,或者说,这种艺术植根的土壤是劳动者的身体,是劳作中的身体感受,譬如疲累和饥渴,譬如时时似浮云掠过的心思。这还不浪漫吗?连脉搏、呼吸和喘息都变成了山野上的歌声!而劳动因为尽情尽兴的歌声,成为生命的舞蹈、身体的狂欢。多么盛大的狂欢!

薅草锣鼓

  后来我得到连续去鄂西的机会,连续欣赏到与锄山鼓如出一辙的薅草锣鼓歌。鄂西让我意外。意外的还有“蒸格子”,和兴国被誉为“四星望月”的那道蒸菜也是如出一辙。散落在江西的两道文化符号,与鄂西究竟有着怎样的瓜葛呢?

  我无意探究。关于起源,各有说法,各自且有多种说法。然而,就锄山鼓和薅草锣鼓歌的生长环境来看,鄂西与武宁极其相似。崇山峻岭。高树修竹。林瘴升腾。荆棘遍布。鼓声歌声,应该也是人与大自然交往的一种礼仪吧?

  武宁人自古乐于并善于跟大自然和谐相处。如若不信,有诗为证。清人余绍曾有《长墅源竹枝词十首》,作品向往离尘世高远而与天地相近的居住环境,追求优雅、诗意的生存格调,充满自然意趣且富有人格力量。

  其一曰:“千家星散住山乡,板屋清阴竹树凉。一幅桃源图画里,避秦人自道羲皇。”悠悠哉,陶陶然,十分的自在惬意。有此超然世外的其一,必有超然物外的其二:“锄犁蓑笠旧山家,不学耕田学种瓜。白发老翁年八十,一生未到县官衙。”

  武宁的当代杰作则是山水环境中的城市建设。如果要评选天下最美县城,我和我的朋友一定会投武宁的票,到过的朋友说起武宁,一个个赞不绝口,只是不知票箱设置在哪里。自从发现它的美以后,有一位老叟仿佛多情少年,哪怕路过此地去往谁家,也要绕经美人院前,驻足美人窗下。

  山环水绕,依山傍水,三面临水的武宁把水的文章做足了。近20年间,我多次下榻武宁宾馆,早晚散步,走着走着就到了水边;调个方向,换条路线,哪怕往宾馆后面的山上去,道路前方还是水。某个雾蒙蒙的拂晓,我摄得雾蒙蒙的水面上,行走着一艘雾蒙蒙的船,放大细看,那是渡船。早晨是从东边摆渡过来的吗?渡船启发了我,我觉得武宁县城应是巨大的画舫。

  后来,我果然坐上了夜游西海湾的画舫,夜游于城市的灯火之间,夜游于星月的倒影之上,夜游于山水的邀约之中。

  庐山西海,即柘林湖,建在修河上的柘林水库,位于永修和武宁境内,坝首在永修,武宁为上游。湖水淹没了武宁老县城。水库乃亚洲第一大水电土坝拦河工程。早先,我游湖是在坝首附近上的船,看的是猴岛、蛇岛、鳄鱼岛。某年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生态文化调研,有政协委员以及作家记者参加,走一走,看一看,然后在风景区管委会开个反馈建议的座谈会。

  我发言说,昨日游湖遇雨,白茫茫一片,在船上发呆半天,游兴索然;而在调研之前,上网搜索游客反映,居然搜出多篇小学生作文,内容却只有一个:湖中岛上猴子真可爱啊!由此,牵出以下话题:怎样找到庐山西海旅游之魂,怎样挖掘地方的特色文化,怎样在雨雾天气让游客也能一饱眼福,比如能否建造水库博物馆,要知道,水库最能体现时代精神,让后人受益的水库大多建于上世纪中期,而从前筑水库,一声号令便是四面八方,便是千军万马,甚至自带口粮,甚至义务劳动。如此等等。说到地方文化,我提及锄山鼓、“磨刀李”以及水下的武宁老城。

  整个庐山西海旅游大约是各管一段的。在我看来,武宁的西海湾夜游最为出彩。因为它有文化之魂,有武宁的水文化之魂、生态文化之魂、历史文化之魂。画舫穿过一座座桥,仿佛迷走在光影艺术之中。当时,我就想,地方任何能够抓魂的设计,无论景观还是舞台,一定离不开本土文化人的参与,因为惟他们的心血和才情方能灌注于一切设计而不排异,方能让设计充盈属于那方水土的精神气韵,一问,果不其然。

  他们的思想和激情是故乡厚土赋予的。到了长水桥,离船行走于时空隧道,历史和现实的武宁扑面而来,武宁成为绚丽灯光映照着的一幅幅壁画,它是呼之欲出的草龙舞、打鼓歌、采茶戏和傩舞,是引人入胜的山水田园,是幕阜山、九岭山中的珍稀动物植物……武宁的精彩被布局在长水桥的十八座桥墩上,而桥下之桥谓桥中桥,实乃文化长廊、景观长廊,前瞻或仰望,但见满目吉祥,因此它也是一道赏心悦目的如意长廊。

  多年前,我曾在石门楼镇认识了一位武宁老人。他当过兵,当过工人,教书十来年,再去乡政府工作,退休后钟情地方文化并身体力行学傩,成了率有十多位艺人的傩班领傩。

  老人先是从塑料袋中掏出《石门楼“社火”演出步骤提要》、抄有傩戏唱词的笔记本和石门楼傩的介绍文字,接着引我去看陈列在文化站的傩面具,有傩神、开山、钟馗、关公、傩将、傩公和傩婆、吉祥和如意等等。那套面具令人生疑,因为其形象和工艺风格酷似南丰面具,其中的吉祥和如意尤甚,应是南丰的一对和合神。问之,答曰石门楼傩为近年恢复,面具出自丰城工匠之手,且老人坦言曾去南丰学傩。不过,历史上石门楼有傩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今的傩班,可能艺人多在廒下村,所以,临时邀人演傩的地点放在廒下村的太阳殿,锣齐鼓不齐的,几位艺人套上服装、戴上面具,只是做了几个动作而已。但由其面具及动作便能体察到,企望中兴的石门楼傩从内容和形式均已杂糅其他,而改变了原本风貌。

  尽管如此,老人们的努力仍是可敬的,幸亏有识见的乡土文化人搜索地域文化记忆,才为后人探看历史打开了门窗。再说,在多有移民的幕阜山区,各种傩事活动原本包罗万象,融汇了赣地许多民俗事象的片段和细节,是民俗的编队重组,是艺术的集结黏合,也是娱人形式的优选再造。由此或可发现,傩到了石门楼,不断丢失娱神的内容和仪式,而娱人的形式以吸收、综合为手段,则得到强化。

  近年访武宁,被同样当过乡村教师的李义全所感动。早年为家庭生计、为孩子前途,他不得不辞职经商,仍是为孩子前途计,夫妻俩竟毅然转让旺铺和生意,分别去给两个孩子当专职陪读,我觉得,这一行为也是和其家训一脉相承的。我在他以野茶树为邻的老家看到了贴在墙上的家训:“传家忠和孝,兴家文和德,持家勤和俭,安家让和忍,守家遵法度,败家黄赌毒。”秉持家训,传承家风,李义全家庭因此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最美家庭”。2018年,他瞄准野生茶资源返乡创业,摇身一变成了“李总”,而我更愿意把他看作是迷恋故乡的乡土文化人,他把家乡的地名用在商标上,把民间故事一一挖掘出来,仿佛经营野生茶,就是接续地域的传统文化。

  武宁是全国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当年省作协与省林业厅联合组织的作家“林改”采风活动,曾遍访武宁的葱茏和生机;后来,我陆续前往探看西海湾的桃花岛,叩问老鸦尖的野茶树,拜访长水村的红豆杉。最近再次漫步武宁街头,忽然吟得一句:山为里坊水为邻,竹树争作武宁人。

  一年四季都想长驻武宁呢。



征稿活动

  “夜读”栏目由“江西宣传”编辑部与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江西日报副刊部合办。本栏目围绕“我的江西我的家”主题,长期面向社会公众征稿,要求导向正确、内容真实、情感真挚,以散文为主,字数不宜过长。投稿邮箱:jxxcbjb@126.com,欢迎赐稿。粉丝朋友们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互动,讲讲你与江西的故事。
  每篇“夜读”文章发出后48小时内留言获点赞数前2名的,我们将送上精美图书。








来源:“江西宣传”微信公众号综合


推荐阅读

初心之源,“衣”鸣惊人,这里是于都!

▶一周江西宣传思想文化热点(11月4日-11月10日)

▶他在央视含泪讲述:这是我最为痛楚的一次采访

山清水秀,景色如画

你有去过武宁吗?

快来聊聊你眼中的武宁吧~

江西宣传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平台:唱响江西宣传声音,讲好赣鄱文化故事
 最新文章